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2020-01-11 01:10王子秦王海燕
文教资料 2020年25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王子秦 王海燕

摘   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国家认同感、扩大文化影响力等重要意义。疫情防控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理念更新、渠道拓新、方法创新等新机遇,从“隔空说教”到“身临其境”,从“线下”到“线上”,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发展,需要创新组织领导,遵循法治原则;促进媒体融合,提升教育实效;净化网络空间,表达爱国情怀。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持续向前迈进的文化支柱,是中国人民建设富强祖国的精神源泉。在新形势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爱国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爆发,对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都造成了影响和冲击。广大民众投入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更是生力军。在这场战“疫”中,很多人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自身命运同祖国命运的联系如此紧密。在此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期,我们要顺应这一机遇,及时更新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和方式,以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民族凝聚力。

1.以爱国主义助推各群体的合聚力

在心理学领域,合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及群体各单位相互团结协作的程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在各种考验中不断奋勇向前。我们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是因为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中深深地植根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协作、共同奋进。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以爱国主义为纽带,结成了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的核心精神理念没有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依旧没有停歇。爱国主义助推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助推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发展壮大,助推中华儿女向着更高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自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单打独斗无法取得胜利,唯有各群体以巨大的合聚力汇聚一心,才会取得伟大斗争的最后胜利。

2.以爱国主義凝聚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

在心理学领域,向心力是指群体成员以群体领导为中心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精神无形,却往往能对各方面力量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民族复兴为指向的,这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谋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辩证统一”“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有机统一,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更强的凝聚意识[1](50)。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正确领导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的方向,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紧密团结起来,有组织地应对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每个人发自内心地真诚拥护党的领导,形成对党和国家的精神信仰,才能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正是我们血液里的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儿女的心汇成了最大的同心圆,把中国人民的力集成了最大的向心力,推动抗疫形势不断向好。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我们取得抗疫斗争胜利的重要精神法宝。

(二)培养国家认同感。

1.强烈的认同感是爱国主义的前提

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着不一样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虽久经磨难却依旧能够以雄伟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爱国主义的本质——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始终没有变[2]。所以,强烈的认同感是爱国主义的前提。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里,有国才有家,国是千万家。在我们的精神谱系里,集体主义始终是我们遵循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每一个个体同整个国家都是密不可分的,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必不可少。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政客对中国发表偏见言论,企图借疫情攻击中国。在这种关键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爱国主义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增加民众对国家认同感的重要途径,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我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绝佳时机。

2.海外留学生对个人与祖国命运与共的认同

海外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保证海外留学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使他们能够学成归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这成为新时代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从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看,不少国家行动迟缓、应对不力、效果不彰,中国采取的措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效,更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行了国际展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我国驻外使领馆从防疫提醒、帮助留学生解决学业生活困难,到协调就医、提供防疫留学生“健康包”,体现出祖国对海外学子的由衷关怀。海外留学生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同国家如此联系紧密。可以说,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对世界各地的援助,尤其对海外华人华侨及留学生们的关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范例,充分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三)扩大文化影响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由于大学生是当下文化产品的重要受众,文化力量的影响力在大学生群体里得到显著体现,因此,尤其要重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历史总体上是以统一为大方向的,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历史大趋势,“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追求和内在价值尺度[3](30)。这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纵贯古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底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党员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是主力军,大学生青年群体在其中扮演了十分积极和活跃的角色,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坚定爱国追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同时,通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证明,更进一步让我们的文化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增强。作为我们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通过华人华侨及海外留学生在国际上彰显。由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会进一步强化这种文化的影响力,将国内国际两个舞台充分结合、相辅相成,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推进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二、疫情防控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4]危机中有“危”也有“机”,既有危难、挑战和考验,又蕴藏着转圜的机遇和空间。我们一定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化挑战为机遇,实现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轉型升级。具体而言,疫情防控工作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机遇。

