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对仲景防己类方的继承与发展

2020-01-10 06:52翟昌明鲁放马重阳程发峰王雪茜王庆国
环球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防己叶氏仲景

翟昌明 鲁放 马重阳 程发峰 王雪茜 王庆国

叶天士为清代著名医家,其虽被尊为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但从其《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中可以发现,叶天士对仲景学术极为推崇,并谙熟经方,深得仲景心法,并极大地发展了仲景的学术思想,拓宽了经方的应用范围[1-2]。以下笔者将以叶氏对仲景防己类方的继承与发展为着眼点进行论述。

1 叶氏对仲景防己类方的继承

因《伤寒论》中无含防己之方,仲景防己类方即是《金匮要略》中以防己为君药或方中含有防己的方剂统称,按书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防己黄芪汤、防己地黄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己椒苈黄丸及防己茯苓汤,共六方。

其中,防己黄芪汤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药物组成:防己、黄芪、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

防己地黄汤主治:“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药物组成:防己、桂枝、防风、甘草、生地。

己椒苈黄丸主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药物组成: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

木防己汤主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若“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药物组成: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即上方去石膏,加芒硝、茯苓。

防己茯苓汤主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药物组成: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从原方中所描述的主治来看,除防己地黄汤外,其余病机均为水饮为患。水饮因人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生,其病本于阳亏,水性属阴,易阻气机,细分可有水、湿、痰、饮等多种称谓,其发病表现多样,致病多端。若水湿在表者,则见身重、四肢肿等症,可根据是否兼有风邪,分别选用防己黄芪汤和防己茯苓汤;若水饮在里,病邪偏上,停于膈间,致人喘满者,用木防己汤;若水在肠间,致腹水胀满者,则用己椒苈黄丸。

而防己地黄汤虽亦以防己为名,但根据原文药物剂量来看,当以生地为君。其病机为血虚化热生风致病,进而出现“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等神志病症。方中仲景以重剂生地养阴血、清邪热,而仅用少量的防己、防风、桂枝来散风邪,体现了内风的治法。

要理解仲景对药物功效的理解,需查阅与其同时代或年代最为接近的药物志,即《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与《名医别录》两本[3-4]。《本经》中关于防己性味主治的描述为:“味辛平,无毒。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通腠理,利九窍。”[5]《名医别录》:“味苦,温,无毒。主治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止泄,散痈肿、恶结,诸蜗疥癣,虫疮,通腠理,利九窍。”[6]可见仲景对防己的应用仍是秉承该时期对防己的理解,即辛能通,苦能降,外可祛风寒热邪气,内可利一身上下之水湿。

纵观叶氏医案,仲景防己类方所出现的次数不在少数,方中或直书“木防己汤主之”之语,或不书方名,但师其方药,选用核心药如防己、桂枝、石膏、茯苓、黄芪、白术、椒目等进行加减化裁。在所治疾病方面,叶氏仍将其用于水湿为患的治疗,如以木防己汤治疗水饮停于上焦者,以防己茯苓汤治疗水肿者,以防己黄芪汤治疗气虚兼湿者,以己椒苈黄丸治疗水停腹肠者,此皆宗于仲景原方。

2 叶氏对仲景防己类方的发展

虽然叶氏所用之法本于仲景,但叶氏结合历代先贤论述及自己独特的临床思考,将其推陈出新,其以此类方所治之病、所化之方、所伍之法,皆能推陈出新,不落窠臼。

2.1 所治疾病的扩展

如上文所述,仲景主要应用防己类方治疗水湿为患的风湿、风水、皮水、隔间支饮及肠间水气等,但叶氏应用则不囿于此,凡湿邪为患所造成的咳嗽、浊淋、肿胀、肠痹、便闭、肺痹、胸痹、疸、寒、暑、湿、痰饮、疟、泄泻、痿、痹、疝、肩臂背痛、腰腿足痛、耳部气闭、暑疡、经期肿胀、产后风湿等病,均可以防己类方加减应用。

