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芳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 安阳45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气短等,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1]。COPD也是一种身心疾病,不论是急性期还是稳定期的患者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不良心理可能会使患者躯体症状加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2]。我院采用心理护理干预COPD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79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男 22例,女 18例;平均年龄(59.37±6.26)岁;平均病程(6.54±1.53)年。对照组男23例,女16例;平均年龄(59.42±6.24)岁;平均病程(6.51±1.5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3]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卡氏评分>70分;伴有焦虑、抑郁情绪;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可独立完成相关量表调查。
1.3 排除标准 曾患有心理疾病、精神疾病;近期接受过重大手术或伴有其他重要脏器疾病;对药物、酒精有依赖性;无法完成本研究。
1.4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呼吸道护理、健康宣教、遵医嘱用药、呼吸功能训练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1)建立正确的认知:以专家讲座、治愈患者分享经验等方式纠正患者的COPD治疗效果不佳、治疗费用高等错误观念,让患者对COPD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其应对方法、预后等有正确的认知,使患者了解心理因素在COPD发展、转归中的作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2)心理干预: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之后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或咨询(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进行,以共情为主,引导患者找出解决自己问题的方式、方法),向患者介绍出现焦虑、抑郁的表现,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出现时可通过听音乐(纯音乐)、冥想(医护人员充当旁白的角色引导患者冥想,医护人员可说“放松,闭上眼睛,想象着你躺在柔软的草地上,身体越来越轻,一阵微风吹过,你的身体慢慢离开地面,升上天空,在空中感受着阳光的温暖、微风的轻抚、万物生灵的气息……”)等方式放松自己,多以正面、积极的心态看待、评价自己。(3)获取社会支持:鼓励患者主动与他人交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和支持,同时指导患者的亲友多以见面聊天、电话等方式予以患者关心和支持。两组均护理1个月。
1.5 观察指标 (1)焦虑、抑郁程度: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4]评价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程度,分数越高则抑郁、焦虑程度越重。(2)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GQOLI-74)评价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该问卷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4部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5]。
1.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GQOLI-74各部分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GQOLI-74各部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躯体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物质生活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对照组心理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社会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40 39 t P 62.25±7.34 62.31±7.32 0.036 0.971 80.96±18.15 69.83±12.57 3.161 0.002 60.39±7.26 60.41±7.23 0.012 0.990 79.75±18.36 68.88±13.02 3.028 0.003 67.64±11.33 67.59±11.27 0.020 0.984 79.01±16.76 70.05±12.64 2.678 0.009 50.32±7.03 50.35±7.11 0.019 0.985 58.96±7.35 53.14±7.28 3.535 0.001
2.2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DS、S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分,±s)
SA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对照组组别 n SD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40 39 t P 62.83±10.73 62.78±10.69 0.021 0.984 44.46±6.79 59.14±7.52 9.111 0.000 52.64±7.02 52.70±7.05 0.038 0.970 38.74±5.88 49.63±6.31 7.938 0.000
COPD患者多为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往往会产生烦躁、忧虑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调整会影响到患者的整体治疗和预后,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因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心理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作用[6]。
本研究中对研究组实施了心理护理,包括建立正确认知、心理干预和获取社会支持等内容。有报道称,COPD患者发生焦虑、抑郁和恐惧等心理障碍的概率约为57%。从心理学层面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可以通过健康教育等方式改变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全面的了解[7]。认知的重建可以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而在心理干预中引导患者宣泄自己的情绪可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恐惧、焦虑情绪[8]。以听音乐、冥想等方式进行放松训练可增加人体内的脑啡肽和脑电中的α波,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进而稳定患者的情绪。研究表明,有针对性地对COP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心理护理可减少COPD患者的负性情绪。社会活动受限是COPD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7],而对COPD患者进行社会支持方面的干预可以满足患者自尊和被尊重的需求、亲情的需求等,患者与身边的亲友建立的社会支持系统能让患者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10]。李志辉等[11]的研究表明,对COPD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研究组护理后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也说明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CPOD患者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减少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