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文栋 倪 青 周雨桐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53)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和法”为中医八法之一,源于《内经》。和法“致中和”的精神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本研究探析“和法”内涵,并依据“和法”提出脾胃不和为糖尿病病机关键,予半夏泻心汤调和脾胃,健运中焦,调畅气津,调和病理失常之态,治疗糖尿病效佳。
中医“和法”始于《内经》,经仲景及后世医家不断完善,至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明确提出“和法”为“医门八法”之一。“和法”内涵历来存有争议,现代学者提出“狭义”“广义”之说[1],我们认为,探析和法内涵,当结合和法思想基础、医家阐述及临床应用。“和法”是中国传统“和”思想在中医学上的发挥[2],具备“合和”“致中和”之义。清代医家戴天章认为“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和法可兼顾多种治则治法,“合”而用之,是谓和法,包罗诸法,气象万千,非独“和解表里”之用也。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言:“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和法变换,趋病向愈,以致中和,为治疗目的所在,即阴阳调和、“是为圣度”的生理状态。和法可缓和燮理,平复脏腑气血阴阳,疏解表里寒热虚实,此为和法治疗方法方面的具体表现。
综上可知,和法为包含治疗理念、方法、生理状态在内的多层次综合治法。治疗理念遵循传统“和”思想,虽无祛邪、补益之意,但有和谐、调中之功;治疗方法可兼顾多法,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合和用之;生理状态即为治疗目的所在:以平为期,阴阳调和。“和法”可谓“循生生之道”合和万法以致中和也。现代和法应用广泛,王东芳等[3]应用和法治疗造影剂肾病;谭晓云等[4]应用和法治疗中晚期肿瘤;杨素清等[5]应用和法治疗皮肤疾患。
糖尿病病程长、变证多,病机复杂,可总结概括为“复合病机”[6],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虚、津亏、阴虚、阳虚等,标实包括气滞、血瘀、痰浊、内热等。“本虚”与“标实”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兼夹,随着病程的进展,可出现阴虚内热、气虚血瘀、阳虚血瘀等诸多证候,因此要动态观察糖尿病各病机要素之间的复合转化之性,立足“和法”观消渴,可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规律。“和其不和”,诸邪同治,诸病同调,调和亢害承制,调理气血阴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扶正祛邪,辨证施治。
2.1 调和脾胃是关键
2.1.1 脾胃不和贯穿糖尿病发生发展始终 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认为“脾瘅”“消渴”“消瘅”分别对应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前期、临床糖尿病期及糖尿病并发症期[7]。“瘅”者,热也,“脾瘅”即为“脾热”,《素问·奇病论》:“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糖尿病前期因“数食甘美”脾运受损,津液停滞,脾胃积热,胃纳增加,故而消谷善饥与丰满肥胖并见。至于“消渴”,《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手足阳明经也,脾瘅中脾失健运,善食而饥,至此胃失和降,化燥伤津,大肠为传导之官,无津以润,变化难出,结热上蒸,二阳结热,消烁肌肉,津不上承,壮火食气,迫津下趋,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倦等症。如《千金方·论证》云:“夫内消之病,当由热中所致,小便多于所饮,令人极短气。”糖尿病并发症期即“消瘅”,《素问·通评虚实论》载:“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消瘅与仆击(大血管病变)、痿厥(神经病变)等均由“甘肥贵人”“高梁之疾”“陈气”发展而来,脾胃虚损,胃关失和,脾肾不足,痰浊内生,久病入络,痰瘀互结,血脉不行,变证由生。
2.1.2 脾胃不和为糖尿病病机之总括 脾胃失和的病理状态贯穿糖尿病发生发展始终,我们将糖尿病病机概括为脾胃不和,功能失司,渐生内热伤阴,变生痰浊湿瘀。现代医家以阴虚燥热及气血津液为核心病机论治糖尿病[8]。从阴虚燥热论治,核心要素为热与虚,仝小林院士在此基础上将现代糖尿病分为消瘦型与肥胖型[8],分别与中医“消瘅”“脾瘅”相对应,脾虚胃热则见“消瘅”,中满内热则为“脾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和,脾失健运,谷食壅滞,积而化热可致“消瘅”“脾瘅”,从气血津液论治,核心要素在于湿、痰、浊、瘀等病理产物,祝谌予教授突出气血辨证,首创活血化瘀之法治疗糖尿病[9],气血津液、精微物质滋养周身,若精微不化、输布失常则聚而成痰成湿,或为浊为瘀,诸邪兼夹贯穿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10]。脾主升清,胃气以降,居于中州,可升降气机,调节气血津液敷布,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脾胃失和,痰浊湿瘀内生,兼夹贯穿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2.2 半夏泻心是良方 半夏泻心汤源于《伤寒论》,组方精炼。方中半夏性温辛苦,辛温升散,苦降和胃;干姜性热味辛,可温可散;黄芩、黄连苦寒,可清可降;人参、甘草、大枣甘温和中,益气扶正。全方辛开苦降,升降相因,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可调和脾胃,健运中焦,调畅气机,疏利气津。半夏泻心汤所蕴辛开苦降之法,可调畅气机,又温清并用,攻补兼施[11],可祛邪扶正,调和脾胃,祛除水谷不化精微,陈腐壅滞之浊气,包含《内经》中“除陈气”的学术思想,是治疗糖尿病的良方,大量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可上调磷酸化蛋白激酶B相关蛋白的表达,显著抑制MIN6胰岛β细胞的凋亡,发挥防治2型糖尿病的作用[12],也可以促进Cajal间质细胞与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善糖尿病所致胃动力障碍[13]。
