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芳
【摘要】教学中采取有效的预构策略,能激发学生在文本中的思维参与,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共同发展。本文从纵向预构文本的过程,阐述如何搭建思维梯度,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从横向预构文本的各种方式,阐述如何通过展开联想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关键词】文本预构 文本教学 思维品质
对话课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课型,是学生实现真实交流和自然交际的重要途径。“文本预构”是在学习文本前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预先构想和创编,可通过话题预热、背景铺垫、情景体验等多种方式激活语料,激发学生想象力,从而进入到英语思维的文本创编活动中,是对话学习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也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路径。合理设计文本预构活动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其成为文本型故事中思维参与的主角。
一、审视低质化预构的教学成因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未能重视读前预构活动的设计,导致课堂教学趋于形式化,读前预构活动甚至被忽视掉,出现了“重语句、轻语境”“重生产、轻预设”“重形式、轻方法”等问题。读前活动过于简单,遏制了学生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空间,不利于长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重语句、轻语境”,预构文本“孤木难支”
语言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实现真实有意义的表达,脱离一定的情境,语言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有些老师在读前活动中没有关注话题的背景和语境的铺垫,只做词语句型的渗透,让读前活动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预构文本“支离破碎,难以成林”。
2.“重生成、轻预设”,预构文本“舍本逐末”
对话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分为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部分。有些教师只关注读中和读后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文本的输入和生产部分耗用大量时間,而忽视读前活动的有效设计,让学生在接触新知时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想象预设、主动思考的探究过程,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3.“重形式、轻方法”,预构文本“无的放矢”
有些课堂上,教师能够关注读前活动的设计,如唱歌、游戏、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热身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对于预构文本的方法指导欠缺,没有合理的预构和建构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无序,使预构文本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主题。
二、文本预构实施的纵向梯度搭建
纵向预构文本,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一步步复现词汇,激活语料,进入主题,展开联想,初步建构文本的过程。在教师设计的有梯度的任务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跟进,从词汇激活,到语言渗透,再到意义沟通,循序渐进地进行主动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拓展着。
1.话题预热.激活语料
在课堂教学的导人环节,教师通常采用歌曲、游戏、猜谜、视频等多种方式导人话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其语料储备,为话题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1)直观形象,导词汇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符号,是预构文本的语料之一。教师可通过图片、简笔画、实物道具或儿歌视频等将其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头脑中复现和本课话题有关的词汇,激活词汇储备,为进一步表达做好铺垫。
(2)客观生动,导句式
译林版英语教材主要通过Story time和Cartoon time两个版块呈现阅读语篇,语篇大多以对话型故事为主。三四年级教材对话内容简短,句式简单,Cartoon time版块通过呈现Bobby和Sam的生活所见演绎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文本故事,深受学生的喜爱。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个单元的Cartoon time版块都会提前预现下一个单元的关键句式,为下一个单元话题的学习做好句式上的铺垫。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前一单元的Cartoon time动画故事视频或截取Cartoon time版块中含有新句式语料的场景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对话表达的情境。
2.意义沟通,深入文本
对话是意义分享,是各种不同的意义在对话参与者之间的流动。对话的根本目的是在表达与理解中分享各自话语的意义并形成“共同意义”。有效对话是通过意义沟通,让学生在对话中达成共识与理解。在预构文本前,教师通过实现意义沟通,让学生深入文本,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交流讨论,进而活化预构文本内容,丰富话题语言。
(1)情景体验,活化文本内容
“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的。如果学生能在相对完整的、真实的情景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学生们通常有着不同的兴趣体验和生活经历,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感知能力也大相径庭,这些都是宝贵的语料资源。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文本相似的语言情景,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自主表达。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1T like dogs,话题内容是谈论喜欢的小动物。教师在课上可以通过自己准备的玩具小狗引出文本:“Look atthis dog.I like dogs.Do you like dogs?”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回答,同时还会对别人的喜好充满好奇和疑问,进而提出问题:“Doyou like...?”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形成初步的对话意识,于不知不觉中活化了文本内容。
(2)问题“牵引”,丰富话题语言
教师从单元话题人手,在初步分享了各人喜爱的动物后,可以进一步对主题展开讨论。如:“Whv?”“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通过提问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牵引,使文本表达更具有逻辑性。如在上面案例中学生们谈论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做深层提问“Why do you like them?”引导学生试着描述小动物的特征,解释其喜爱的原由,如“Theyre cute/lovelv/beautiful...”等,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形容词储备,丰富话题的语言表达。