细究叶氏以防己类方治疗多种病证之因有三。一者,叶氏生平居与江南之地,水湿之邪素盛,兼之吴越之人脾胃素弱,凡逢淫雨霏霏之季,外湿引动内湿,“雨湿泛潮外来,水谷聚湿内气,两因相凑”,终致起病。二者,水湿病的症状表现多端。水与湿皆为津液代谢不利而成的病理产物,湿邪无形,水邪有形,水之稠者为饮,水饮病多在里,其病机与脏腑气血失调关系密切,临床表现以身肿以主;而湿邪多在表,易痹阻气机,以肢体经络骨节为主要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则以身痛为主[7]。故水湿病病症可见于全身,症状繁多。三者,水湿病的治疗不同于常法,不可以汗吐下等峻法祛邪,诚如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简称《医案》)中所述“必夹时序温热湿蒸之气,阻其流行之隧。理进宣通,莫以风药”,此处所云风药,即麻桂羌防之类。水湿为患者本即阳亏,若再以辛温外泄阳气,病必剧增,故治疗当“微辛以开之,微苦以降之”。而防己类方正合乎微辛微苦以宣降之法,为不二之选。

2.2 从经方药物组合角度理解叶氏对防己类方的拓展应用

叶氏在其临证中多次应用防己类方剂,但多数并非仲景原方,而是在经方核心药物组合的基础上,多有加减变化。故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药物组合的分析来理解叶氏对防己类方的应用。

“经方药物组合”即是指构成经方的有规律可循的最小方剂单元,其包括一些小方和组合,如麻黄与桂枝、柴胡与黄芩等,对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经方的配伍规律,及方剂间的联系与演变。而叶氏所用防己类方多是以木防己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为底方进行化裁,故以下笔者主要将以三方的核心药物组合进行论述。

2.2.1 防己与桂枝、石膏 叶氏对痹证诊治的最大创新,在于其突破了前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桎梏,首创“湿热痹”的概念。前文已述,叶氏所处得吴越之地,病患多内外合邪生湿,而湿邪多与热邪相伍致病。如若湿热阻与经脉关节,局部气血不通,则生叶氏所谓湿热痹阻之证。而木防己汤辛可通,苦可降,寒可清,切合湿热痹病病机,故叶氏去掉了壅补碍湿之人参,将其化裁用于治疗湿热在经之证[8]。叶氏以防己为君药,与桂枝、石膏相伍,外可通经止痹,内可清热逐饮,对湿热痹者可根据湿、热各自为盛的程度,灵活调整用药。凡热痹重者,可加寒水石、滑石等清泄阳明而利关节肌肉;凡湿痹重者,可加苡仁、茯苓、蚕沙等以通络除湿。此外,桂枝与石膏的配伍,与叶氏变通青龙汤法相似,可“开太阳,以使饮浊下趋”,从而宣泄水饮郁热。

2.2.2 防己与茯苓(茯苓皮) 防己与茯苓是防己茯苓汤的核心组合,防己可辛散外邪,亦可开表启闭,提壶揭盖,而茯苓可通利阳明,内渗里湿,二者一宣一利,正合叶氏“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温热论》)”之治湿之法。叶氏在方中常化防己茯苓汤法,以防己茯苓相伍,凡湿邪或风湿为患者皆可加减应用。若身肿、小便不利者,可以防己、茯苓伍用渗利之品如通草、薏仁等,亦可合五苓散法以开太阳,如叶氏所云:“夫太阳司开,阳明司阖,浊阴弥漫,通腑即是通阳(《医案·痰饮》)”。若身肿兼见泄泻者,为内有脾虚,外有湿困,可以防己、茯苓伍用健脾利湿之品,此亦为一法。若湿邪在表为重者,症见头重、脘闷、身重痛、四肢痠痹者,叶氏常以茯苓皮易茯苓,以皮走皮,以利表湿。需要注意的是,《医案·气滞湿凝肿胀》中有一案,为经闭四月,腰以下肿者,腹痛泻不爽者,叶氏以己椒苈黄丸去苈黄,合五苓散、牡蛎泽泻散法。《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亦有一案,为瘀血腹臌者,叶氏用己椒苈黄丸去防己葶苈,合桃仁、肉桂、香橼治疗。两相比较,前者仅为腰以下肿,症较轻,故叶氏以己椒苈黄丸去苈、黄;后者为瘀血腹水,证较重,故以己椒苈黄丸去己、苈。可见叶氏认为防己茯苓法相较大黄等峻泻利湿药,效较轻缓,切合治疗水肿所需的利湿而不伤正之法,故叶氏在《医案·肢痹》中称其为“宣通轻剂”。