(一)教育理念更新的机遇:从“隔空说教”到“身临其境”。

“多难兴邦”,指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使坏事变成好事。重大灾难性事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时机。无论是1998年的抗洪,还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民族精神中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理念一直在实践中充分贯彻,是英勇的中华儿女践行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最好证明。我们要看到,尽管同样展现了全民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但是此次疫情同以往的灾难性事件有很大的不同,有着独特之处。以往的重大灾难性事件局限于部分区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国乃至世界,每个人都是这场战“疫”中的亲身参与者。疫情范围之大、影响之深,世所罕见,无人能置之度外。在这样的形势下,全国统一部署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全国性的大动员。从城市到乡村、从生产到物流、从单位到个人、从普通干部到党员群众、从物资保障到科研攻关,各个环节、各个群体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以“战时机制”形成了强大合力对抗疫情[5](35-36)。社会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人们自觉在家隔离,每个人都有了亲身体验和切身感受。另外,每个地方都有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党员干部、社区志愿者等“最美逆行者”,以生动实际的感人事例诠释了疫情防控下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鲜活感人的事迹就发生在身边,甚至成为亲身经历。

如果说以往的重大灾难性事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多带有道听途说、远程宣传和“隔空说教”的意味的话,那么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身临其境”,感受之深刻,自然非比寻常。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顺势而为,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育渠道拓新的机遇:从“线下”到“线上”。

以往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是传统的“线下”思政课堂教学,吸引力和时效性一直是广大师生的“心病”。当今时代是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线教育成为主流的教育模式,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拓展了新渠道,提供了新机遇。传统的线下的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在疫情的冲击下已经无法进行,网络授课、在线教学成为疫情防控期间的主流教学模式,钉钉、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远程交流软件的使用量大增,要求高校顺应这种不可阻挡的潮流,探索将互联网、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思考云技术下的有效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问题,抓住利用疫情防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机遇期,利用疫情防控给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充分发挥远程在线模式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索出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6](16)。在信息技术下,没有了往常的“面对面的接触”,更加考验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倒逼教育工作者转变理念方式,思考新技术,培养新手段,研究新内容。此外,由于大部分人被迫隔离在家,互联网的信息量大增,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封闭在家导致的物理隔离,更会激发人们对获取信息的渴望。互联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焦虑,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一定要主动出击,避免大学生受到错误思想的干扰。

要有意识地把互联网场域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结合形势变化,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从指尖直抵心间,构建网上网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同心圆[7](98)。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利用新媒体技术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做好疫情防控的客观需要,又是引导学生增强爱国情怀、纪律意识、担当精神的必然要求。建设好网络课堂并且高质量开展在线教学,对于疫情防控秩序的维护有巨大帮助[8](6)。借助新媒体传播,疫情防控期间的时政热点及相关典型事迹得到了快速的传播,教师的“用户思维”得到培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让学生愿意接受、愿意领会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内容精神,主动思考,以此增进对国家的认同,更好地塑造家国观念。学生能积极主动地用好新媒体平台,主动表达对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看法,同教师积极互动。

(三)教育方法创新的机遇: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

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终究是为服务社会而培养人才。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契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创新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寄语大学生“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借助疫情防控工作,高校做到“停课不停学”,运用好“抗疫精神”的典型感人事迹,上好战“疫”思政课,激发学生投身社会服务的意愿,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服务中。高校由以往的被动转化为主动,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做好就业宣传引导,精准帮扶特殊群体,对接好大学生村干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以爱国主义激发学生的动力,做到知识能力和道德素养并重,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9](6-7)。

新冠肺炎疫情让每个人都有了实际的参与感,再对比国外的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增添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上参与疫情防控讨论具有极高的积极性,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宣传“90后”“00后”作为抗疫一线主力军之一的典型事迹,利用这一重大教育契机,引导青年大学生思考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让他们在疫情防控工作实践中培养担当、磨砺意志,增长工作本领,积极贡献力量进行舆论宣传,在服务社会中茁壮成长[10](99)。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创新,迎来了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的新机遇。

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对策

(一)创新组织领导,遵循法治原则。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高校要审时度势,结合形势创新发展方式,让爱国主义教育在新形势下有新发展、新表达。高校疫情防控的关键是做好党建工作,以党建引领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就爱国主义教育而言,新冠肺炎疫情是不可多得的愛国主义教育机遇期,学生有参与感,模式有创新性,更对高校组织领导力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做好党建引领。任何时候,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必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保证全员参与,各方面协调。党支部、团支部要发挥堡垒作用,以疫情为案例素材,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和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对表现良好的非党员学生,积极纳入党组织考察范围并推荐入党,以此起到榜样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

