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斯 张小元 商俊芳
(1.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20;2.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肛周脓肿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简称,指发生于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的急慢性化脓性感染而形成的疾病,临床以起病急骤,发展迅速,肛周肿块,疼痛剧烈,重者伴有高热、全身倦怠、小便困难等全身症状为特点[1]。本病是肛肠外科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巨大改变,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2-3],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4],男性高于女性,春秋季多发。西医学认为肛周脓肿病因主要为感染因素,多由肛窦管堵塞后肛腺感染引起,破溃或切开引流后易形成肛瘘[5-6],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7]。笔者将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应用于临床,认真相结合,分期论治肛周脓肿,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肛周脓肿中医称为肛痈,发病多与中医体质类型有关。研究表明湿热质、痰湿质和阴虚质3种类型是易感体质[8],特别是湿热质人群更易患该病,饮食不节等易形成湿热质的因素是肛周脓肿发病的高危因素[9-10]。中医认为该病多为实证[11],发病急骤,疼痛剧烈,短期成脓;虚证少见,起病较缓,可表现为长期结块,缓慢成脓。过食肥甘辛辣、醇酒厚味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蕴结肛门,气血不畅,阻滞脉络,发为痈疽,如《外科正宗》云“夫脏毒者,醇酒厚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或湿热之体,外感六邪,日久不解,入里化热,热毒炽盛,随血下行,蕴结肛门,经络阻隔,气血凝滞,热胜肉腐,发为本病,如《河间医学六书》所云“风热不散,骨气流溢,传于下部,故令肛门肿满,结如梅李核,甚者及变而为瘘也”,也可因肺脾肾阴液亏虚,湿热乘虚凝聚肛门,蕴结不散,阻碍气机而气血瘀滞成病,如《外科正宗·脏毒论》曰“又有虚劳久嗽,痰火结肿肛门如粟者,破必成漏”。总之,病因病机主要为湿热内生,或外感湿热,下注肛门,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热盛肉腐成痈成脓,湿热贯穿肛周脓肿发病的始终[12]。
辨病是对疾病整个过程特点与规律的辨识,包括对中西医病名的辨别,在掌握疾病发生规律和传变途径的基础上,必须采取有效手段阻止其进一步演变,防止病情加重,达到既病防变目的。该病的处理原则是初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疾病消灭在萌芽感染状态,防止发展或加重;成脓期应急诊手术切开,排脓以控制感染,避免病情加重,引起全身感染,甚至造成脓毒血症等危及生命的重症;溃破期应切开引流通畅,内口明确按肛瘘治疗,有效防止复发。具体治疗方法上应辨病、辨证、辨体相结合,中西医分期论治,清热解毒应贯穿治疗始终,药物选择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因人制宜酌情加减,考虑体质因素有效防止复发。
2.1 初期(炎性期) 发病初期表现为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局部红肿,质硬触痛,表面灼热,深部脓肿初期,仅表现为肛门胀痛,舌红苔薄黄,脉数。此期脓未形成,多属热毒蕴结证型。治则为中西医外用内服静滴相结合保守治疗,西医敏感抗生素治疗,经验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感染程度确定给药途径,依据药敏调整用药品种;中医以祛邪为主,宜运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软坚散结之消法。往往根据经验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或头孢霉素类,或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13]。常用的内服药方为仙方活命饮加减,常用的药物为金银花、蒲公英、皂角刺、黄柏、白芷、贝母、防风、当归、牡丹皮、赤芍、天花粉、乳香、没药、陈皮、甘草等。常用的外用药物:实证运用院内制剂古墨膏或三黄膏局部外敷,虚证可用冲和膏外敷,配合院内制剂大黄消痔栓纳肛。
2.2 成脓期(化脓期) 成脓期表现为肛门局部红肿热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卧不安,按之有应指感,或穿刺时有脓液,对于深部脓肿而言,肛门坠胀、疼痛剧烈,肛门外观无明显变换,指检肛管直肠环上能及饱满或隆起,压痛或及波动感,伴有发热、寒战、疲倦不适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此期脓已形成,多属火毒炽盛证型。治则为急诊手术切开,西医抗感染治疗,中医扶正祛邪并重[14],宜运用补益气血、清热解毒、软坚透脓之托法。治以切开引流排脓术为主,或形成肛瘘内口明确者可行一次性根治术,这是本期治疗的关键所在,然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菌药物,配合应用内服药方透脓散加减,常用的药物为:生黄芪、炙甲片、皂角刺、当归、川芎、桃仁、黄柏、赤芍、牡丹皮、虎杖等,常用的外用药物为古墨膏配合大黄消痔栓纳肛治疗。