2.2.3 防己与黄芪、白术 防己与黄芪、白术为防己黄芪汤中的核心药对,三药相伍,可祛风通经除湿,兼以益气固表,主治表虚风湿之证。仲景主要以此方元治疗在表之水湿,而叶氏除了以仲景原意应用此方元外,亦化此为通补阳明络脉之法,用以治疗阳明亏虚所致的肩臂痛。叶氏认为肩臂痛的病机为“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治当流畅阳明气血,方以“通补脉络(《医案·肩臂背痛》)”。具体方法即为以防己伍用羌活、防风、海桐皮等辛以通络,配合黄芪、白术、茯苓、薏仁等通补阳明。因阳明气亏失运,芪术益气助阳明气化,是为补,而阳明以通为顺,苓、薏可引气水下达,亦为补,此即“通补阳明”之谓也。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叶氏亦常以当归和营养血,配合芪术苓补益阳明,通补脉络,治疗肩臂痛。《医案·肩臂痛》中有一案,叶氏即以上法治疗阳明络虚之肩胛痛,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为《医案》中少有的标有药物剂量的医案。本案中叶氏用了芪、术、归、苓,为通补阳明之法,剂量之和为十三钱。用防己、防风、羌活为辛散通络法,而剂量合计仅一钱八分,两组药相差七倍余,与防己地黄汤中地黄与防己剂量配伍法类似(生地黄用量为二斤,而防己用量仅为一分),可见本证终究是以阳明络虚为本,风邪痹络为标。

叶氏这种防己黄芪汤由治外转治内的治疗趋势转变,可能与仲景、叶氏所处的不同时期所用“术”的药源植物差异有关。有文献显示,仲景时期所用之“术”或为苍术[9],故其达表散湿力强。而叶氏所处的清朝,苍白术早已分用,白术可化湿运脾,力偏于内,故而治疗趋势有所转变。

2.3 合法并用

临床上水湿为患的疾病,起病原因复杂,所致的症状繁多,转化方向更是千变万化。鉴于疾病的这种复杂性,单纯应用仲景原方原法已不能满足叶氏的临床需要,故其常通过合法并用来拓展仲景防己类方的应用。

2.3.1 合用三焦化湿法 湿为阴邪,其性黏腻,难以速除,久之必阻三焦气机,造成湿邪弥漫三焦之证。而三焦分化水湿之“分消走泄法”为叶案中常见的化湿之法,常常被叶氏配合防己类方加减应用[10]。如治湿在上焦者,叶氏常以杏仁、苏叶、藿香、豆豉等“开上”;湿在中焦者,以厚朴、苍白术、半夏、陈皮、白蔻、大豆黄卷等“畅中”;湿在下焦者,以滑石、薏仁、通草、泽泻、猪苓、茵陈等“渗下”,最终使阳气通达,湿邪得化。

2.3.2 合用清热法 由于防己类方祛湿为长,故叶氏常配以凉药以增清热之力。虽然叶氏讲温热病的病位分为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但翻阅叶案可知,叶氏并未以防己类方治疗营血分病变,仅限于卫气分病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叶氏既认为防己类方为微辛微苦宣降法,属轻剂,若用于营血分病变,病重药轻,并不适宜;另一方面,热邪常与湿邪相合为病,热邪得湿邪黏滞之性,病情缠绵,难以传变,故长期羁縻于卫气分。