第二,建设好“共同体”。高校组织领导要把各个方面充分整合,这就需要有“共同体”意识,包括:“工作共同体”——高校各职能单位联合引导、共同支持,激发学生的群体爱国热情及力量;“战疫共同体”——高校与社会组织以实践协同育人,激励师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在实践中感悟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专家共同体”——高校与相关专家联合发挥智库作用,以正能量引导和建设性批判引导舆论[6](18-19)。只有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为疫情防控期间的爱国主义教育保驾护航,才能保证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第三,遵循法治原则。疫情防控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当让学生明确法律界限,树立规则意识,不可放任激进式爱国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在各地封城期间,学生的内心思想情绪波动明显,不排除会出现过激行为,教育一定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部分地区少数学生提前返校而遭受纪律处分,高校应当注意在方式上依法依规、程序正当,正确评估当事学生的主观过错程度,科学对待严肃处理,否则会引发“矫枉过正”“权力滥用”等质疑[11](109)。所以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应当在各个环节凸显法治精神,维护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秩序。

(二)促进媒体融合,提升教育实效。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中,高校的领导工作如何统筹好线上线下的综合发展,是对组织领导能力创新的一次重大考验。对此,一方面要在教育渠道上实现多样化,打通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潮流,利用新技术多维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媒体融合是目前技术发展的大趋势,自进入全媒体时代以来,几乎各行各业都在运用媒体融合开展工作,高校同样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因此,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利用媒体融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疫情防控的迫切需要,还是思政教学提升实效性和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利用媒体融合方式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已经有了一些社会实践。以“快手”为例,各地利用“快手”的直播平台进行直播带货,拉动了国内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提振经济,这种利用直播平台的创新式推销手段对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快手”目前的日活跃用户数达到了3亿以上,排名靠前的“大V”粉丝量达到了千万级,发布的一个视频可以拥有百万级以上的观看量,这样的传播力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在疫情防控期间,“快手”平台积极发布抗疫宣传视频,第一时间向用户宣传抗疫前线的感人事迹。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全媒体平台是最重要的数据服务和信息传播平台,会出现各种版本信息,这就需要做好协同治理,培养“意见领袖”,传播主流声音,有力澄清错误信息,与各种媒体及商业平台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保证主流舆论能快速汇聚在一起[13](106-107)。以“云上思政”的方式开展多种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人文关怀,提升战胜疫情的信心[10](100-102)。要优化供给,围绕疫情防控主题,编创不同形式的网络文化产品,切实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7](101)。

(三)净化网络空间,反对极端主义。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络的使用量较以往有了极大的增加,社交媒体成了抒发爱国主义情怀最主要的阵地。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基本定型时期,受疫情影响长期无法外出活动,一些人情绪波动较大,在这种情形下任何信息都有可能放大情绪,造成冲动行为[14](62)。对于疫情涉及的国内和国际问题,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客观理性地看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应当注意互联网上各种信息的甄别,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表达爱国情怀。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让我们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正是孕育和检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绝佳时机[15](36)。在此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对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弘扬理性爱国主义精神,分清“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区别,把负面情绪转化为奋斗精神[16](131)。同时,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信息鉴别能力,以典型示范的方式引导他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理性爱国行为[17](69)。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在道德和法治的双重规定下实现有机统一,使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贯彻,让大学生真正受到思想洗礼和精神熏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任志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在哪里[J].人民教育,2020(2).

[2]邵芳强,朱泽原.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四个维度[N].大连日报,2020-03-09(7).

[3]金民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A].朱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   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N].人民日报,2020-02-24(1).

[5]李秀芹.抗击疫情:一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J].北京教育(高教),2020(4).

[6]张志丹,杨富.冲击与创新:整体推进疫情防控中的高校马院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

[7]孙楚航,许克松.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路向[J].思想理论教育,2020(3).

[8]邱水平.以高质量在线教育教学应对高校疫情防控大考[J].人民论坛,2020(8).

[9]陈章.抗击疫情下职业院校的担当与应对[J].当代职业教育,2020(2).

[10]李小玲,王建新.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0(4).

[11]王艳平.高校疫情防控应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20(4).

[1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3]刘余勤,李振.重大疫情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其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20(4).

[14]吴琳琳.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8(4).

[15]龚正伟,刘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我国体育治理方略[J].体育学研究,2020(2).

[16]李吉彬.爱国的理性表达方式[J].人民论坛,2018(6).

[17]李冉冉.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3).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9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号:19JDSZK 108);湖北省教育厅2018年度重大项目“共享发展理念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契合与同构研究”(编号:18ZD129)。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