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辨形式组织文言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2020-01-10 02:19周楠梁
读与写·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性精神思辨研究性

周楠梁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观念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立足高中文言文教学,尝试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以思辨的形式组织文言文研究性学习为探究,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以《秋水》为教学实例探究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力争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提供借鉴。

关键词:思辨;文言文;研究性;探究;理性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038-02

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有一个著名的命题: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与他同时代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丘也有一个论断为大家所熟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思考,或者说思辨,对于学习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思辨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实现。而且,课改新理念也对教师的观念转变提出了要求: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背景,本文将以《秋水》为教学实例来探究如何以思辨的形式组织高中文言文的研究性学习。

1.课前阶段,以典促学

《礼记》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好一节课也是一样,除了教师需要精心备课以外,学生的预习工作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艰涩难懂的高中文言文,在课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关键。文言文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中是难点,但同时它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典故多、背景故事丰富。利用这一特点,笔者认为可以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典故,了解背景故事——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法,既使得学生愿意去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也能够促使其在寻找典故和故事的过程中理会常用的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在《秋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渗透了这一教学观点。《秋水》是《庄子》名篇,很多沿用至今的成语都出自《秋水》篇,因此笔者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首先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提炼出课文中的两个成语。其次,要求学生自主了解課文中的相关典故——“轻伯夷之义”,可以是通过课外书、参考资料或者与历史文化知识较为渊博的同学交谈。学生很快就能了解到伯夷和叔齐劝谏周武王不要伐纣,武王不听,于是他们遁入首阳山,发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典故。学典的目的达到了,但这还没有达到使学生思辨的效果,于是在此预习任务上,笔者再加设一问:你认为伯夷的这一行为是高义之举吗?关于这个问题,历朝历代都有探究,但无定论,学生也自然会形成两派观点。于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课堂导入便呈现出来——上课前五分钟,学生可自由辩论关于伯夷是否高义这个问题。

由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教师就可以顺利引入文言文的课文内容学习。这个过程就是,利用文言文的故事性特点,促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疏通字词,独立思辨,合作探究,培养新课改要求的学生具备的理性精神。

2.课堂教学,以学启思

课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通过讲授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且不谈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是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也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新课改要求学生所具备的六项素质中,理性精神是第一项。理性精神就是要求学生有自主探究的好奇心,敢质疑、不盲从的勇气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更不能以知识权威来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反思和思辨。

有人可能疑惑,文言字词的讲授,不通过教师讲,学生记的形式进行,那应该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即学生讲,教师纠或者学生问,教师答。学生讲的过程就是他自己思考的过程,也许与正确答案有出入,但教师纠正以后他会对正确的答案有更深刻的记忆。同样的,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主动提问,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既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也能够省去对于熟悉字词的讲解时间,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渗透思辨的实践方法呢?首先,举一反三。文言字词的积累不是以篇目为限,能够贯通高中所有文言文才是目的。例如《秋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提问“旋起面目”的“旋”是什么意思。这时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略讲了另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望桓侯而旋走”中的“旋”与课文中的同义,由此学生就掌握了两篇课文中的“旋”并且印象深刻。文言现象的学习也需要举一反三,《秋水》中“以为莫己若者”,是一个经典的宾语前置现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由此,笔者考察了学生对于其余两种基本的宾语前置的情况的掌握程度,从而加深其对于这类语法现象的记忆。反思,既是反复思考,也是返回去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反复思考以及回顾复习,也是以思辨形式组织文言文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上面讲的是文言字词和现象的思辨性学习,同样,课文内容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辨探究,这对于领悟课文的主旨内涵意义重大。还是以《秋水》为例,该课主要通过黄河和北海的小大对比,来说明人的认识有限,不应当自满等道理。当然这只是节选的一部分,《庄子》的内涵远不止这些,例如庄子相对主义的真理观在本文中也有体现。那么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到这个层次呢?我利用了反事实假设法,设问如下:假如河伯穿越到2019年,乘坐“神舟”飞船到太空中,发现所处的环境既然只是浩瀚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蓝色星球, 而“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的北海竟一时之间也找寻不见,那么此时的河伯会有怎样的想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真正将这堂课的思辨型研究性学习的特色彰显出来。分享讨论结果时妙语连珠,旁征博引。教师也顺利地引导学生对于“小大之辩”进行思考,进而介绍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真理观和齐物论,将学生真正带入到庄子的哲学世界,而非简单地学习课文内容。

以哲学的思辨方式来真正研究庄子哲学的内容,这无疑是个切入口。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尝试以思辨型研究性学习应用到更多的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或许都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3.课后阶段,以思立德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于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还是求真的阶段,而学生三观的塑造和品德的培养同样重要,德育应当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那么以思辨组织的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德育呢?

在《秋水》教学实例中,回归到课堂导入阶段,关于伯夷是否高义问题的探讨,进而提出问题:认为伯夷并非仁义之举的同学,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仁义?由此引发学生对于伦理观甚至政治哲学的初步研究,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具有重要意义。再如,我带领学生初探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真理观,但这不代表我们就认可这种真理观,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有何差异?引导学生批判接受庄子哲学也是思辨型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方面。

直接的说教学生可能不是特别接受,但是将顺着课文的思辨过程,带领学生思考文中人物的道德品行,作者的思想见解,就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综上所述,以思辨的形式来组织高中文言文的研究性学习涉及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多依赖于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实践内容。教师以引路人的身份指引学生,必要时纠正学生,从而达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科内容的掌握,学习方法的养成,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树立等多方面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理性精神思辨研究性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基于“韦伯命题”的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践意义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以知怡情,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