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社区建设之品质提升研究
——以宁波市镇海区同心湖社区为例

2020-01-13 06:45
关键词:同心居民社区

罗 维

(宁波大学 法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国治理必须从小社区做起。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1]。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一直是国内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学者们从“何为社区,社区何为”的逻辑起点出发,不断拓宽社区治理研究论域,同时,借鉴西方社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发展实践,来解释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国内社区治理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自2006年以来,对国内社区治理的研究越来越多,文献数量庞大。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社区治理的公众参与问题、以“三社联动”为代表的治理运行机制以及社区治理的技术问题[2-4]。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社区治理之研究逐渐从理论阐释向经验研究转轨,虽然文献分析法是研究社区治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但个案分析和定量研究开始出现。然而,在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中鲜有社区治理之高级形态“品质社区”的研究。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社区治理必然以共享“美好生活”为归依,聚焦“品质提升”。社区的品质直接决定着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近些年来,社区建设的理念思路和实践步伐都走到了全国前列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别开生面地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提升实验”[5]。宁波作为全国六个“五连冠”文明城市,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方阵。2016年宁波率先提出并推进着“品质社区”创建的先行探索。故而从理论层面廓清社区建设“品质”的学理依据、内涵,从实践层面梳理、总结“品质”提升的路径,甚为重要和紧迫。本文以荣膺宁波市第三届十佳“品质社区”称号的镇海区同心湖社区为例,运用整体性治理作为分析工具,对“品质社区”的创建实践进行条分缕析,总结其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品质社区”建设由“点”向“面”扩展。

一、理论分析框架:整体性治理

整体性治理(holistic governance)的理论和实践兴起于后新公共管理时代(人们通常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进入后新公共管理时代),它以公民需求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以协调、整合、责任为治理机制,对治理层级、功能、公私部门关系及信息系统等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协调与整合,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为公民提供无缝隙且非分离的整体型服务的治理图式[6]。与新公共管理以效率为主要宗旨的治理模式相比较,整体性治理把公民的需求作为衡量价值的优先序列,将治理的重心由组织效率向公众需求转移,体现出更多的服务取向和对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整体性治理强调协调、整合、信任为要素的三位一体运行机制(图1)。它所强调的协调机制既包括协调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包括协调行动者与整个合作网络的关系,主要包括:价值协同的协调机制、信息共享的协调机制、诱导与动员的协调机制。整体性治理强调的“整合”,是指通过正式的组织管理关系和各种伙伴关系、网络化结构等方式,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公共问题的协商解决和对公共服务的综合供给。作为整体性治理的两个“引擎”,协调与整合相辅相成。如果把整体性治理比喻为圆桌谈判,“协调”就是通过推进多方努力进行有效沟通、共商议题,达成对某一问题的一致看法,为整合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整合”就是指圆桌上的各方参与者依据达成的共识,制定相关政策并合力付诸实施的过程。然而要使协商与整合两大机制能顺利运行并有成效,还迫切需要润滑性机制——信任机制。整体性治理理论非常强调在行动者和组织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因为信任是最核心的凝聚力,是合作治理机制产生效果的黏合剂。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希克斯把信任作为整体性治理所需的一种关键性整合。

整体性治理的逻辑彰显了“以公民为中心”的价值理性和“协调、整合、信任”的工具理性的统一。由是,整体性治理强调社区的品质追求应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最优先导向,强调社区建设凭藉协调、整合和信任等一系列工具性过程,聚焦于参与主体的“全员性”和过程涵盖的“共治性”,通过互动中信任的增殖,进而使社区的党、政、市、社等多元主体超越纯粹的合作关系而联结成“共同体”,增进公共福祉,使社区成员共享更多的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

二、社区建设之“品质”的基本内涵

整体性治理把公民的需求作为衡量价值的优先序列,聚焦于公民需求的满足。因此,在整体性治理的视域下,社区建设首先需要回归社区的“初心”——生活共同体。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在提出“社区”概念时,非常强调社区是一种人们守望相助的生活“共同体”。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本能的中意、习惯、记忆等本质意志基础之上的“一个生命的有机体”[7]71,“共同体的生活是相互的占有和享受”[7]102。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社区作为当代人的基本生活空间,不仅仅要满足单向度的物质性需求,还需要满足社区成员的情感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和人格完善需求等。

