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孙娇,尤莉莉,任国琴
本文重要结果:
(1)2005—2015年中国流行性感冒(流感)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男性发病率整体高于女性。(2)在不同年龄段中,流感发病率增长速度呈现明显的两级分化,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70岁和<5岁人群。(3)基于发展轨迹的研究结果提示:天津、河北、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重庆、西藏、甘肃、宁夏等地区<5岁和5~14岁人群的防控形势较为严峻,山西、河南的发病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亟须控制持续上升势头。(4)流感在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段人群有各自的发展特点,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能造成世界范围内的流行[1]。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性感冒每年估计造成300万~500万例严重疾病,29万~65万人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2]。在我国北方城市,每年由流感引起的非自然性死亡率为18/10万,在南方城市为11.3/10万[3]。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流感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的研究[4-7],但基于不同人群特征流感变化发展轨迹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2005—2015年流感全国数据,描述2005—2015年中国不同性别、年龄段、省份人群的流感发病率现状和变化趋势,并确定各组的发展轨迹,为了解中国流感的发生状况,确定高危人群和地区,合理有效开展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线索和依据。
1.1 资料来源 于2018年2—11月开展研究。2005—2015年流感发病数据来源于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网站的公共卫生与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phsciencedata.cn/Share/index.jsp)。数据起始时间为2005年,每1年为1个时间节点,截止时间为2015年。数据覆盖地区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年龄别、性别别、地区别发病资料。本次研究中将研究人群年龄段分为 <5、5~14、15~49、50~69、≥ 70 岁。最终结合地区、年龄、性别差异,分析2005—2015年流感发病率随时间变化的轨迹。
1.2 轨迹分析模型 轨迹分析模型主要用于异质性总体的追踪数据分析。该模型的原理是假定总体存在异质性,即总体中存在不同发展轨迹或模式,可用于探索总体中包含有多少个变化趋势不同的亚组,并确定各亚组的变化轨迹。轨迹分析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据分布类型拟合相应的模型。本研究数据采用删截正态分布模型进行拟合。在使用轨迹分析模型时,亚组数及其轨迹的确定以最佳拟合为主,根据理论和文献报道等先验知识全面考虑,最终模型的拟合效果可根据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评估:(1)贝叶斯信息标准(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越接近0表示模型拟合越好;(2)贝叶斯因子对数值(log Bayes Factor):等于2个比较模型BIC差值的2倍;(3)平均后验分组概率(average posterior probability,AvePP):反映了根据轨迹分组后的亚组内成员划分后的验后概率,通常>0.7为可接受的标准[8-9]。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数据清理和分析采用SAS 9.4统计软件,统计图表的绘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利用SAS 9.4统计软件中Proc traj过程拟合轨迹模型。以不同省份、性别及年龄别组合成的流感发病率为因变量,年代为自变量,并根据模型参数选择亚组数和模型拟合的阶次,筛选出最佳模型。
2.1 我国流感发病率变化趋势 2005—2015年我国流感发病率大致呈上升趋势。流感总发病率从2005年的3.51%上升到2015年的14.37%,男性发病率整体高于女性。其中,总发病率排在前3位的年份分别是2014年(15.90%)、2009年(14.94%)、2015年(14.37%)。男性发病率排在前3位的年份分别是2009年(17.46%)、2014年(17.30%)、2015年(15.47%)。女性发病率排在前3位的年份分别是2014年(14.43%)、2015年(13.20%)、2009年(12.29%,见图1)。
图1 2005—2015年我国流行性感冒发病率变化趋势Figure 1 Incidence trend of influenza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5
2.2 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段流感发病率变化趋势2005—2015年我国各省份流感发病率大致呈上升趋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呈下降趋势;男性发病率整体高于女性,仅辽宁、上海表现为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女性发病率的年平均增长速度(15.93%)整体高于男性(14.51%)。不同年龄段中,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70岁人群和<5岁人群,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32.04%和29.41%。流感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的主要集中年龄段为5~14岁人群和15~49岁人群(见表1~2)。
