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娱 王 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上海 201203)
IgA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病前多有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变特征为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多见,病变程度轻重不一,临床上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少尿、水肿等为主要表现。绝大多数患者病情呈缓慢进行性进展,研究证实约1/3的患者预期会在10年左右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1]。现代医学治疗IgA肾病多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治疗,但副作用较多,且存在药物使用禁忌[2]。中医治疗IgA肾病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运用辨病与辨治相结合,展现出了独特优势。有学者对IgA肾病中医证型与病理关系进行研究,认为IgA肾病气阴两虚、脾肾两虚、阴阳两虚等不同证型阶段,肾小球的损害日渐加重,球性硬化程度增加,并出现肾小管间质损伤,临床也会相应出现高血压、肾功能损伤等[3],说明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对评估肾脏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中医药治疗IgA肾病提供更加可靠的临床依据。
王琛教授,上海市名老中医郑平东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继承人,从事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教学及科研30余载,尤其治疗IgA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见解。兹将其治疗IgA肾病经验分析如下。
IgA肾病属中医学肾风、尿血、腰痛、水肿、关格等范畴。“肾风”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有病庞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病生在肾,名曰肾风”,《素问·风论》“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与IgA肾病之汗多、恶风、面部水肿、腰背疼痛、肌肤黯黑等临床表现相符[4],因此将主要临床表现为尿血、腰痛、水肿、蛋白尿等的一类疾病命名为“肾风”。临床表现主要为肉眼或镜下血尿,归为“血尿”范畴;表现为腰部疼痛患者,属于“腰痛”范畴;部分患者表现为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相当于中医学“水肿”范畴;后期进展至ESRD,出现小便不通、恶心乏力等表现,谓之“关格”。王教授认为,IgA肾病主因正虚和邪实导致的三焦通调不利,患者多有先天禀赋不足的本虚基础存在,因此对以风热为特点的IgA肾病具有一定的易感性,外感风温之邪从口鼻而入,客于喉部,伤及肺卫,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外感之邪郁于上焦,肺卫热盛,循经向下扰动肾络,可见血尿;肺气失宣,津液不及周身,风水泛溢肌肤而成水肿。随着疾病进展,水湿与风热相搏,导致湿热内蕴于脾胃,转运功能受阻,产生湿、热、瘀、浊、毒,移于肾络,见血尿、蛋白尿;浊毒不降则水道壅闭不通见少尿,并见呕恶、食少、纳呆。《素问·调经论》指出“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至疾病后期,病情迁延不愈,湿热之邪深蕴胶着于肾脏,瘀血阻塞肾络。可见,IgA肾病起病之初,正虚为要,病久不愈,因虚致实,由实转虚,迁延难愈。从六经传变看IgA肾病的病程,起病之初以太阳、少阳为主,风热之邪外袭,首犯太阳,偶见阳明热盛,太阳病不解,进而传入少阳,致少阳枢机不利,水湿瘀血阻滞。病进以太阴、少阴为主,太阴脾运化与统血失司,或太阴病不解,深入少阴,虚热内扰,或虚寒内生。病终厥阴不利,气血阴阳失调[4],难治难愈。因此,IgA肾病治疗关键在于斡旋三焦[5],调肺脾肾功能;活血化瘀,畅周身气血;辨治六经,防疾病传变。
2.1 通三焦 王教授认为,病邪侵袭至三焦,使三焦壅滞不行,一方面可直接导致气机、水液运行受碍,进而导致疾病发生;另一方面又因郁滞不通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医学入门》云“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因此王教授提出治疗IgA肾病应以通调三焦为要,三焦气机得到畅通,水液运行顺畅,不易生湿、郁之患,既排出体内浊毒,又减轻血瘀湿郁,改善肾络瘀阻[6]。