为进一步探索社区建设品质提升的路径,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社区生活的期待,2016年宁波市开启“品质社区”创建活动,并设置了品质社区创建的标准——“五优一高”,即“组织领导优、民生服务优、环境秩序优、文化活动优、道德风尚优,居民满意度高”。很显然“品质社区”创建紧紧围绕社区的“初心”——生活共同体,第一次以“品质”的尺度对标、检验社区建设 。“品质社区”创建成为宁波社区品质大提升的加速器。2019年1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在全国40 个被调查城市中,宁波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三。由此,结合社区建设的“初心”和宁波“品质社区”的创建标准,将社区建设的品质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从物质需求到精神追求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2018年宁波人均GDP 突破2 万美元,①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发达国家水平。显然如今的宁波正处于“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诉求阶段。随着社区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关注社区的文化氛围、人文环境。居民对社区的品质要求外在于景、内在于人。故而,社区间的品质比拼也更多地表现富脑润心的“软实力”上。如何引领正能量的精神追求就成为品质社区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

(二)从基本民生到品质民生

社区的各项服务必须把准居民民生需求的脉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居民的民生需求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提档转换,强烈地表现为品质性追求:一是非物质性。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愿望十分迫切;二是社会性。公共安全、公共资源、公共环境等成为关注的热点;三是参与性。诉求表达、权益维护、民主参与、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突出。社区不仅是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亦是公共服务最终立足点。如何使各类公共服务供需对接更加精准、供给数量更加充足、供给方式更加高效就成为品质社区的应有之义。

(三)从私人生活到共同体生活

有质感的社区,有温度的生活共同体,是社区发展的终极目标。当下中国的社区是住房市场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住房市场化的过程使原来的“单位人”转身为“原子式的个人”,由此而形成的社区带有浓郁的“陌生人社会”特征,如居民之间仅仅是“互不相干的邻里”等。“冰冷的现代性”需要共同体的情感“切入到个人的意识深处”以实现邻里间的“柔性”联结[8]。社区共同体不仅意味着社区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基于契约的”,而是通过邻里之间的各种互动“为共同的感官和共同的精神赋予一种令人愉悦的、谐和的形式”[7]124。有学者就指出,价值认同感与情感归属感在社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9]。因此品质社区之“品质”必然要求冲破“冰冷的现代性”,渐次向自治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演绎递进。品质社区的培树理应无限趋近于“共同体生活”这一目标。

(四)从政府主导到共建共享

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社区自治”似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元话语[10],然而在现实的社区建设中仍然以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为主,行政主导色彩明显,而这又反向致使社区居民的“共建冷漠”。也正是基于此,2017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城乡社区建设的目标——“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品质社区尤其强调社区建设的“共”性,通过整合、协调和信任三大机制的润滑,尤其要激活市场、社区及其成员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形成多元主体合作、多类社会资源联动的共建共治体系。同时通畅互惠互助的利益共享机制——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帕特南在对美国社区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所透视的“一个有着广义互惠原则的社会比一个互相不信任的社会更加有效率”[11],这不仅能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动力,还能提升社区服务的“自我造血”功能。

由上观之,社区之“品质”内涵丰富,强调内外兼修,它从整体性角度引领着社区建设的提质工程。在具体的实践推进中,品质社区的建设还有一套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既关注“面子”,提升社区颜值,更聚焦“里子”,提高社区气质。

三、同心湖社区“品质社区”创建实践的整体性治理分析

如果说“品质社区”的内涵体现整体性治理的价值理性,那么“品质社区”的创建实践则是整体性治理工具理性的践行过程。

以荣膺宁波市第三届十佳“品质社区”称号的镇海区同心湖社区创建实践为例,分析作为工具理性意义的整体性治理运行机制的嵌入。

镇海区同心湖社区是宁波市第三届十佳“品质社区”之一,该社区“品质社区”的创建活动始终执着于社区作为“生活共同体”的定位,其探索实践以“五优一高”的操作标准为规范,因而既具有示范性,更具有典型性。

同心湖社区是宁波市快速推进全域城市化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社区成立于2016年1月,目前辖区在册住户5700 多户,常住人口约1.8 万人,居民以中青年人为主,汇聚了大量高校老师、科研人才,有院士2 名。辖区还有省级文保单位2 处——“世界船王”,宁波帮代表人物包玉刚先生故居和被誉为“宁波帮的摇篮”的江南第一学堂。基于品质社区“五优一高”要求和同心湖社区已有建设成果及短板的综合考量,同心湖社区以居民归属感、获得感、满意感为追求的“同心”为创建品牌,通过整体性治理的制度和行动,最终演绎为信任、互动、参与和合作,在社会资本的氤氲中提升社区品质。

