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支气管哮喘

2020-01-10 06:52虞蓓蓓周贤梅
环球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外邪运化肺气

虞蓓蓓 周贤梅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以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目前,哮喘的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炎解痉为主要的治疗原则[2],但因为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依从性以及对哮喘诊断和处理的不规范性等问题的存在,增加疾病治疗成本的同时,影响了疾病的救治水平[3]。哮喘在中医学中属“哮证”“喘证”范畴,又有“上气”“喘鸣”“够贻”“呷嗽”等别名。中医药由于其独特的药效及标本兼顾的特点,在哮喘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缓解期的防治,较西医有明显的优势。哮病病机,本虚标实,二者相兼致病。立足整体观念及脏腑辨证,哮病的病机尤以肺脾为主,因此,笔者从脾脏入手,对哮病的诊治进行探讨。

1 脾脏功能的正常发挥,是机体营卫调和的基础

《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曰“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指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脾化生水谷精微,为卫气化生之源,气血化生有源,上输于肺,助肺益气,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脾气健运,水液得以运化,水液代谢平衡,一方面濡养全身;另一方面排泄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若脾运失健,水湿运化失常,水液停滞于体内,积湿生痰,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气供养全身脏腑[4],脾脏功能的正常发挥,是机体营卫调和的基础。而以脾肺为核心的脏腑功能失调,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病机本质[5]。纵观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总病程,脾虚才是贯穿哮喘的核心病机。

2 宿痰伏肺,为哮病之宿根

中医认为,哮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以痰为主,《证治汇补·哮病》云:“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临证指南医案·哮》中指出:“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每因外邪侵袭、饮食、情志等因素,致肺气宣发不利,津液凝聚成痰,内伏于肺,迁延稽留,成为哮病的“宿根”[6-7]。现代亦有医家将“痰”作为哮喘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8],认为“痰”是哮喘反复难愈的主要原因[9]。

2.1 脾虚卫外不固,外邪袭肺,引动宿痰,发为哮病

哮喘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而急性期的病理特点为痰阻气闭,以标实为主[10]。外邪于表,伏痰于内,外邪引动伏痰,而致肺失宣降,发为喘促之证。而外邪概括起来不外乎风、寒、火这几种[11]。正气不足,腠理不密,邪气方得以乘虚而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为机体免疫提供物质基础,其功能直接影响着人体正气的盛衰与后天免疫功能的强弱。脾虚则虚衰不能卫外,外邪易袭于肺,引动宿体痰饮,两者相合,闭阻气道,发为哮喘。

2.2 脾虚痰瘀伏肺,肺气失宣,则哮病发作

唐容川《血证论》中云:“瘀血乘肺, 咳逆喘促”“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素问·痹论篇》中言“心痹者,脉不通……暴上气而喘”,哮喘的发病因其内有宿根,痰饮伏肺,黏滞固着不去,致使气机郁滞、升降失常;或脾虚无力统摄血液,血溢脉外而成瘀;或痰热郁而化火,煎熬血液成瘀。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不解。所谓“久病多瘀”“久病入络”。从本质上看,痰瘀的形成应源于脾虚,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液积聚,化而为痰,脾虚则血失统摄,血溢脉外则成瘀,或因痰浊形成,壅塞脉道, 影响血流,使脉络瘀阻。痰瘀互结,日久而成“老痰”“顽痰”,痼寒沉疴,久治难愈。痰瘀血是哮喘发病的病理因素,可诱发和加重哮喘发作。

2.3 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痰伏肺,成为宿根

《症因脉治·哮病》云:“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故脾虚运化失常,积湿生痰,痰湿不化,影响及肺,形成哮喘的宿根,痰阻气道,痰气交阻,外邪引动而发为哮喘。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痰浊、伏饮是哮喘发作的根本因素,与哮喘关系密切[12]。哮喘的病位在肺,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饮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脾。脾主运化,脾虚失运,以至津液不化,凝聚成痰成饮。痰饮既是脾虚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又可成为致病因素,影响脾的功能,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是哮喘病程冗长、病史缠绵、难收速效的病理基础。因此,哮病的发病关键在于脾虚,换言之,哮病发病的宿根为脾虚[13]。

2.4 脾虚及肺,肺脾两虚,哮病反复发作

从五行来看,脾属土,肺属金,脾与肺为母子相生关系;脾升胃降,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虚则气机升降失司,则肺气宣降失常。故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的强弱。肺主气,脾益气,肺所主之气来源于脾。清代何梦瑶在《医碥》中指出: “饮食入胃, 脾为运行精英之气虽日周布脏腑, 实先上输于肺, 肺先受其益, 是为脾土生肺金, 肺受脾之益, 则气愈旺化水下降, 泽及百脉。”脾胃运化水谷产生的精气,首先上输充养肺。故脾虚无以养肺,肺气虚弱,津液不归正化,聚湿为痰,遇感而发为哮喘。

肺主皮毛,有卫外之功。《素问·痹论篇》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可知卫气是由脾胃水谷之气化生而来。脾虚水谷精微运化失常,生气无源,肺气虚弱则卫外不固,易感外邪,故哮喘常反复发作。故可以认为,肺脾脏腑功能和谐是阴平阳秘,哮病不发的关键[14]。

2.5 哮病日久,脾虚及肾,脾肾俱虚

哮病的病位在肺,与脾肾相关。肾虚是久哮患者的基本病机[15]。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相互资助。哮病日久,脾虚无以化生,则后天不能补养先天,若肾虚元阳不固,则先天不能温养后天,致脾肾俱虚。病久及肾,肾虚不能纳气,肺气上逆而喘咳,肾阳不充,伏痰难去,亦可致哮病反复发作[16]。