2.3 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段流感发病率变化趋势分组 对2005—2015年我国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段人群流感发病率进行轨迹分析,根据不同阶数自变量系数的P值、BIC、贝叶斯因子对数值及AvePP,确定最终合适的亚组数量为3组,3个亚组的数据估计值见表3。绘制各亚组变化趋势图(见图2),第1亚组流感发病率水平最高,呈稳步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状态,第2亚组为中等发病率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第3亚组发病率水平最低,并呈缓慢上升趋势。表4展示了按照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段人群拟合轨迹模型的结果,结果显示亚组1共包括63种地区别、年龄别、性别别组合,亚组2共包括99种地区别、年龄别、性别别组合,亚组3包括148种地区别、年龄别、性别别组合。天津、河北、上海、福建、湖北、湖南、广东、甘肃、宁夏<5岁和5~14岁人群均为高发病水平组,且在不同性别之间未见明显差异。低发病水平主要集中于15~49岁和50~69岁人群。
表3 拟合3个亚组的参数估计值Table 3 Parameter estimations of three subgroups
表1 2005—2015年我国各地区不同性别人群流行性感冒发病率和年平均增长速度(%)Table 1 Annual incidence and average growth rate of influenza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5 by region and sex
表2 2005—2015年我国各地区不同年龄段人群流行性感冒发病率和年平均增长速度(%)Table 2 Annual incidence and average growth rate of influenza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5 by region and age group
图2 2005—2015年我国流行性感冒发病率轨迹分析模型各亚组变化趋势Figure 2 Three types of trajectories for the trend of influenza in China from 2005—2015
流感作为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迅速、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极易引起暴发和流行,是造成全球人类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10-12]。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的流感病死率较高[13]。本研究采用轨迹模型探讨我国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段发病率的发展趋势,为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流感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005—2015年我国流感发病率总体上存在上升趋势,男性发病率整体高于女性。总发病率最高的年份集中在2009、2014、2015年,可能是因为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爆发,造成全国大范围的流行。此外,本研究观察到的流感发病率的上升趋势也可能是因为流感具有周期性和流感报告率、报告质量的增加。因此,在变化趋势的推断上可能会存在一定局限性,仍需后续开展长周期的公共卫生监测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在不同年龄段中,增长速度呈现明显的两级分化,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70岁和<5岁人群,<5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抵抗流感病毒的能力较低,是流感的易感人群;≥70岁人群由于年龄较大,免疫力低下,加之流感疫苗接种率和知晓率较低,发病率较高。相关研究也表明这部分人群应当被作为重点保护人群和接种人群[14-15]。2018年9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8—2019)》,指南推荐6月龄~5岁儿童、≥60岁老年人应作为优先流感疫苗接种对象[16]。建议有条件地区可对这部分人群实施免费疫苗接种或优惠接种,幼托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更需要做好预防流感的防控措施。
表4 拟合三组轨迹模型的结果Table 4 Fitting results of the trajectory model of three subgroups
2005—2015年我国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段人群流感发病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亚组1所在的群体为高水平上升状态,尤其是针对天津、河北、上海、福建、湖北、湖南、广东、甘肃、宁夏<5岁和5~14岁人群的防控形势较为严峻,东部地区可能存在人口密度大、病原传播迅速等原因;甘肃、宁夏西部地区受限于其经济条件,可能会造成流感高发。建议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重点加强对散居儿童及幼托机构、中小学校等集体单位的流感预防控制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亚组2所在群体的发病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亟须控制其持续上升的势头,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是山西和河南。建议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加强流感监测和防控,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2005—2015年我国流行性感冒发病率随年代变化的轨迹不同,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段人群有各自的发展特点,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可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本次研究尚未能纳入流感病毒特征、病毒毒株变异、病原学实时监测数据,建议后续深入开展以实验室证据结合流行病学变化特点为基础的流感综合防控研究。
志谢:感谢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贡献:王玲玲进行研究设计、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并对文章负责;孙娇、尤莉莉负责资料收集与整理;任国琴负责指导研究设计和论文修改。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