(一)建好“党建+”的整合机制,提升参与的全民性

亨廷顿指出:“政党的功能在于组织参与、综合不同利益、充当社会势力和政府之间的桥梁。”[12]的确,在当代中国这一特定场域中,基层党组织是市场经济陌生人世界中最重要的连接和整合力量[13]。同心湖社区自成立起来就注重社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主引擎”“主心骨”作用,建好“党建+”整合机制,发挥社区党组织的引领、辐射和整合功能。

“党建+”就是在社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党建”为主轴,结合社区建设的具体领域,夯实了党建的具体载体,通过党建带动社建,实现社区多元力量与资源的动员与整合。如“党建+志愿行动”追求三个实现:一是有活动,有效果,志愿服务多样化。二是有组织,有队伍,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三是有创优,有评定,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原来社区党员干部想要发挥作用,但不知道干点啥,怎么干。现在随着“党建+志愿行动”的制度化,党员带头参与,既有了身份意识,又像一面旗帜,引领群众共同参与,有效地整合了社区的闲散志愿力量。借助“党建+”的整合机制,社区志愿活动更有人气,一批愿意并有能力投入到社区建设的社区领袖脱颖而出,直接推动了各类趣缘性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短短三年,趣缘性的社区自组织达近三十余个;借助“党建+”的整合机制,社区居民多样化、复杂化、模糊的、呈点状分布的零散需求逐渐被识别、被整合,这样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更接地气。“党建+”模式地深入推行,不仅强化了党组织的引领功能,拉近党群距离,更点燃了社区居民共建品质社区的强大激情。

(二)以“三圈”建设联动机制,提升服务的品质性

同心湖社区在一如既往地提供传统公共服务的同时,在“品质社区”的创建中,尤其注重以精准化、公益化等为导向,倚重整体性治理的“三社联动机制”(图2),以智能技术为支撑,通过“三圈”建设,使公共服务提档升级。

一是网格服务圈建设。在智能技术的支撑下,以网格为单元,以社工为服务主体,吸收若干社区志愿力量,在实施“发现上报—调试分流—处置反馈—任务核实—评价考核—结单归档”闭环式管理的基础上,提升网格工作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从注重服务的全覆盖向服务的精细化转型,关注服务内容的精准化、服务时间的精确化、服务细节的暖心化,做精“最后一公里”,甚至借助线上“网格”,实现“不见面服务”。二是网络朋友圈建设。开通社区微信公众号及时、准确地向居民推送社区工作的最新动态、政策信息等;在此基础上,建立网格微信群、QQ 群等,通过这些网络朋友圈,进一步推广居民说事,夯实网格议事,找准居民需求的最大公约数,画出认同感最大的同心圆,在提升居民的参与度的同时,提升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三是邻里公益圈建设。以社区能人为“点”,以各类服务项目为“线”,以网格或社区组织为面,开展多彩的公益性活动。邻里公益圈建设一方面挖掘小区内的爱心人士、辖区里的商家等能人引领社区服务,将“人”的文章做成“人群”的文章,提升公益人士的辐射性;另一方面以“圆梦关爱小组”载体,成立失独家庭、单亲妈妈关爱支持小组,以“一对一、心贴心”结对帮扶模式,开展精神关爱和生活帮扶。

(三)多维构建协调机制,提升环境的宜居性

“整体性治理是一个不断汲取不同参与主体的独特属性和资源的连续过程,在调和各种利益及由此产生的冲突的基础上,合作各方都将给协作体带来重要的增殖。”[14]为进一步改善社区的环境面貌,营造优美洁净的宜居环境,社区主动出击,协同各方力量,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一是建立常态化的协调机制——月例会制,紧密与物业、业委会等多方力量的制度化协同。社区、物业和业委会三方共商、共议、共建、共管的月例会制,主要功能是交流管理症结、整合资源、协作行动。在小区内环境整治中,月例会的协调机制,效能突出。对于小区的楼道堆放杂物情况严重等沉疴宿疾,社区和物业等多方协调发力,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楼道通知、LED 及网格群宣传、并组织小区志愿者挨家挨户做工作等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整治楼道工作;对那些不配合清理楼道杂物的居民,社工、小区志愿者、小区管家,甚至协同社区片警,共同联合进行上门劝说、说服教育,经过多方合作,共同的努力,楼道的杂物清理工作开展顺利。上述基于协调和整合基础上的协同行动,极大的促进了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开展。二是借助网格管理模式,畅通与社区多元力量的协调机制。社区现有10 名网格员,在进行网格化日常管理与服务。同时,每个网格又配置了物业管家、社区党员、志愿者、楼长、力量作为网格辅助力量,参与到品质社区环境治理工作中来,集中整治小区内乱堆放、乱晾晒等现象。由网格辅助力量散而广,是对网格员有限性有效补充,从而确保环境整治“无盲区”。

