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光,赵鸿儒,王景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缓慢发展的动脉闭塞性疾病,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周围血管的局部表现。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物质的形成造成下肢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引起患侧肢体出现循环障碍、功能减退[1]。本病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可引起下肢溃疡、坏疽,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日臻完善,人们普遍存在营养过剩、缺乏锻炼、过度医疗现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日益增多,导致该病逐渐年轻化,患病人数不断扩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3]: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据统计[4]2010年全球有约2亿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25%,特别是在中低收入国家。
现代医学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介入治疗。药物保守治疗通过控制血压、血脂使病情稳定,延缓疾病的慢性进展,这种疗法对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但长期应用存在不良反应,停药后症状甚至会加重。手术治疗通常采用动脉内膜剥脱成形术、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自体血管转流术等,此类手术给患者带来的身体和精神创伤大,费用昂贵,术后并发症严重,预后多不良。中医学治疗本病具有独到之处,方药、中成药、针灸、中药熏洗等传统医学治疗具有简单易行、患者能够接受、疗效可靠等优点。早期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控制疾病的慢性进展;急性缺血期及早采取口服中药联合局部熏洗治疗能够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改善患肢缺血症状,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现就近年来有关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做一整理总结如下。
中医学无“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词,根据症状和历代医籍的描述,本病当归属“脱疽”。《外科发挥》记载:“疔生于足趾,或足溃而自脱,故名脱疽。”本病亦可归于“脉痹”“血瘀”范畴。对于本病的成因,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特点,一方面现代人饮食偏于肥甘厚味,运动、体力劳动减少,内伤脾胃,中气斡旋失司,痰湿内生,气血运行无力,日久水谷精微物质无力输送全身而沉积形成瘀浊;另一方面,高龄之人阳气已虚,先天之精已消耗殆尽,后天水谷精微化源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抵御外邪的能力较弱,寒冷刺激使血脉挛急,经脉阻塞日久成瘀,气血不通,四肢失于濡养,诸证蜂起;病情日久,瘀血化热,伤及血分,寒热错杂,虚实互见,遂发为坏疽。
目前,现代医学尚未明确本病的成因,患病人群多数为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5],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其中对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最关键的是低密度脂蛋白(LDL)。高龄高脂血症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是普通老年患者的2~3倍[6]。田海涛等[7]认为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能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稳定状态,使血管紧张度增加[8],抗凝血功能出现障碍,诱导血液凝集和炎症效应[9],进而发展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国外学者[10]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构成是单核-巨噬细胞,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血管内壁产生的炎性反应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壁上堆积, 日积月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方药治疗与西医治疗相比,副作用小,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小,使患者易于接受,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因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症状。回雪颖[11]等将60例患者分为方药组、中成药组、对照组,每组20例。同时予阿司匹林肠溶片,降糖、降压、调脂药物治疗。方药组口服维尔迈3号,组成:乳香、没药、陈皮、甘草、地龙、水蛭各15 g,黄芪、鸡血藤各30 g,川芎、麦冬、赤芍各20 g,王不留行、当归、白芍各20 g。中成药组口服脉管复康片,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药组有效率为95.00%,中成药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张耀泽[12]将60例血脉瘀阻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桃红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减治疗,组成: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各15 g。治疗组的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6.76%。李静[13]等将84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分析组和对照组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静脉注射前列腺素E,分析组辨证选用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川芎各25 g,瓜萎、三七、柴胡各10 g,桃仁、红花各20 g,丹参、当归各15 g,地龙、薤白各8 g。血糖偏高者加淮山药20 g,天花粉10 g;血脂偏高者加山楂20 g,桑寄生10 g; 小便不利者,加泽泻10 g,茯苓10 g;心悸怔忡者,加酸枣仁、党参各20 g。