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返贫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2020-01-10 14:57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鲁 成

(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扶贫开发政策指导下,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并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实现 6 000 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全国贫困发生率从10%下降到4%以下[1]。然而,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基数较大,截至2017 年末,仍有3 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尚未脱贫[2],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因此,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贫困问题,特别是要把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困难群众摆在重要位置,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二、我国贫困地区返贫的成因

返贫是在扶贫对象解决了温饱问题,摆脱贫困之后,因不具备自身发展能力,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导致经济收入恶化而重新陷入贫困的现象。导致返贫的原因主要有四种,即因返贫者主体素质低下返贫 ,因自然环境、灾难返贫,因病返贫和因制度政策返贫。

(一)因返贫者主体素质低下返贫

大多数返贫者综合素质较为低下,主要是因为封闭自守,教育发展落后,加上自身技能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文化程度偏低,劳动生产率不高。而且,这部分劳动者大都只求温饱,安于现状,不求发展,“等、靠、要”思想严重,仅靠国家政策来养活家庭,很难从根本上实现自我发展。虽有外来帮扶帮助他们摆脱当前的贫困问题,但因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又没有固定产业和收入来源,一遇到“风吹草动”就容易返贫。

(二)因自然环境、灾难返贫

我国返贫率高的地区集中在中西部,与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自然灾害已经成为我国巩固脱贫成果、确保摆脱贫困人口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3]自然环境的影响一般都是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异常、干旱缺水、自然灾害频繁等造成的,再加上有些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水电不通、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产和生活条件艰难,严重依靠扶贫政策。贫困人口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一遇到,农作物欠收,就很难维持家庭基本生活。

(三)因病返贫

患病是当前脱贫人口再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中患大病的有二百四十万人,患长期慢性病的有九百多万人。”[4]家庭劳动者生了大病重病,往往会引发“病倒一个人,阻碍一个家”的连锁反应。一旦患重病大病,就不得不住院,农民可能就会花费一年或者几十年辛辛苦苦挣的钱,甚至负债去救治,进而导致家庭返贫,即所谓“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

(四)因制度、政策返贫

在我国扶贫工作中,制度、政策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制定的政策和扶贫对象实际不符的情况。各扶贫单位通常对扶贫对象采取的是“输血”扶贫,忽视了扶贫对象的“造血”功能,仅是暂时性让贫困人口脱贫,未能激发贫困者自主脱贫的内在动力;在扶贫资金分配方面,分配制度不公,管理制度不严,资金分配不合理,扶贫资金没有落实到扶贫项目上,甚至资金被挪用的现象时有出现,这主要是因为相关人员没有按照政策办事,自然就无法实现政策精准落地见成效。

三、我国贫困地区返贫问题的治理对策

摆脱贫困是前提,而返贫是贫困治理的障碍。返贫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既有经济的也有非经济的。针对返贫问题,需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要建立多元产业发展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教育的关注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遏制返贫现象,从根本上解决返贫问题,巩固脱贫成果。

(一)建立多元产业发展机制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消除“穷根”思想,遏制返贫现象,就必须树立多元产业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地区和个人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5],积极利用好当地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发展。首先,充分利用种植业发展空间。种植业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贫困群众在栽培粮食的基础上,还可以种植瓜果、蔬菜、茶叶等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借助新技术,不断推广新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并实行经营和专业协作。其次,大力发展新养殖业。大力养殖肉牛、奶牛、猪、羊等食草动物,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推动产业化经营,构建养殖业长效发展机制,建立稳定而可靠的销路,拓宽销售渠道,保证养殖户在养殖中的利益。最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实现产业联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可以合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充分依托乡风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建立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历史资源以及文物古迹等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再生,并使之成为可持续增收的“长效之源”,从而有效防止返贫现象。

滴灌管网的铺设是该技术最重要的一步。科学合理的滴灌管网布置,可以在灌溉的基础上节约水资源。滴灌管网包括主管道、支管和滴灌管。开关通常安装在主板上,当满足特殊需要时,开关经常安装在支管上。最终将主管连接到水头,水头上要装有压力表,并配有回流装置,主要是为了防止泵功率因管路压力过大而引起,从而避免危险。另外,第一部分还应装有过滤装置,防止水中杂质在滴管头部堵塞,不能正常发挥功能。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收入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尤其是水利、通信、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这就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防止返贫的根本手段。

首先,对于贫困地区相对集中的或者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应将基础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统筹使用资金,安排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保障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其次,通过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居住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更多人摆脱贫困之路,减少贫困地区返贫现象。最后,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对贫困地区的广播电视、宽带、通信设施等加以完善和维护,从而为贫困群众提供可靠、便利、准确的信息服务。

(三)加大对教育的关注力度

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大教育事业资金投入,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教育发展资金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充足的教育资金促进教育事业顺畅发展,保障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书读,尤其对贫困家庭的学生给予资助,使其不会因为贫困而辍学。其次,大力发展贫穷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特别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对农民实行“一业一训”“一技一训”,使农民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改变贫困状况,实现脱贫致富。再次,不断促进教育公平,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大力支持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既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也是巩固扶贫开发成果、保证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6]160。这就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使各方面保障体系更加完善。首先,要建立全面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一方面,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立法管理,建立社会保障立法制度,为农村养老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知悉政策,增强参保意识;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在政府的帮助下都能享受平等保障的权利。其次,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奠基石。为此,要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明确农村医疗发展方向,实行大病投保、小病费用自理的保障方式。再次,党和国家应该给予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大力支持和帮助,并组织扶贫卫生事业发展活动,促进贫困地区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以增强农村贫困人口身体素质,减少生存性返贫现象。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