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家玲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中学 吉林·梅河口 135019)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注重精神文明和道德修养,形成以儒释道为主的悠久的传统美德,历经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对现代人们的精神文明起到指导和感染作用。在新时期的初中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当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创新素质教育模式,将素质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利用传统文化、道德和艺术培养学生、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初中生开展素质教育主要是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传统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素质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等结合起来。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注重教育中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将知识、文化、能力和素养等融合为一体,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前初中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素质教育理念狭窄,教育模式落后,应试教育的痕迹较多,如,体现在课程设置中,素质教育课程和知识课程并没有完全融合在一起,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成绩,忽略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身心健康,导致学生学会了知识却不知如何合理正确地应用。同时当下初中素质教育忽略了初中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在教学素材、教学方法上没有体现出先进性、时代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出现不思进取、沉迷享受、思想叛逆的现象,而学校素质教育并没有进行针对性教育和引导,才用一刀切的教学和评价模式应对,导致素质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难以切实走入学生内心,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1]
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推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重要基础,弘扬社会美德、家庭美德和岗位精神,将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进步结合起来才能推动整体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才能积极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国民思想上的腐蚀和侵略。因此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道德修养和素质修养是全体国民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身体发育以及逻辑思维发展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的阶段,但是整体上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不良要素的影响。因此在初中阶段更应当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传统美德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相对于其他素质教育资源,传统美德教育更具广泛性、多元性和感染性。
一方面,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精神文明成果,在全体国民和现实生活中具有较大的群众基础,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强调民族气节,注重爱国、爱家。爱国主义思想也培育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是非观和正义观,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血脉和浩然正气,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如,岳飞、林则徐、文天祥等,他们的精神和气节至今受到人们的赞颂,他们为国为民的爱国精神至今仍在感染人,引导人。
另一方面,传统美德教育更具渗透性,更容易深入人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初中学生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身心快速发育的同时思想层面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容易收到外界思潮的影响,而传统的素质教育模式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内心感受,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导致部分学生学过就忘,并没有将知识内化于心。而传统美德教育中的孝悌教育、爱国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融汇到社会多个层面,存在于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学科中,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吾日三省吾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孝悌、仁爱思想不仅体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也体现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家庭中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睦,从一户一家逐步形成浓厚的珍视亲情的社会风尚,进而形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能感受到传统美德的存在,在学习中尊敬师长,在生活中感恩父母,进而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传统美德也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因而相对于其他的素质教育素材而言,传统美德更加多样化、多元化,更能走进学生内心,从道德上引导学生,从情感上感染学生。[2]
最后,传统美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从思想内涵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将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素质、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注重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动手实践能力、高尚的思想情操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等,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而传统美德教育能让学生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好道德精神,确定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从思想和文化内涵上而言,传统美德教育和初中素质教育互相协调,这也是传统美德教育应用到初中素质教育中的内源动力。
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课程中,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结合当地特有的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开设针对性的传统美德课程,实现系统性的传统美德教育。首先,根据初中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设置针对性的传统美德课程,让学生掌握循序渐进的传统美知识,实现层次性进步。一般而言,初中学生叛逆心理较强,心理成长不够完善,因此从初一开始进行阶段式的素质教育,并依次进行法制教育、世界观教育、价值观培养等。
其次,深入挖掘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将传统美德教育按照道德、艺术、历史等多个层次划分为多个课程,实现科学、规范、标准教育。同时也可以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传统美德课程中,挖掘家乡的名人事迹,剖析名人典故中的传统美德精神,结合素质教育课程需求,依次划分为爱国教育、精神文明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尊敬师长教育等。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传统美德课程,让学生从入脑到入心,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而实现传统美德教育的成效。
多学科融合会是将来学校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分学科教学模式,实现多个学科的互相融合与推进。素质教育也可以朝向融学科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将传统美德课程和传统的文科理科课程融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能将传统美德知识融入到专业知识中,将两者有机融合。[3]
传统美德资源渗透到政治、历史和语文等文科课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消化吸收,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所学知识审视现实生活。如,在政治课上培养学生科学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语文课上,通过古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美德,通过古诗词了解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增进对地方精神文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从而形成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操。同时在理科课程中也可以融入传统美德教育,如,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意识、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用客观、真实、理性的思想观察现实、探索世界,培养学生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当前的初中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处在边缘地带,这是初中素质教育创新改革必然要解决的难题。部分初中生传统美德观念淡薄,受到网络文化和西方思潮的影响,追求潮流、时尚,强调个性反叛,认为传统美德意识是老古董。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成为传统美德教育的主体,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氛围中。
如,学校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美德引入校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利用校园文化的主渠道,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针对地方特有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产劳动中,学习传统针织、陶艺等,体验古代劳动者的伟大和光荣。利用地方特有的名人轶事,让学生开展针对家乡历史传统的乡野调查,学生可以深入农村、社区统计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感受家乡历史变迁和发展进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和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4]
总之,深入持久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通过传统美德课程、融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模式推进初中素质教育,通过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情感教育和美学教育,以爱国爱乡教育为重点,以行为规范养成为目标,综合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等,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