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荣 王燕娜
摘 要: 大学生思辨缺席现象由来已久。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理想课程载体。基于思辨能力的定义,本文从培养听说读写译微观语言技能着手,探索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思辨能力 语言技能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堂上的问题讨论多以老师自问自答告终。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言之无物,答案趋向单一固化,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容易以点代面。书面表达则主题不明确,思想没有深度。语言运用能力欠缺是一方面原因,长期以来被动汲取知识的习惯,让学生很难就某一话题形成独有的观点,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能够辩证地分析问题是造成这一局面更深层次的根源。很多专家学者早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黄源深[3](1)[4](11-16)呼吁外语界重视“思辨缺席”的问题,并提出若干解决建议,高一虹[1](6)、文秋芳和刘润清[6](49-58)等分别从演讲、口语和写作等方面揭示了英語专业学生思维水平低下的事实。可见,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二、思辨能力的界定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或译为批判性思维)指:依据标准,对事物或看法做出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思辨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的统一体,认知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评价3项技能,情感特质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和坚毅5种性格特征[7](42)。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制定的新标准,把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为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目前西方高等教育将“确立问题,评价信息,检验信息,接受相反观点,批判自我,完善自我认知”这一思维过程作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这样一条以完善学生对事物认知为目的的思维链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形态[5](90-91)。
三、通过英语语言技能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大学英语是融合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学科,涉及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和历史等学科,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理想载体。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既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的提升,又包括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二者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同步提升。按照大学英语课程的课型分类——视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笔者将分别从听说教学和读写译教学视角对思辨能力训练展开讨论。
(一)如何在听说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1.课前准备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首先需从听力入手,只有积攒了足够多的应对不同场景的听力语料,学生才能自如地输出想要表达的信息。因此,听说课程,听力领先,要想让学生开口表达,首先需要学生对所授主题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教师突破有限的课时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比如教师可在上课前一周发布课前练习,包括与所授主题相关的一些背景听力材料和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上课之前激活已有的知识图式,为课堂上的理解做好准备。正式上课的前五分钟教师可以留给学生,就所听资料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提出对该话题的见解总结和疑惑。一方面是对学生课前作业的一种检测,另一方面旨在鼓励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总结、学会评价,继而在求知中学会质疑。开始讲解新知的时候,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需要多方整合资料。比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Ted talks应用于教学之中,甚至有专家将Ted素材编入大学英语的视听说教材中,比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界交互英语教程》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教程》(第四版)。Ted作为一个融音频、视频和图像于一体的语料,不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聚焦全球的时事热点,融合专家学者的智慧,是不可多得的思辨素材。每一个Ted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视听说教程也是一个单元涵盖一个主题。教师可提前收集Ted素材作为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完美补充。
2.课中设计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尝试记笔记,通过运用一些简单符号或缩写形式记录数字、专有名词等关键信息和细节,这个过程其实是在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只有经过多次训练,学生才能学会分析关键信息的能力。比如关键连词but之后多含重要的新信息。听完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所听材料进行复述,不同于汉语复述,英语复述涉及两种语言思维的切换,学生在回忆原文的过程中,定会对接收到的关键信息进行一番整理加工,比如对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进行归类排序,对没有听懂的信息进行推理验证。这样,学生在无形中锻炼了分析、整理、推断等高阶思维能力。
听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表达欲会被激活。这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争议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供学生选择,让学生从有准备的讨论开始,逐渐过渡到演讲再到辩论。因为无论是演讲还是辩论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二者皆需搜集大量的资料,这就考验学生如何从冗繁琐碎的资料中遴选出有说服力的论点和论据,考验他们的辨析信息和归纳信息能力。整理完成之后,学生还需要对草稿修改润色;需要顾及表达是否具备逻辑的严谨性和合理性以及自己作为演讲者是否具备足够的自信和勇气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及时的点评和适当的鼓励,因为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增强学生自信的加速器。
3.课后辅助