2.3 溃破期(破溃期) 溃破期表现为肛门肿痛,日久不消,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脓稀薄,疮口难敛,或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此期脓已溃破,多属阴虚毒恋证型。治则为及早手术切开,西医抗感染治疗,中医扶正补法为主[15],治宜益气养阴、健脾渗湿、提脓祛腐、清热解毒。治以切开引流术或行一次性根治术为主,如条件不允许或患者不愿意手术,可先用脱管散脱开外口引流通畅,后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白玉膏纱条引流,促进伤口愈合,日久如成瘘,按肛瘘处理,行手术治疗。常用的内服药方为青蒿鳖甲汤加减,常用药物:青蒿、鳖甲、生地黄、知母、炙黄芪、太子参、炒白术、北沙参、天花粉、白芍、黄柏、牡丹皮等。常用的外用药物为院内制剂生肌玉红膏配合大黄消痔栓纳肛,苦参汤加减熏洗坐浴治疗。
患某,男性,38岁,2018年3月18日就诊。主诉:肛门后侧肿痛1周。患者自述1周前因过食辛辣刺激之品,大便干燥,排便怒责,致肛门后侧出现肿胀下坠不适,疼痛剧烈,伴有发热、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体温最高38.5℃,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治,遂来本院门诊就诊。就诊症见:肛门后侧有一肿块,灼热,触痛明显,大便干燥,2 d 1次,小便正常,纳差,夜寐不安,精神尚可,体型偏胖,无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专科检查(膀胱截石位)视诊:外观肛门6点位距肛缘3 cm处有一2.0 cm×2.0 cm大小肿块,色红;指诊:肿块触痛,应指感不明显,肛门括约肌功能尚可,6点肛窦凹陷有压痛,3、7、11点黏膜隆起,指套无染血,余无异常;肛门镜因疼痛患者拒绝检查。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数目15.98×109/L,中性粒细胞数目18.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淋巴细胞百分比10%;生化全项、凝血检查、传染病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心电图、胸片及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平素体健,喜食辛辣醇酒肥甘厚味之品。辨病:肛周脓肿之成脓期;辨证:肛痈之火毒炽盛证型;辨体质:痰湿质类型。辨病、辨证及辨体相结合分期论治,此时脓液已成明确准确,急诊行手术切开治疗为上,考虑痰湿质加减用药,有效防止复发。治疗方法:该患者肛周脓肿之成脓期,内口明确清楚,单一内口位于膀胱截石位6点肛腺开口处,给予一次性切开根治术,引流出脓液200 mL,色淡黄,味微臭,术后肛肠科换药处理,同时给予静滴头孢西丁抗生素治疗3 d,口服中药生黄芪30 g,炙穿山甲10 g,皂角刺15 g,金银花10 g,连翘10 g,蒲公英15 g,天花粉10 g,当归10 g,桃仁15 g,黄柏10 g,赤芍10 g,牡丹皮15 g,甘草6 g,以清热解毒透脓治疗。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防止便秘或腹泻发生,调摄情志,注意休息。3 d后复查血常规未见明细异常,5 d后患者伤口脓腐基本排尽,伤口肉芽组织鲜活,疼痛较前好转,伤口快速恢复中,舌红,苔薄黄,脉滑。《活法机要·疮疡证》中提出治疮之大要,须明托里、疏通、行营卫之三法。调整方药如下:去蒲公英、金银花、连翘,加川芎10 g,白术15 g。1月后复查,切口愈合佳,恢复良好,上方继续口服7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
按:典型病例患者体型偏胖,平素喜食辛辣刺激之品,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邪不化,郁而化热,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肛门,阻塞经络,气滞血瘀,热毒蕴积日久,血败肉腐化脓成痈,舌脉均为热毒之征象。四诊合参,司外揣内,审证求因,结合专科检查辨病诊断肛周脓肿之成脓期,中医辨证为肛痈之火毒炽盛证,辨体质为痰湿质类型。病位在大肠、肛门,病性属实证,实则泻之,宜手术治疗,内口清楚,一次性根治,配合口服清热解毒透脓中药,指导调整饮食生活等不良习惯,有效预防复发。
综上所述,分析肛周脓肿病因病机前应首先明辨患者的体质,湿热之体更容易感受湿热之邪,皆为湿热蕴结大肠肛门所致,是疾病的总病机,贯穿疾病的整个转归过程。治疗上应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结合西医的辨病理念,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因素,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16],采用分期论治的方法治疗肛周脓肿,辨病辨证辨体有机结合审病求因,因人制宜确立个性化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确切,对该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