经治疗,分析组的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6.67%。曹亚丽[14]选取气虚血瘀夹热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72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均有36例患者。除常规治疗外,对照组予四妙勇安汤加减,组成:金银花、玄参各30 g,薏苡仁20 g,当归20 g,生甘草10 g,水蛭3 g,黄柏、苍术、赤芍、川牛膝、地龙各15 g。观察组予加味化瘀清散汤, 组成:丹参、桑枝、鸡血藤、忍冬藤、茯苓各50 g,地龙、丝瓜络、红花、赤芍、牡丹皮、菊花、葛根各15 g,柴胡、薄荷、半夏、三七粉(冲)各10 g,桃仁、当归、桂枝各20 g,三七粉10 g(冲)。经治疗,观察组有效率97.10%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72.20%。刘海岩[15]等选取11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7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前列地尔和西洛他唑,观察组予通脉活血汤,组成:女贞子、三七、黄芪、赤芍、丹参、何首乌各15 g,陈皮、鸡血藤各12 g,枸杞子、川芎各9 g,法半夏、水蛭各6 g,甘草3 g。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93%。王巍巍[16]选取60例热毒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通塞脉片口服联合蚕食清创,治疗组予维尔迈2号,组成:玄参15 g,连翘15 g,牛膝15 g,当归15 g,黄芪30 g,蒲公英25 g,川芎10 g,生地黄30 g,黄柏10 g,栀子10 g,漏芦15 g,甘草15 g。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00%。笔者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桂枝茯苓丸对于血脉瘀阻型动脉硬化闭塞症有一定疗效,黄煌教授[17]证实本方具有降低血液黏度、降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扩张微血管管径、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笔者认为方药疗法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方法,具有起效快、方法简便易行等特点,能够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局部缺血症状,恢复患肢功能,其作用在于宣痹,托旧生新,旧血去而新血生,故而疗效显著。
中成药具有作用时间长、服用简单方便、对胃肠刺激小等优点,能够弥补西药治疗的不足之处。刘欣燕[18]等选取4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服用扶阳软坚清脉方,对照组予复方丹参片。观察组总有效率62.5%高于对照组的50.0%。李宝刚[19]选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行下肢血管腔内介入术,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脉管复康片,治疗组有效率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董君君等[20]将120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予相同西医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前列地尔静脉点滴,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血栓通胶囊口服,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孙风芹[21]运用芪蛭顾步胶囊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6例, 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用药,治疗组加用芪蛭顾步胶囊,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5.00%。
针灸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报道较少,由于本法操作简便,不良反应较少,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循环,不失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刘松梅[22]等将40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予相同治疗基础上,结合电针夹脊穴疗法,操作:选取背部第一腰椎到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部位,脊柱两边对称选穴,斜刺得气后,连接脉冲电疗仪,调至疏密波型(疏波4 Hz,密波60 Hz),以受试者耐受为度。治疗组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有效率为85.00%。康红千[23]选取98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取穴:环跳、委中、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解溪、八风进行针刺,得气后在针尾处施灸,待针体温热感消失后起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77%。笔者认为温针灸、电针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血流速度,加快血液循环,具有温通经脉,活血化瘀的功效,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来说能够有效减轻痛苦。
中药熏洗是中医外治中最常应用的一种疗法,具有安全可靠,副作用少的特点,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随时应用,值得推广普及。赵旭阳[24]选取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2例,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患者。对照组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方药予身痛逐瘀汤加味,组成:生黄芪30 g,香附、秦艽、羌活、没药、川芎、甘草、桃仁、红花、炒五灵脂、地龙、当归、桂枝各10 g,牛膝、太子参各20 g。治疗组采取相同治疗外,予活血通络洗剂熏洗,组成:透骨草30 g,川椒9 g,乳香6 g,土茯苓、片姜黄、川牛膝、川楝子、五加皮、威灵仙、红花、当归、羌活、白芷、苏木各15 g。使用方法:将配置药包浸泡1 h后,加热煎煮30 min,滤除药渣后熏蒸患肢,待药液温度降至40 ℃左右,将患肢浸入药液30 min,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0%,对照组总有效率73.07%。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学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简单易行,见效迅速,一天可重复多次使用。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由于服药种类多,治疗周期长,日久难免会出现拒药、食欲不振等现象,故本法能极大减轻患者长期服药的负担,既可配合其他疗法联合治疗,又可作为替代疗法长期应用。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若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使患肢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弱于正常人,因此在进行熏洗疗法操作前,应控制好药液温度,避免烫伤造成肢体出现溃疡。