(四)搭建文体为载体的信任机制,提升社区生活的意义性

从严格意义上言之,即使聚居在同一区域,如若没有稳定的情感认同和交往合作的人群不能算作社区。整体性治理理论非常强调行动者和组织者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信任是最核心的凝聚力。然而,信任并非自然生成的,又是不确定的,故而需要建构和营造。

同心湖社区以各位文体活动为载体,构筑信任机制。目前,社区已组织起父母成长读书会、英语角、绣娘庄、笔韵社、水墨斋、同心跑团、健身队等20 多个文体社团,它们围绕“浓亲情”“增智商”和“添健康”三个主旨而开展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依托辖区城市绿轴体育公园的设施优势,为生活添健康。一是宣传科学健身。同心湖社区通过健康讲座、宣传栏展示、网络推送等多种形式宣传科学健身的知识,推荐居民适合自身的“运动处方”。二是繁荣健身组织。社区联动物业、辖区内的各类单位、社区健身组织,以“健在社区、乐在身边”为主题,通过定向培养、民间挖掘、专人负责等方法,以现有的健身队为基础,不断扩充健身队资源库,进一步繁荣健身的组织网络。三是通过项目实施,形成“生活化”健身机制。坚持“组织拉动、社区引领、项目支撑”原则,通过项目实施,培育健康公益组织,面向辖区内从幼小、中青年、到老年等不同的人群开展各类健身活动,进而形成全民健身的“生活化”机制。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接受了“体育是生活、体育是时尚”的新理念,自觉加入健身行列,共同构建“健康型社区”。

如果把社区治理的过程视为一种叙事,与其说是一种政治叙事和组织叙事,还不如将其视为一种生活叙事更妥帖,因为日常生活是社区生活的核心内容,社区治理通过无限丰富的生活叙事来描绘“美好生活”的图景。文体活动作为生活叙事的日常形式,在本质上是一种无形且高效能的信任机制。信任机制可创造一种“新的机会”让个体从私人的时间、空间情境中脱域出来;可制造“共同体验”,增进居民间的亲密关系和社区关联;可渲染“情感依恋”,使得彼此陌生的人能日趋熟悉并理解各自的境遇,进而消弥着城市生活的疏离感,衍生着基于“生活意义”之上的信任与合作。

四、基于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社区建设品质提升的推进路径

从同心湖社区推进“品质社区”创建的实践中可观察到“品质社区”的创建实质上是以社会再组织化为基础的整体性治理,即以整合、协调和信任为核心要素,以社会的再组织化为实践逻辑,在纵向上体现为党委领导、社区负责;在横向上表现为社区协同、公众参与、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自治图景。由是观之,被视为“宏观社会的微观窗口和国家视角的社会基层”的社区[15],其品质提升的具体路径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品质”目标的提档:以居民价值优先再造共同体

我国社区建设中曾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共同体困境”,即社区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社区建设在相当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行政自上而下运动式推动,社区居民、社区内市场主体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严重不足,普遍缺乏主动参与建设、维护共同家园的意识和动力,使得社区建设实际上成了政府的“独角戏”。这与整体性治理理论所强调的“以公民为中心”的价值理性和滕尼斯所提之社区“共同体”的意涵相去甚远。

社区品质提升应遵循居民价值优先形态,品质社区建设不仅要为居民提供充足的多元服务,而是强调“共”的特性,以社会的再组织化为实践逻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力量的结构性整合;通过邻里之间围绕着生活叙事中的各种互动和柔性联结,挖掘社区中的社会资本,即被帕特南描述为的“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16],渐次涵养出生活“共同体”。显然,“品质”提升之目标超越了工具主义的思维局限,意在破除“共同体困境”而构建一个具有生活意义的社会治理形态,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心湖社区品质提升注重“居民价值优先”,并强化“共同体”意识,坚持以居民归属感、获得感、满意感为追求的“同心”理念,着力打造特有的“阳光同心”“健康同心”和“智慧同心”的三大特色品牌。“阳光同心”,即以党建引领为舵,通过协调与整合,发挥“双全治理”优势禀赋,凭籍精细化管理将服务送入千家万户,“阳光服务,和谐同心”,让每一位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健康同心”,充分利用辖区拥有浙江省首个大型体育综合公园的独特资源优势,倡导健康、绿色、积极的生活理念,彰显“健康向上,活力同心”;“智慧同心”,整合社区内生性力量,依托社区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全市唯一的社区级“教授课堂”为品质载体,将智慧融入居民生活,努力实现“内智外慧,魅力同心”。上述三大品牌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阳光服务”贯穿全局,健康让外在生活充满阳光,智慧让内在脉络充满阳光。同心湖社区由外而内的“高颜值”氤氲出日渐浓厚的“共同体”意识。