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将与所学主题相关的拓展材料推送给学生,设定时间让学生达成既定的成果。比如以所学主题做一次如Ted形式的演讲或者分组就某一争议性话题展开辩论,并以视频和书面形式呈交给老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通过确定问题,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对资料分类整理,与团队小组互相协作,评价并检验信息,然后达成一致解决问题,设计成果等环节提高英语听说能力,通过生生之间协作式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分析、评价、汇总、创新等思辨能力。
(二)如何在读写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1.课前准备
首先,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前提和保证。一方面,对于课前布置的问题和作业,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带引学生进一步探索。另一方面,学生提出观点后,无论正确与否,一定要给予肯定加分,这种肯定是对学生批判性精神的鼓励。要不断增加形成性评估的权重,一改以往的终结性评估一锤定音的局面。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才敢于发言、乐于参与,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开放、自信、坚毅的情感特质。
上课前,教师可发布教学任务,提前传送一些与所讲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给学生,并附以开放性的问题,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图式。阅读之后,学生便可基于已有知识对新知进行重新建构。这样,学生提前了解相关话题的背景,就会在思维上有所准备地进入课堂,教师在课堂中才能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并进一步展开教学。
2.课堂设计
教师要设计教学内容,依托主教材又不能囿于教材。教师提前甄选教学资料,并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比如非虚构类文章。不同于虚构类文章,学生一读就懂,不用动用太多的认知即可获取信息,非虚构类文章涉猎面广,涵盖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科学等主题,需要学生的深度剖析和一定的认知加工。阅读非虚构性文献资料,学生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信息做进一步的解析、整合和建构。这一过程必然会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文章标题对主题进行预测或者读完一部分内容之后,通过上下文推断文章的后续情节。这种阅读技巧训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提出假设,并通过进一步学习验证假设或推翻假设的乐趣,批判自我和完善自我认知的能力便可逐日提高。
无论是指导阅读还是写作,教师都要善用问答策略,设计不同思维层面的问题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手段。问题的设置可以从一开始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辩证思维,再到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不断思考,拾级而上,不断打破原有的固化思维路径,接受一次全新的头脑思维洗礼。比如排序——复述——续写。类似的训练经过多次强化之后,学生便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特有的思考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使用韦恩图对比两项事物之间的异同或关联;用思维导图梳理出文章的框架和结构;用表格对主题分支进行分类解析和总结;列出三段论(syllogism)的句式,让学生补充完善,以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铺垫所译资料涉及的不同文化,让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所了解,然后让学生借助韦恩图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对两种文化葆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再着手从词汇和句式层面转达作者的思想。这样,学生就不会受狭隘的思维所限,在选词酌句中译出相对中肯的文字。翻译教学贯穿阅读和写作始终,因为翻译的第一步是阅读,阅读是理解文本的第一步,正确地理解文本是做好翻译的前提。第二步是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将其转换成目的语,这个过程又少不了写作的参与。基于对阅读和写作的大量练习,翻译过程必然涉及分析、整合、推理、总结、评价、检查等思维活动,以及对两种语言表达的中外文化差异深深察觉之后富有创造性的整合再输出和思辨性审视能力。
3.课后補充
教师可结合所学内容对课后作业进行设计,让学生对所学主题续写不一样的结尾;或者让学生在大量泛读之后通过质疑和思索写出读后感或者反思日志;或者让学生翻译一篇与主题相关的非虚构类文献。为了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必然会全力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并加工信息,甚至遇挫后重新开始尝试。这样的输入与输出环节一定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价值判断,不会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力,调动主观能动性,通过链接已有知识储备,对新知进行建构、分析和评价。在挫败中学会坚持,愈挫愈勇,学会做坚毅的人,最终成为积极的批判性阅读者。
四、结语
语言技能训练与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可割裂,二者完全可以同步进行。思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长时间且有意识的训练,贯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始终。在真实的英语课堂中,听说读写译教学活动绝非相互割裂的,无论是作为输入的听读环节,还是作为输出的读写译环节,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一线教师需要自主开发更多的将思辨能力和英语学科结合的教学素材,灵活地设计所授内容,让学生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有水平的问题;批判性地阅读以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做出辨证又有说服力的演讲;让学生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会分辨,有足够的判断能力。让大学英语学习过程转变为一个既质疑又欣赏,既争议又合作,注重发现与再创造的思辨过程,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与观点交流中感悟、体会,学会冷静地观察、分析和思考事物,成长为具有思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2](156)。
此外,教师需要不断研究有效提高思辨能力的教学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中积极探索批判性思维与英语学科的有机结合点,甚至有必要接受提高思辨能力的专业培训,才能在甄选素材、传输知识的过程中将其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不断提高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J].国外外语教学,1999(3).
[2]黄河.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堂设计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58).
[3]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4]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
[5]沈毅.基于未来教室的英语批判性思维训练研究[J].成才之路,2020(629).
[6]文秋芳,刘润清.从英语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特点[J].外国语,2006(2).
[7]文秋芳.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