对于卫气分之热邪,叶氏常以石膏、金银花、连翘、瓜蒌皮、黑栀子、紫花地丁等清解之。若肝热生风,风阳四动者,叶氏则加羚羊角凉肝熄风。若兼见气血交阻者,加郁金交通气血,散邪热。此外,叶氏会针对性的选用一些具有清热利湿双重功效的药物,如芦根、竹叶、滑石、寒水石等,或在必要的时候加入黄连以苦寒坚阴燥湿。若湿热下着者,则会加黄柏、蚕沙。

2.3.3 合用辛温通痹法 上文已述,湿热痹的病机为湿热之邪阻于经脉关节,脉气往来不利,则生痹证。若纯为实证,叶氏治之常以木防己汤法,加威灵仙、羌活、海桐皮、独活、秦艽等,以助辛通开痹之力,此即叶氏“却邪之剂,在乎宣通经脉”之法。若为营虚脉络失养,风邪痹络筋急者,叶氏则会以防己黄芪汤法通补阳明,并酌情予白蒺藜、桑枝、片姜黄等辛通缓剂,或用陈防己以缓和药性,以防重伤气血。

2.3.4 合用辛温化湿法 前言病证皆为湿热为患者,若为脾肾阳虚导致寒湿生肿或水邪上逆者,叶氏常以细辛配防己,以“辛香通其经腑之郁”;以附子、乌头“暖水之阳,培火生土”以治水;以苓、术健脾利湿;合入小青龙法之干姜、五味子,开太阳以通腑利湿;或加入吴茱萸以降浊逆,从而标本同治,温化水湿。

2.3.5 合用温补奇经法 奇经八脉本于肝肾之精血,亦赖后天脾胃之气充养,具有调节正经气血,收摄经气,维护、保卫形体的作用,与正常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11]。若因各种先后天因素,损害肝肾之精血,克伐脾胃之气,日久必伤及奇经,进而造成局部经气阻塞致痹,此即叶氏所云:“下焦空虚,脉络不宜,所谓络虚则痛。”

治疗上,叶氏常以木防己汤法辛温通痹,苓、术、芪、归等通补后天阳明,同时也会用狗脊、仙灵脾、杜仲、沙苑子、小茴香温补奇经,使奇经经气充盈,气血调和,脉络疏通,痹痛自除。

3 防己、木防己之别与古今防己品种差异

从仲景原文可知,彼时即已有木防己、防己之别,可见二者物不同,效有异。关于这两种防己功效上的区别,明·陈嘉谟《本草蒙筌》中已有详述:“汉者(即汉防己、汉中防己。《名医别录》中有防己“生汉中川谷”之语,故后世有汉中防己之称,以示道地,并区别于木防己)主水气,……木者理风邪,……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痛脚痛,及利大小二便,退膀胱积热,消痈散肿,非用汉者不能成功。若疗肺气喘嗽、膈间支满,并除中风挛急、风寒湿疟热邪,此又全仗木者以取效也。”[12]纵观仲景、叶氏选用二类防己之法,大都与此论相合。

但遗憾的是,苦于古时本草志对药源植物的描述多不够详致,且图多潦草,致使古时两种防己的基源植物仍然无法确定[13]。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防己类药材的混用、代用现象仍十分严重,屠氏在一篇文章中就列举出十余种防己伪品[14],更遑论仲景、叶氏所处时期。

当今药典规定的唯一正品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根,为明清以降新兴的防己品种,其功效很可能与《本经》《名医别录》中所录之品有所差异。至于其是否为叶氏所用之防己,更是个未知数,为学者不可不察。

4 结语

叶氏所用防己汤法,虽源于仲景,但叶氏遵古而不泥古,通过灵活组合,变化新法,再配合化湿、清热、通痹、补益奇经多法并施,极大地拓广了经方的应用。经方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借其理法以指导当今临床,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叶氏这种“经方今用”的方法能为后学者提供重要借鉴,值得细细玩味。

猜你喜欢
防己叶氏仲景
基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网络药理学的防己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汉防己甲素对先天性巨结肠乳鼠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对JAK2/STAT3通路的影响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防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商水县邓城中和堂研究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坐拥金山却穷死的袁世凯六姨太
做人要逗,才华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