2.2.1 辛苦合用,调整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言明辛、苦2种不同性味的药物可合理配伍治疗疾病。苦辛合用,不仅是药味的叠加,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风温》言“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苦辛合用“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泄浊”。消渴发病中脾胃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脾失健运,食滞胃脘,郁遏气机,湿浊壅滞中焦,脾气愈虚,脾弱而胃强,脾虚生湿,胃强生热,脾为湿困,胃为热扰,致使湿热痰浊困阻中焦。半夏泻心汤苦辛合拟,温清并举,苦寒和胃,清利湿热,辛温健脾,祛湿化浊,调和脾胃强弱,阴阳偏亢,如叶天士所言:“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2.2.2 升降相因,调理气津 《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使”者,驱使之意,“市”者,杂市、集散之地,“使”“市”蕴含畅通无阻之意,可引申为转枢[14],意为脾胃转枢五脏气机,且参照脾胃所处位置与功能,脾胃居于中州,脾主升清,胃气以降,可通达上下,因此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依据“津液养气”“津能载气”“津血互生”“津血同源”及“气能行血”等气血津液间的相互关系[15],脾胃可调节气血津液的运化输布。糖尿病进展过程中脾胃气机升降失宜,气血津液敷布运化失司,痰、浊、瘀、毒变生,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症备。半夏泻心汤升清降浊,斡旋气机,辛以升散,苦以降逆,一升一降调畅中焦气机,疏利气津,宣散湿浊,健运中焦,化生气血,调节机体气血津液代谢。
2.2.3 加减化裁疗效佳 糖尿病内热与阴虚并见,瘀血、痰湿、热毒并存,除肥胖、消渴外,亦有胸痹、中风、眩晕、麻木、水肿、目盲等诸多变证,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当依据患者症状及脏腑病理属性,加减化裁,在调和脾胃的基础上合用多法进行治疗。冯艳华[16]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熟地黄、山药、白术温肾健脾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较单纯胰岛素治疗血糖水平下降更为显著;钱秋海教授治疗老年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以脾胃为切入点,补肾益肺,同调三焦,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配伍肉桂、黄芪温肾补肺,柴胡、葛根疏利三焦,鱼腥草、车前子、蒲公英等利湿通淋,又选用海螵蛸、大黄、酸枣仁、郁金等对症治疗,效果显著[17];邬少霞等[18]应用半夏泻心汤辨证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脾胃虚弱者加黄芪、茯苓、白术,肝郁脾虚者加枳实、香附、白芍、陈皮、黄芪,胃阴亏虚者去生姜加沙参、麦冬、熟地黄,较常规治疗在改善胃肠症状、血糖水平及肠道激素水平方面明显。
李某,男,66岁。2019-11-18初诊。主诉:间断口渴多饮伴消瘦9年,加重1个月。患者于2010年因口渴多饮、消瘦入院,查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PG)升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自控饮食配合运动治疗,同时不规律服用格列本脲片治疗,血糖控制欠佳,自测FPG波动在9.5 mmol/L左右。刻下:口干多饮,消瘦,近1个月体质量减轻4.5 kg,上腹胀闷,疼痛,嗳气,食欲减退,眠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舌体胖大,苔薄黄,脉细数。患者患病前体型偏胖,体质量85 kg左右,当日测量身高175 cm,体质量65 kg,体质量指数:21.22。查FPG 10.0 mmol/L,2 hPG 16.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血压:130/80 mmHg;血脂正常,眼底检查无异常,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中焦湿热证)。予半夏泻心汤化裁,处方:清半夏9 g,黄连15 g,黄芩20 g,党参20 g,炙甘草10 g,苍术10 g,厚朴10 g,生姜3片。日1剂,水煎分2次服。患者因个人原因未调整处方。连服上方60剂后,查FPG 7.2 mmol/L,2 hPG 8.6 mmol/L,体质量2个月增加2 kg。其后多次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血糖水平控制平稳,体质量稳定在70 kg,病情较为稳定。
按:本例2型糖尿病患者,刻下症状较多,宜用和法,“和其不和”。患者主诉虽为“口渴多饮、消瘦”,但发病之前体型肥胖,询问病因,由于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失和,脾失健运,食滞胃脘,郁遏气机,脾弱而胃强,湿浊壅滞中焦,郁久化热,消烁肌肉,导致消瘦。因此调和脾胃,平复强弱是关键。故以黄芩、黄连之苦寒清胃,清利湿热;半夏、生姜辛温配伍党参、干草及苍术、厚朴健脾祛湿,寒温并用,调和阴阳,归于平衡。且方中辛苦并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言“辛以开之,苦以降之”,辛开苦降,调畅气机,大气得转,脾胃得复,升降相因,元真通畅,阴阳平和,如张仲景所言“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和法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和”思想在中医学上的发挥,“和合”“调和”的治疗理念适用于糖尿病病机要素众多、要素之间相互兼夹转化的复杂病机治疗。另一方面脾胃不和为糖尿病病理状态总括,脾胃不和则运化失司,中州壅滞,内热自生,导致郁热虚损,亦使升降失司,水津停滞,变生痰湿瘀浊,贯穿糖尿病发生发展全程。半夏泻心汤寒温并进,辛苦合用,可调理脾胃强弱,调节气血津液,除陈气,补正气,和脾胃治疗糖尿病。在实际应用中可依据糖尿病所处阶段、脏腑病理属性、临床症状等,将半夏泻心汤化裁合用多法,以脾胃和畅为基础,调和表里虚实,调节脏腑寒热,终使阴阳自和,疾病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