张华军[25]等运用温针灸联合逐瘀通络血痹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将96例辨证属脉络瘀阻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48例和西药组48例。中医组主取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关元、血海配以阳陵泉、委中。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血海4穴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以斜刺进针,关元穴施以捻转补法直刺进针,阳陵泉穴与委中穴均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直刺。留针过程中, 将艾段置于主穴的针柄上施灸,并配合口服逐瘀通络血痹汤治疗。组成:金银花、黄芪、玄参各20 g,苦参、白鲜皮、赤芍、川牛膝各15 g,炮姜、土鳖虫、艾叶各10 g、水蛭、肉桂各6 g。西药组口服西洛他唑。治疗结果中医组有效率95.80%高于西药组有效率91.70%。张静云[26]运用归龙化瘀汤联合何氏熏洗1号治疗血脉瘀阻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选用归龙化瘀汤,组成:当归、丹参、怀牛膝各15 g,鸡血藤30 g,桃仁、红花、土鳖虫、地龙、熟地黄、赤芍、白术、川芎各10 g、茯苓30 g,水蛭、甘草各6 g。何氏熏洗Ⅰ号,组成:透骨草、黄精、元胡、姜黄、川椒、乳香、没药、羌活、白芷、苏木、红花、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五加皮、当归尾、土茯苓、鸡血藤各30 g,白及10 g。使用方法:水煎留汁5 000 mL,浸泡双下肢及双足20~30 min,水温37 ℃,每日1次。对照组予加味桃红四物汤,组成:桃仁、红花、熟地黄、赤芍、川芎各10 g,牛膝、当归各15g,甘草6g。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寇威[27]等将10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常规控制血糖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前列地尔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泡足,组成:黄芪、丹参、鸡血藤各30 g,当归、川牛膝各20 g,川芎、大黄、红花、地龙、苏木、土鳖虫、王不留行各10 g,制川乌、制草乌各6 g。每天浸泡30 min。试验组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有效率为74.00%。张代喜[28]选取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前列地尔,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四妙勇安汤(甘草6 g,当归15 g,金银花30 g,玄参30 g)配合复方黄柏液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6%高于对照组62.22%。综合疗法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实际情况灵活的组合不同的治疗方法,相比于单一疗法,综合疗法能够互补短处、疗效叠加,短期、长期疗效显著,能更好的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中医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明确的疗效,避免手术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身体心理上的压力,对患者长期高质量生活提供了保障,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笔者认为现代医学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空白之处,需要通过大量临床试验找出本病的成因,从而建立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病的中医治疗专著相对较少,分型、分期、辨证论治亟待进一步发掘并进行完善。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多为高龄之人,由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范围比较广泛,治疗比较棘手。需要注意的是,动脉硬化闭塞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期的血管病变仅仅是细小斑块形成,症状并不明显,常与老年腰腿痛混淆,加之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依据、临床认知率较低,早期病变未能引起患者的重视,很容易被误诊、漏诊,等到患者出现肢体缺血症状时,动脉闭塞往往已经十分严重,尤其是夜间出现的静息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和耐心,故本病的早期预防及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通过临床研究及结合导师的经验发现,三七与大黄的联合运用对于本病确有疗效,既可以早期预防各种代谢类疾病,控制本病的慢性进展,又可配合其他疗法提高治疗效果。三七味甘性温,具有化瘀止血、补益一身之气的作用,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血脂。大黄味苦性寒,《神农本草经》谓其“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其涤荡胃肠、推陈致新之功能够深入血分化瘀从而达到降低血脂、胆固醇等作用。三七与大黄以4:1或2:1比例配合服用既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又可促进胃纳,补益正气。“气为血之帅”,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三七的补益作用能够推动气血运行,同时可以纠正大黄的泻下作用,祛瘀而不伤正;三七得大黄深入血分之力能够加强化瘀的力量,使体内的痰湿瘀积从二便排出体外。二者相得益彰,既能避免长期服用西药带来的胃肠道反应,又经济实惠,简单易行,非常适宜高龄伴有代谢性疾病人群,值得普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