3.图文联结,构建支架
教材情境图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具体的语境。若能有效利用教材情境图,充分发挥图片语境的功能,将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起到积极作用。在进行经验分享和主题讨论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强调与文本有关的信息,可运用标题、插图、重点词汇来引导学生关注并预测文本的内容,初步构建对话文本支架。
(1)读图预测,提高预构文本的主动性
教材提供的情境图是学生在英语教材中最熟悉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情境图在教学中的多重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如果想让学生动起来,要有最大的教学效果,必须让学生做一个主动的、知情的、清醒的参与者。如图1选自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6的动画故事版块。教师利用故事末尾图片找准故事的趣味点,对学生进行观察、预测、想象等思维训练,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挖掘图片显性和隐性信息,激发学生预构文本的主动性。
(2)文字架构,提高预构文本的准确性
学生对情境图有了完整、清晰、深入的理解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观察和预测到的信息进行有效梳理,通过合理的引导和有效的组织使学生片面的、表面的、零散的理解有序化、合理化。教师可以直接出示关键词或关键句式作提示,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看图合作写出关键词,根据关键词讨论预构文本内容。关键词句的呈现给学生的想象和表达做了规范的限定,学生可通过这些信息构建出半留白文本支架,如图2所示,激发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同时,提高文本预构的准确性。
(3)追问转折,提高预构文本的逻辑性
对话是一种互动交际行为,是对话双方通过话轮转换推进交流不断深入前行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引起话题、接住话题、有礼貌地插话、转换话题、结束谈话等语篇技能。在英语文本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对话中调控话轮更迭的关键句,如:“Anythingelse?”“Im sorry to hear that”“Why?”等。抓住了表示追问或转折的语言点,也就找准了思维训练点和句型支架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逻辑结构不仅可以丰富语言输出,还能突破后面文本学习的难点,培养学生连贯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文本预构实施的横向思维衍展
横向预构是指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语篇结构,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预构文本的兴趣点和着力点,并关注文本的生成点和关键点。这里我将通过实际教学案例来阐述全景式预构、半景式预构、过程性预构等多种方式的预构策略,真正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1.全景式预构,激发语言直觉力
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四年级教材对话简短,线索清晰,图片生动,极富于读前预构的趣味性。三四年级学生虽语言积累不多,但英语学习兴趣极高,乐于表达,敢于大胆尝试。全景式预构指给出课文全部情景图片,让学生在完整的情境中通过一句或两句话的提示,预构文本语篇。这种对话文本通常句式简单,重复性强。
教材中对话根据角色参与话轮表达的变化可将对话结构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不同形式。全景式预构适用于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话文本,问题大都具有实际意义,被问者可以先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回答,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再回归到课文角色,由图片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文本预构,形成语言的直觉力。
【一对一全景式预构文本案例】教材内容源自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2In the library
本课属于典型的一对一结构对话,用相同的句式“Dont…”劝阻不同的行为。通过自主预习和热身铺垫活动后,同学们对本课动词有了一定理解和反应,进入图片情境后通过同桌合作预构文本,由词到句逐步建构完成。
【一对多全景式预构文本案例】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3 Is this yourpencil?
本课中的例句“Is this/that your pencil?”极富有情境性。在预构文本前,教师通过创设寻找物品主人的情景,让学生初步理解句型“Isthis/that your…?”的含义。进入对话情境后,教师给出图5和图6的关键词“this”和“that”,学生根据逼真的图片情境,极易激发出语言的直觉力,预构对话文本。
2.半景式预构,培养视觉思维力
半景式预构指通过学习其中一部分对话文本,给出另外一部分情景图片,让学生根据已学语言建构内容相似的对话。半景式预构适用于情景单一的故事型文本,通过对话角色转换,表述语言结构相同的话轮。为了避免文本学习的重复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预构其中一部分图片对话,学生需要认真观察图片,通过视觉获取所需信息,形成具体表达。
(1)挖掘对话生成点,预构前序文本
前序预构指给出对话的后续部分,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预构文本的前序发展。这种对话中,后续部分含有对话的生成点,可以引发学生想象、猜测对话的前序发生、发展过程。教材中Cartoon time版块可以做前序预构的文本案例,如图7所示:
(2)抓住对话兴趣点,预构后续文本
后续预构是通过让学生学习感知理解文本的前序部分,而预构后续内容。这种对话结构含有相似的话轮内容,如图8所呈现的文本案例,其内容的话轮结构基本相同。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对话中学生感兴趣的点,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3.过程性预构,强化逻辑思维力
过程性预构指给出文本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让学生预构故事的中间过程。这种预构形式适用于故事情节有转折、人物情绪变化大、故事味浓厚的文本语篇。通过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在充满信息差的图片中想象预构故事的合理发展过程,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其逻辑思维能力。
本课出自译林版小学《英語》三年级(下册)Unit 8文本,通过出示图9中的图①和图②,学生知道话轮的问题是由“who…?”引导来询问人物是谁的文本,图10中的图⑤揭示误会原因,教师可挖空预构图③和图④文本,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推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建构误会、解构误会,强化其逻辑判断能力。
对话是语篇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多方位、多角度地设计对话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英语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对文章内容的预测和验证,是图示知识应用于阅读的核心,是读者在阅读训练及阅读理解中一种自觉的参与性心理活动。文本预构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参与文本建构的主动思维,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预测、想象、演绎、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精心设计读前预构环节,加强课堂思维引导,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