3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哮病的治疗原则

3.1 发时治实不忘虚,补脾固本

《王旭高医案·痰喘》云:“喘哮气急……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哮喘急性发作时,根据其病程、病位及临床表现来辨明寒热虚实,在治疗中分清主次先后,治标为主。但从脏腑理论辨证,脾虚为哮病发病的关键病机[17],因此,在标本兼顾的原则下,做到“治实不忘其虚,补虚必顾其实”、调补脾肾等整体治疗,祛邪扶正,以期根治。鉴于哮喘之病邪以寒饮为主,临床上哮喘急性发作期类型以寒哮为多,故在治疗中多用射干麻黄汤等古方灵活化裁。

瘀血阻塞脉络,邪去无路,则瘀滞不化,痰瘀互结,亦可致气道不通,喘咳难平。因而临证处方用药时常加用活血药物,并且活血药多选用既有活血化瘀通络,又有祛痰止咳平喘作用的药物,如地龙、当归、川芎、赤芍、丹参、桃仁等;痰结血瘀者则宜通络逐瘀,血瘀程度较重时,可加用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虫类及动物类药,如地龙、全蝎等;血瘀兼热者清热、凉血、活血,可用丹参、郁金、地龙;寒证可用当归、川芎、红花。

3.2 平时补脾益肺,扶正为主

3.2.1 运脾气以化痰 在哮喘缓解期,从脾论治可有效防止哮喘复发[18]。脾虚失运,津液不化,凝聚成痰成饮,伏藏于肺,治当运脾化痰,临床上多用茯苓、枳实、连翘、厚朴、槟榔、陈皮、桑白皮、杏仁、款冬花、白前、百合、生晒参、黄芪等药物运脾补肺以祛生痰之源。方中茯苓、枳实、连翘运脾补气、促进脾胃运化,是为君药;厚朴、槟榔通下焦、畅胃气;陈皮、桑白皮、杏仁、款冬花、白前、百合益肺祛痰;生晒参、黄芪则兼补肺脾之气。其中黄芪除了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中抗体的生成外,还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对机体免疫因子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19]。现代学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应用运脾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能明显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其肺功能,并减少哮病发作次数,进而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

3.2.2 补脾气以益肺气 补脾益肺,又称培土生金,依据五行相生的原理,通过培补脾土,治疗肺脏亏虚的方法[21]。脾虚及肺,母病及子,虚则补其母,健脾以益肺,脾健则无生痰之源,肺无储痰,其喘自平。是以常用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六君子汤培土生金、健脾化痰,出自《医学正传》,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6味药组成,现代大多以党参替代人参,主要功效为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一般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玉屏风散出自《究原方》,由黄芪、白术、防风3味药组成,主要功效为益气固表止汗,一般用于肺气虚证。两方配合,具有扶正补虚、抵抗外邪之功。若兼有形寒肢冷、便溏,可加桂枝、干姜温脾化饮;若有呛咳、痰少质黏等气阴两虚表现,可加玉竹、南北沙参、黄芪等益气养阴。现在药理学研究显示,培土生金法能够干预哮喘气道炎症和黏液高分泌的信号转导机制[22]。现代医家在临床上应用培土生金法亦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其肺功能等方面均有重大意义[23]。

3.2.3 补脾肾以扶正气 哮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肺脾肾三脏俱虚,本虚为主,当以温补脾肾为主要治法。临床常选用淫羊藿、附子、山药、蝉蜕、僵蚕、牛蒡子、芦根、枇杷叶、浙贝母、甘草等药物温补肾阳,振奋阳气,纳气平喘。淫羊藿辛甘温,补肾温阳为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淫羊藿、附子等温肾之品能改善哮喘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轴的紊乱,提高其兴奋性[24]。山药,肺脾肾三脏气阴并补,浙贝母、枇杷叶润肺止咳,蝉蜕、僵蚕散伏肺之痰,与牛蒡子、芦根同用,增强利咽之功,甘草调和药性。

4 病案举隅

按 本案患者近10年来哮喘反复发作,正气虚耗,以至肺脾气虚,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故自汗恶风、易感冒;脾气虚则积湿生痰,故咯吐白稀痰。当治以健脾化痰、益气固表,方选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本案患者哮喘多年,迁延不愈,致肺脾气虚,方中党参性平味甘,归脾、肺经,补中益气、调和脾胃;白术性味甘苦温,健脾益气、燥湿止汗;茯苓性味甘平,健脾和胃、渗湿利水,三药合用,益气补虚、健脾助运;半夏、陈皮理气健脾,两药配伍,增强燥湿化痰之效;黄芪甘温,补气固表、健脾益肺;防风祛风解表,意在补肺固表止汗;莱菔子降气化痰平喘;紫苏子降气消痰平喘,两药相配,增益降气化痰之功;炙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患者胸闷气短缓解,无明显咯痰,表明原内停之痰浊已去;仍有倦怠乏力、便溏等肺脾气虚症状,应以健脾补肺益气为主,故上方去紫苏子、莱菔子,加山药,增强健脾补肺之效。

5 结语

支气管哮喘治疗的难点在于其发病的反复性,“哮喘难治愈,只因痰与瘀”,痰饮伏肺,遇感反复发作。朱丹溪有云:“治痰先治气。”补脾益气、扶正补虚亦是哮喘治疗的重点。因此,从脾虚入手,临床上应用运脾化痰、培土生金、温补脾肾等方法,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缓解痰多症状,提高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外邪运化肺气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人到中年补肺气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