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影响较大,积极探究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并采取合理有效的行动切实落实相应的方式方法,是新时期新教学要求下全面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小学语文阅读活动切实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机衔接课内外阅读的方式方法,并结合此类方式方法的一般特点,提出具体的行动措施,希望可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有机衔接;方法分析;行动研究
一、 课内阅读“分层次”,课外阅读“分阶段”,将小学语文阅读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相匹配
受限于家庭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质量,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性,并且此类差异化特性会影响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课堂听课注意力、课堂互动参与度和课堂活动兴趣取向等方面,此方面的差异化可直接导致小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中,对相同语文词汇和词语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水平不同,对相同语句结构句式的感知和体会效果差异化明显。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学生此类特点,将课内阅读“分层次”,促使阅读内容在形式上和难度上均可符合特定层级学生的一般特点。同时将课外阅读“分阶段”,促使课外阅读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可满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阶段性要求,更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实际阅读学习需求,进而将小学语文阅读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相匹配,促使小学阅读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可在学生受众群体以及教学针对性方面有机衔接起来,下面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对此方式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说明。
在講解《小马过河》课文内容时,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备课阶段注意分析并总结低年龄段学生的一般认知特点,并依据此类特点,合理选择具体的阅读方式和教学方法。由于二年级学生的中文词汇量非常有限,生活经验明显不足,对生活中各类显现的观察虽然足够仔细,但并非可以从中主动获取新概念和新知识。从此角度出发,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授课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内容上“分层”,将阅读内容分为生字生词认知层级和整段整文阅读层级,不同层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应有差别,从而促使小学生可在不同层级的教学措施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按部就班地增强语文阅读能力。在讲解《下马过河》这篇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可在正式讲解课文前先利用PPT等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此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类如“棚”“驮”“磨”等生字,并在黑板上板书“愿”“意”“麦”“该”等生字,引导学生积极记忆此类词语和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此之谓课内阅读教学的第一层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领读文章不同段落的内容,在领读时,积极观察并总结不同学生的神态变化特点,进而总结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此之谓课内阅读教学的第二层级;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可提问学生文中重点词汇的读音和含义,并引导学生独自完成相应的阅读内容,积极鼓励和赞扬学生的实际表现,此之谓课内阅读教学的第三层级。在完成此类教育教学过程后,小学语文教师可依据本篇课文中出现的“牛”和“松鼠”,扩展相应的课外阅读故事,类如“对牛弹琴”“三只松鼠画家”的故事等,进而从故事“人物”角度出发,及时有效地扩展相应的课外阅读内容。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依旧“分阶段”,促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可有机衔接起来,将课外阅读行动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
二、 课内阅读“创情境”,课外阅读“情景化”,将小学语文阅读课内外阅读的教学形式有机衔接起来,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内阅读教学的实际需求,更合理、更科学地选择阅读教学情境,并将此类情境与课内阅读教学的内容深度结合在一起,同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提升情境创设教学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依据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实际需要,将课内阅读的“情境”与课外阅读的“情景”联系在一起,进而在阅读教学的形式上,促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衔接起来。从此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创造创新语文阅读的形式,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综合各类教学方法的实际优势,“去粗取精”,精准适配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要求,促使小学生可在思想意识方面重视课外阅读,并在完成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广泛阅读课外阅读的相关资料,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能力,并促使小学生可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进一步关注此类阅读内容的联系和区别,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举例进行进一步谈论和说明。
在讲解《秋天的雨》课文内容时,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深度分析并总结此篇课文的生字生词,并依据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探寻可揉进此类生字生词的教学情境。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在领读之前要求学生勾画出文章中的生字生词,此时大部分学会都会勾画类如“钥匙”“炎热”“湿漉漉”等词语。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自行观察并记忆此类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字形。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依据文章不同段落的实际“景色”特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此类教学情境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与段落内容对应的同时,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相对应,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扩展相应的课外阅读“情景”,将课外阅读的扩展行为落实到课内阅读的具体段落中,而并非在学生完整阅读整篇课文之后再进行扩展,此时的课外阅读引导性适应性较差,对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调动效果差强人意。具体而言,针对文章第二段“秋天的雨的色彩”,小学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与文中景物“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菊花”相关的生活化情景,此时教师可提问学生是否有相关的出游经历,鼓励学生讲述秋天出游中各类有趣的故事,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出现在身边的“秋天的颜色”。紧接着,小学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与“冬天的雪的颜色”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为学生提供林徽因的《静坐》、徐志摩的《快乐的雪花》以及北岛的《微笑 雪花 星星》等课外阅读文章,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阅读此类文章,在此类文章中发现“冬天的雪的色彩”。针对文章第三段“秋天的雨的气味”,小学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语文中“菠萝”“苹果”“橘子”等水果相关的生活化情境,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讲述发生在其日常生活中的与“吃水果”相关的小故事。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与“冬天的雪的气味”相关的课外内容,为学生提供鲁迅的《雪》、余秋雨的《阳关的雪》此类课外阅读文章。虽然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可能在识字认字方面稍有困难,但这并不妨碍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实际上,课内阅读过程突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引导性,而课外阅读过程突出的是小学生自身的探究性,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不同,小学生应该经历相应的阅读过程。
三、 积极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展阅读载体的形式,突出“绘本”、漫画类图书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中的作用
小学生的年龄较低,但兴趣爱好广泛,在进行阅读时,很多学生希望阅读自己喜欢的题材,趋向于参加与自身兴趣爱好相匹配的独特阅读形式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活动。基于此种情况,小學语文教师在有机衔接课内阅读活动和课外阅读活动时,可积极发掘小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取向,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阅读形式和阅读载体。在此方面,小学生大多喜欢阅读或者说观看插图较多、色彩变化较为明显的阅读材料,例如“绘本”“漫画”等,小学语文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此类特点,在课内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将课内阅读的内容以“绘本”或者“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可借助此类阅读载体扩展同类型载体的课外阅读内容,从而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使“长板更长”。
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与爱情、友情、生活以及工作等生活内容相关的课内阅读内容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几米先生的《地下铁》《月亮忘记了》《向左走,向右走》等经典“绘本”,促使学生可在阅读此类“绘本”内容时,借助“绘本”中各种色彩鲜明的插画,进一步体会文中故事的感情变化特点。此间,小学语文教师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彩色连环画中国史》、戴建业老师的《国学经典》等课外阅读书目,进而促使学生在阅读此类课外阅读内容时,可在各类插图、漫画的帮助下,更全面地、更深刻地、更具体地认识并了解相应的语文知识,从而在此种阅读模式中,将小学生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衔接在一起。
四、 结束语
总之,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衔接过程其实并非需要“刻意”追寻,在有效的阅读内容和合理的阅读形式下,课内阅读可以“很自然”地过渡到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此间的“行动性”其实并不明显,但其中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课外阅读思想体现较为明显。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三方面的具体措施,希望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要求合理选择,并灵活变通,切实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林少春.书海无涯“读”作舟:小学语文阅读有效衔接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20(28):23-24.
[2]季荣国.小学群文阅读授课中课内外阅读结合的几点做法[J].当代家庭教育,2020(27):182-183.
[3]韩艳艳.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9):43.
[4]林毓芬.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内外整合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82):35-36.
[5]马晓珲.探究有效结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180.
[6]夏巧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结合课内外阅读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188.
[7]刘振平.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衔接[J].甘肃教育,2019(8):51.
作者简介:高建琴,山西省吕梁市,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