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王建红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从而在他们灵魂深处增强民族自豪感。语文教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恰当地在教学中浸润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引领学生以各种方式学习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会起到潜移默化地促进作用,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浸润式 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奠定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石,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是教师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浸润传统文化的意义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浸润式”教学
“浸润”是渐渐渗入、滋润、滋养之意,和“熏陶”“濡染”“沉潜”“涵泳”当为一组近义词,和我国古代文人养气说一脉相承。“浸润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营造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环境,采用活动、情景、语言和情感等实施方式,使学生逐步融入特定的学习环境,自觉主动获取各方面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效地实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分为一线、三步、六式、五环节。
一线,以情境创设为主线。在语文教学中只有真正地创设适合的情境,才更容易达到“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养成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目标,达到快速容易地使学生增长知识和见识的目的。
三步,是指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一共分三个阶段,即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四年级为中段,五、六年级为高段。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根據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需求,采用有效的适合学情的策略进行“浸润式”教学。
六式,指的是六种教学方式,即语言浸润式、情境浸润式、想象浸润式、文字浸润式、活动浸润式、情感浸润式。
五环节,指的是“浸润式”教学模式五个基本课堂教学环节。这五个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但这只是基本范式,根据教学实际,各环节可增、可减、可调、可换。首先为“激趣导入”,即创设适合的情境导入新课;第二步为“整体感知”,即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感知交流;第三步是“精读品味”,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读书要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第四步是“实践体验”,学生在入情入境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要将活动引向深入,结合实践经验,增加知识,增长见识;最后一步是“拓展延伸”,即通过合理拓展,学生将所学“萦绕耳畔”,久久回味课中滋味。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浸润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是学生生命个体的教育,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品格的培养,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融入文本,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学必须紧紧依托教材,将学生的身心意识浸润在语文思维历程之中,使之享受成功的愉悦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为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语文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是渗透传统文化的关键学科。所以,浸润传统文化应该贯穿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浸润式”教学更是要突出其主体性、民主性、发展性、启发性和全面性,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是一线贯通的。
(一)能根植学生精神文明的种子
一方面,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二)能拓宽学校语文教研教改思路
“浸润式”教学,在学校层面,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形成了“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将学校的语文课程改革带到了一个全新领域。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浸润传统文化
(一)在传统文学中润物无声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了解教学内容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一定每一课的教案都要写上“立德树人”的条目,它应该是处处渗透的。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守株待兔、掩耳盗铃;草船借箭、退避三舍;杏林春满、鹏程万里……对于这一类体裁的文本,教师只要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了解了故事内容、感知了人物优秀品质,自然而然就可以达到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以理清结构为抓手,明晰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课本换了近40%左右的内容,这个比重是比较大的。所以,很多老师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应对新课文的教学上,这一点固然重要,但是也有些片面性,我们应该对课文有一个通盘把握,不要机械地剥离、嵌套知识点,更不能仅围绕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成为应试的奴隶。
3.以拓展阅读为契机,实现自我教育
课外阅读是部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应该课程化。阅读对话的过程,自然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能带领学生,透过文字表面的信息,去领悟文本内在所蕴含的精神和艺术价值,走进传统感受文化的厚重,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二)在经典古诗词中潜移默化
1.用语言浸润,感受韵律美
古诗词本身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节奏鲜明,形式整齐,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为了更有效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就应该注重读。古诗的读可分为朗读、诵读、表演读等,无论哪种读,都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从古诗词本身独有的构架组合,从体裁、节奏、平仄、押韵、朗读、吟诵等方面都能感受其音韵之美。古诗词词句优美,节奏鲜明,韵律饱满,字字珠玑,如能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情感就能得到陶冶,潜移默化作用也会自然显现出来。
2.用情境浸润,感受画面美
图画本身就是带有文化意味的传承,它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书中的情景图,使学生的视觉感官受到冲击。借助情景图中清晰的线条,绚丽的色彩,整体的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文字美、情感美,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文优美的意境。
3.用活动浸润,感受场景美
角色扮演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手段之一,这同样适用于古诗词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要注重课堂的时效性,教师要收发自如,不要华而不实,不仅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而且要把趣味点引向诗歌内容本身。
4.用想象浸润,感受意境美
读好一首诗,让学生发挥想象,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把自己当作诗人,从诗人的视角去感受,去体会。或者把诗歌中的场景想象在脑海中,再现现实场景,或增加日常生活经验,整合情感体验,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在阅读时领略诗歌的奥秘和精髓。
综上,我们要有效利用语文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浸润,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让学生喜欢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张晓玉.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渗透传统文化[J].北京教育,
2015,(10):41.
[2]于晓霞.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