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2020-01-11 01:10单既阳于虹霞孙怿飞
文教资料 2020年2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导师思想政治教育

单既阳 于虹霞 孙怿飞

摘   要: 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支主要队伍,构建二者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明确“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育人目标入手,通过搭建两个平台、调动三方力量、强化四项措施,促进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形成多元主体育人合力、构建协同育人系统工程,进而构建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互补互动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机制。

关键词: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导师   辅导员   协同育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作为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的主要力量,导师和辅导员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和育人职责,具备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如何构建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全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培养紧密结合,努力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是研究生思政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明确一个目标,坚持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

明确“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育人目标是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基本前提。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于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政策和要求一直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同时建设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201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努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2013年,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新形势下,探求如何进一步构建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这一重要课题,既体现时代诉求,又具有现实意义。

二、搭建两个平台,促进线上线下的资源共享

(一)线上互动式信息平台。此平台包括两种实现形式:一是依托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构建实时交流群组,实现导师、辅导员、教学秘书和研究生骨干之间的快速有效交流。二是依托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构建“网格化管理”的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以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各类事务为管理内容,以导师、辅导员、教学秘书等为责任人,赋予不同等级的管理权限,促进多级联动、资源共享,实现育人队伍内部信息传递和沟通[1](230-240)。线上平台实现快速而流畅的信息互动,有利于导师和輔导员改变工作模式,从被动应对问题转为主动解决问题,以全程数字化的反馈评价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二)线下专业化实践平台。此平台包括两种实现形式:第一种是以定期会议研讨的方式保障双方的有效互动。如导师工作会议、思政工作专题研讨会、学工沙龙等形式,为导师、辅导员及研究生骨干提供定期、稳定的平台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第二种是以不定期的专题培训增强工作合力。导师在德育工作中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辅导员往往不了解所带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业要求。通过辅导员牵头举办思政教育、心理健康等学习研讨,聘请思政专家、心理教师等专业人士进行授课,走访导师,深入地面对面交流分享,可以帮助提高德育工作水平。通过导师牵头开展专业发展研讨会,邀请辅导员参与学科评估的组织筹备、培养计划的修订完善等具体工作,帮助其了解专业,更好地配合导师进行研究生学业指导。线下专业化实践平台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有利于导师和辅导员沟通交流,增强合力,提升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意识观念和专业素质。

三、调动三方力量,形成多元主体的育人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2](19-23),各教育主体基于培养目标,坚持责任分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原则,协同发展并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即为“协同育人”[3](121-123)。作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参与者,导师、辅导员、相关研究生骨干都是教育的主体,厘清三者在工作中的角色和功能,有助于形成研究生教育培养协同育人的合力。

(一)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科研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影响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及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在此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指导科研,导师自身的价值观念、学术素养和道德情操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的思想观念。导师要注意对研究生各个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将德育工作细化到各个环节之中,加强日常性教育、经常性指导和过程性管理。同时,要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引导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创新创造,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辅导员是研究生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推动者。与其他教学及管理岗位的教师相比,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骨干力量,承担了更多的工作职责。如: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指导研究生党团建设,加强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组织学术讲座、学科竞赛等科技类活动,营造研究生学术氛围;组织文体娱乐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促进研究生全面成才。

(三)课题组负责人是导师和辅导员工作区域的主要连接者。研究生群体具有年级班级观念淡化,课题组、实验室团队氛围浓厚的特点。为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沟通联络,部分高校在研究生纵向课题组或实验室中设立了专门的研究生骨干协助进行研究生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他们主要是所在学科、专业的导师或导师团队推荐的高年级研究生代表,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掌握、及时反馈团队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发现特殊学情或安全隐患等及时上报,协助维护团队安全稳定工作;组织开展课题组内部和课题组之间的学术交流、文体活动等。在部分以研究生纵向课题组完全取代横向研究生班级的学校,课题组负责人还配合进行各类会议精神和通知的上传下达,组内研究生评优评奖、开题中期、论文答辩等事务性工作,是导师和辅导员的连接者、协同育人的有效桥梁。

四、强化四项措施,构建协同育人的系统工程

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要求,整合高校内部各方力量,多方面、系统化地形成合力,构建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系统工程,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提高协同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从健全机制、队伍建设、联络沟通和氛围营造四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健全协调发展机制,做好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首先要梳理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职能定位、权责分配,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保障。在学校层面,研究生教务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加强合作和联系,两个部门的负责人可以互相兼任,如校党委研工部部长兼任研究生院副院长,促进协同育人理念更好落实,并对导师和辅导员实现共同管理、考核和监督。在学院层面,分管研究生培养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和党委副书记应加强对研究生教育培养全过程的了解,尤其是对研究生思政工作的认识。学院的研究生教务教学组织和学生工作组织不宜过于独立,应在工作中加强沟通与配合。此外,学校学院应从党委层面高度重视协同育人工作,抓好顶层设计,健全发展机制。

(二)队伍建设互相融合,做好协同育人的长效保障。随着研究生人数剧增,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工作队伍配备普遍不足,应建立一支以专职辅导员为主、兼职青年专业教师为辅的工作队伍,配以一定数量的高年级研究生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进一步加强学工部门与课题组、实验室之间的配合协作,为增强导师、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打下基础。一是建立切实可行的协同育人责任制度。明确界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对存在交集的“公共区域”,应讨论确定实际工作中的分工及合作模式。二是健全协同育人考评激励制度。在研究生导师遴选、评价过程中,将导师日常性、经常性的德育教育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现“德育为先”工作导向。在研究生辅导员队伍考核评价中,将与导师协同育人的实践情况及效果纳入考核指标,激发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三)日常工作加强沟通,做好协同育人的点滴浸润。导师、辅导员、教学秘书及课题组负责人应深入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共鸣点、矛盾点和交叉点,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充分沟通、相互融合。一是建立导师与辅导员定期交流制度,互通有无、通报信息,深入了解、把握、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和特殊情况,避免特殊学情和危机事件发生。二是明确、规范沟通内容和方式,重点关注有学业压力、经济困难、心理问题的研究生群体,竭尽所能做好帮扶。三是强化研究生思政工作联动机制,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段和平台,加强线上与线下、网络与现实互通融合,评估思想动态,适时提供服务,切实形成协同育人、联动运行的良好局面。

(四)积极构建校园文化,做好协同育人的氛围营造。在宏观层面,要强化品牌育人、文化铸魂的教育理念,通过打造德育工作品牌、构建特色育人文化,实现对研究生的服务精准和引领到位。在微观层面,应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以学术科研、求职就业、校园生活为抓手,做好对研究生个体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引导和服务。在此过程中,需要研究生辅导员结合导师的关注点和自身的工作优势,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如在推优入党、评奖评优、奖助学金评审等工作中,邀请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表现进行评价;在组织研究生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工作中,邀请导师共同参与。如组织课题组羽毛球赛、实验室文化节、课题组活动立项等,调动导师和研究生参与学生工作和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拉近辅导员、导师、研究生之间的距离,为协同育人营造良好氛围。

构建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各个层面,在导师和辅导员队伍遴选、管理、考核的各個环节,在沟通联络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进一步形成协同育人、互补互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袁熙贤,张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的协同机制研究[J].科技通报,2014,30(11):230-240.

[2]褚凤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19-23.

[3]田智,王艳,王骥.协同创新视野下的研究生德育队伍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5(6):121-123.

本文系2018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研究生导师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JGY20180125。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导师思想政治教育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