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马若巾
(1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系 郑州451191;2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液内科 河南郑州450052)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肾功能不全、骨痛、贫血、淀粉样变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多发性骨髓瘤临床治疗以化疗为主,但对患者损伤较大,且复发率高,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相关研究证实[2],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存在免疫系统缺陷,通过过继免疫治疗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是治疗方向。树突状细胞(DC)是激活人体抗肿瘤应答的重要因素。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具有强效肿瘤杀伤能力。本研究旨在分析DC-CIK过继免疫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初治组和对照组各41例。初治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51~74岁,平均(62.45±5.38)岁。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50~76岁,平均(63.03±5.44)岁。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例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3];(2)预估生存期>3 个月;(3)患者及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对研究药物存在禁忌者;(2)生病体征不稳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疗(BD化疗):硼替佐米(国药准字H20173306)静脉推注,1.3 mg/m2,第 1、4、8、11 天;地塞米松(国药准字 H32026439)静脉滴入,20 mg/d,第 1、2、4、5、8、9、11、12天。21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初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DC-CIK过继免疫治疗:采集100 ml外周抗凝血,以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将有核细胞分离,接种无血清培养基,贴壁2 h移除悬浮细胞,加入白介素-4(IL-4)、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DC,加入白介素-2(IL-2)、白介素 -1(IL-1)、干扰素 -γ(IFN-γ)诱导CIK,培养12~14 d,取样,以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并记录活细胞计数,行过继免疫,进行回输,回输细胞数(2.5~5.0)×109/次,1次 /d,共 6 次,接受 3 个周期治疗。
1.4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依据欧洲骨髓移植标准评估治疗效果。完全缓解(CR):经免疫固定电泳(IEF)检测显示尿、血清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消失,溶骨性病变数量、大小未增多,骨髓浆细胞<0.5%;接近完全缓解(nCR):其他指标与CR相同,但经IEF检测显示为阳性;部分缓解(PR):经IEF检测显示血清M蛋白减少至50%,尿轻链蛋白减少≥90%;轻微反应(MR):经IEF检测显示血清M蛋白水平25%~49%;疾病进展(PD):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CR、nCR、PR计入总有效。(2)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因子。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提取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 IL-2、IL-4、白介素 -10(IL-10)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步骤操作执行。(3)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肝功能损伤、发热、病毒感染、血液系统毒性等。
1.5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描述,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描述,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初治组治疗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73.1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免疫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IL-2、IL-4、IL-10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2、IL-4、IL-10水平均有所改善,且初治组IL-2水平高于对照组,IL-4、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因子水平比较(pg/ml,±s)
表2 两组免疫因子水平比较(pg/ml,±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IL-2 IL-4 IL-10治疗前 初治组对照组41 41 t P治疗后 初治组对照组41 41 t P 22.97±4.04 23.15±3.84 0.207 0.837 37.46±4.63*30.59±4.29*6.969<0.001 19.51±4.12 19.68±6.79 0.137 0.891 11.24±1.86*14.37±2.65*6.190<0.001 41.69±4.15 41.83±3.82 0.159 0.874 30.66±3.58*37.46±3.84*8.294<0.001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初治组出现胃肠道反应3例,周围神经病变1例,肝功能损伤2例,发热1例,血液系统毒性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51%(8/41);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周围神经病变1例,肝功能损伤2例,病毒感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3%(6/4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345,P=0.557。
多发性骨髓瘤在初诊时,根据患者年龄、体能状况等分为适合移植者和不适合移植者。但受限于缺乏移植供体,且对年龄较大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风险大,致死率高,同时费用昂贵,患者不易接受[4],因此临床治疗仍以化疗为主。BD化疗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方式,其中硼替佐米是蛋白酶体抑制剂,对糜蛋白酶、胰蛋白酶有明显抑制作用,可加快降解细胞核因子κB,从而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因子分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5];地塞米松是糖皮质激素,有较强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与硼替佐米联合使用可有效改善免疫细胞水平,降低免疫抑制因子水平,缓解临床症状[6]。但BD化疗会产生依赖性,停药后易复发,且长期治疗对患者损害较大。
多发性骨髓瘤伴有免疫缺陷,改善免疫缺陷对病情缓解有重要帮助,由于免疫治疗可减缓传统化疗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日益广泛。DC-CIK是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方案,其机制在于分泌颗粒酶、穿孔素、IL-2裂解肿瘤细胞,促使肿瘤细胞凋亡。相关研究指出[7],CIK对多种恶性肿瘤有效,可避免肿瘤复发,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初治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DC-CIK过继免疫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确切。有报道表明[8],Th1、Th2比例失衡在多发性骨髓瘤进展中有重要作用。多发性骨髓瘤会削弱Th1反应,偏向Th2反应,导致机体免疫能力降低,增强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而Th1主要分泌IL-2、TNF-α,Th2主要分泌 IL-4、IL-5、IL-10、IL-13, 通 过 血 清 IL-2、IL-4、IL-10等水平检测,可评估Th1、Th2水平,从而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疾病改善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初治组血清IL-2水平高于对照组,IL-4、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有助于疾病控制。此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DC-CIK过继免疫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综上所述,DC-CIK过继免疫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有助于疾病控制,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