(二)治理结构的创新:以党政主导下的赋权与增能实现政社力量的聚合

在同心湖社区“品质社区”的创建实践中,鲜有党政行政力量的直接现身。我们看到,基层政府一改以往在社区发展中存在的越位和缺位的双重问题(即超权限行使权力,过多介入社区管理事务而越位;在制度建设、指导监督、公共服务提供上的缺位),而是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清醒角色定位——“加强对城乡社区治理的政策支持、财力物力保障和能力建设指导,加强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的指导规范”,重点履行四项主要职能,即制定完善有关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站在全局的角度为社区发展统筹规划,为社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对社区组织的行为进行纠偏和协调。

由此,作为社区品质建设的助推者和监管者,基层党政理应将刚性的行政干预权从基层社区建设的具体事务中彻底抽离,以开放和服务的姿态规划、支持和辅助社区自治力的培育,主要可聚焦于以下三点:其一,精心策划各社区的主攻方向和品质亮点。街道办事处要重统筹联动,结合各社区的既有资源,评估各类资源的发展潜力,引导并统筹辖区内各社区“品质”的提升亮点,并以此为主攻方向,精耕细作。从而使辖区内众社区各有亮点,错位突破,进而助推区域社区品质立体式、多样化提升;其二,完善“品质社区”的指标体系。基层政府要强化对社区发展的“品质”研究,结合“品质社区”创建“五优一高”的整体要求,构建具体化、可操作化、可衡量化的“品质社区”指标体系,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辖区内社区全域“品质”化。其三,推进党建带社建。有学者指出,以党建带动社建、实现社区团结是中国特色社区建设取得进展的关键[17]。从同心湖社区建设的品质提升行动中,可以看到基层党建的有效作为:首先构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组织体系,实现党建在体制内、体制外的全覆盖,通过党组织把各种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其次借助于“党建+”的模式,把党建工作延伸到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的各个领域社区,带动社区组织运转起来,吸引社区居民参与进来,增进社区团结。

(三)内外兼修补“短板”:整合、协调和信任齐发力

俗话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识人如是,社区品质建设亦如此。品质社区理应是内外兼修的“高颜值”,因此,社区品质提升必须在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公共秩序等方面为居民打造起一个安全、整洁、有序的温馨港湾。由于同心湖社区是成立才三年多的新社区,因此其硬件具有天生的高秉赋。然而,我国社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粗放型发展,很多老旧小区占据城市核心地段,其外在样貌、功能设施二十余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再加上城市快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大量城市问题,基础设施陈旧、周边环境杂乱是其共同的短板,所以大量老旧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撑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和民众需求。据浙江省发改委2018年调查数据显示,近70%受访人员希望对老小区进行改造[18]。因此,社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更新,有赖于政府层面的整体规划和加大投入。然而,老旧小区改造并非完全是政府的事,同样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厘清社会力量参与的空间在哪里?社区内生性力量如何激发?唯如此,社区品质提升的硬件环境方能有效改观。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培育社会组织,助力品质社区建设。在很多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对于优化社区治理结构、提高社区参与程度、调动社区内外资源、维护社区秩序等具有重要社会价值,而且在具体实践中能够发挥“桥梁纽带”“润滑剂”“减压阀”的功效[19]。社区社会组织不仅仅是自娱自乐的团体,更应该是扎根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的组织,同时社会组织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个人联结”的社会再组织化的功能。在同心湖社区品质社区创建的实践中,社会组织不仅活跃在各类文体活动中,更活跃在公益慈善、纠纷调解等活动中。目前,不少社区有效运行的社会组织存量非常有限,志愿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社区发展类社会组织相对较少。社区社会组织的增量提质显然是社区建设品质提升的又一短板,仍需潜心耕耘:一方面要以满足居民需求、提供服务为导向,真正嵌入社区生活,社区社会组织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要重点培育发展自治类、平安类、服务类等社区社会组织。

总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具幸福感的生活,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现实体现。美好生活最直接的承接载体就是有品质的社区。一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邻里相亲的社区共同体是民众的憧憬和期待。

注释:

① 《2018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宁波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 746 亿元,跻身万亿GDP 城市行列。同时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2 60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20 038 美元。

猜你喜欢
同心居民社区
同心战"疫" 携手前行
同心逐梦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