2.1.1 上焦重肺 IgA肾病患者早期,卫表不固,易感外邪,肺气失宣,通调失职,常见发热恶寒、咽痒咳嗽、颜面水肿等肺卫症状。治疗侧重宣通上焦肺气,遵循“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选方用药之旨。王教授常用银翘散加减,药物组成:金银花15 g,连翘15 g,薄荷6 g,牛蒡子15 g,荆芥9 g,淡豆豉6 g,淡竹叶15 g,芦根30 g,桔梗6 g。方中金银花、连翘透解卫分表邪;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头目得以清利,且利咽喉、解热毒,荆芥穗、淡豆豉助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淡竹叶、芦根清热生津,桔梗宣肺化痰止咳。此外,常配蝉蜕、射干、枇杷叶开宣上焦,清利咽喉;热毒明显者配鱼腥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栀子、金银花、竹沥清热解毒;痰湿偏重者辅以浙贝母、全瓜蒌、陈皮、紫菀、法半夏祛湿化痰;兼表邪者加荆芥、防风、葛根、牛蒡子、薄荷祛风解表。
2.1.2 中焦重脾 随着疾病的发展,温热之邪侵袭中焦,邪从湿化,湿热内蕴于脾胃,产生气滞、湿热、血瘀等病理。临床上常见口苦口黏、脘腹痞满、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等症。治疗侧重通畅中焦气机,遵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选方用药之旨。王教授常用三仁汤加减,药物组成:杏仁6 g,白豆蔻6 g,薏苡仁30 g。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豆蔻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脾气;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宣上、畅中、渗下,以祛除三焦之湿。此外,常配伍温中下气之要药厚朴宣畅中焦,除中焦氤氲之湿;湿邪易致脾胃虚损,常用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苍术、制半夏燥湿化痰;湿邪黏腻易阻气机,故以陈皮、香附行气健脾,佩兰、藿香芳香化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茯苓有利尿、调节免疫、抗炎、抗氧化等作用[7]。薏苡仁有调节机体免疫、调控血糖和血脂、抵抗肾间质进展为纤维化等作用[8]。
2.1.3 下焦重肾 IgA肾病末期病情迁延不愈,瘀、浊、湿、热搏结,脉络运行不畅,肾络不通,肾失常用。临床常见血尿、蛋白尿长期不消。治疗侧重通调下焦虚实,遵循“治下焦如权,非重不举”选方用药之旨。王教授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15 g,山茱萸15 g,山药15 g,泽泻15 g,牡丹皮15 g,茯苓30 g。方中熟地黄滋补肾阴,益精填髓;山茱萸补益肝肾,兼顾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三药相配,补益肝脾肾,为“三补”。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泻相火,并制山茱萸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健运,为“三泻”。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健脾益气,补气以助气血运行,助湿邪得化,血瘀得散;肾虚明显者加杜仲、牛膝、肉苁蓉、巴戟天、仙茅、菟丝子补益肾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茱萸、菟丝子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菟丝子还能抗肾间质纤维化,调节血糖、血脂[9-10]。病程后期IgA肾病患者多有大便不通等浊瘀闭阻之症,此时需荡涤胃肠,通利水谷,通下焦以畅三焦,王教授多用制大黄泻实热,破瘀血,消积滞,既能通腑泄实,又能清热解毒,泻火止血,化瘀活血[1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能降低血清肌酐(Cr),缓解氮质血症,还可调节肾组织血流动力学,抵抗肾纤维化,延缓肾衰竭进展[12-13]。
2.2 通络脉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首创“久病入络”的络病学说,提出络病当以“通和血脉”为治疗大法。当气血津液畅流受阻,经络不通,就会形成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湿与瘀相搏结,最终导致络脉失和,进一步又促进病理产物的产生。因此,针对该病因病机,以“通和血脉”为大法,注重“通络”。现代医学研究发现,IgA肾病患者肾小球球性硬化及间质纤维化明显,病理损害更严重,且以慢性病变为主[14]。结合IgA肾病纤维化机制及肾脏病理特点,说明肾纤维化进展与“血瘀”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医学“久病入络成瘀”的微观病机。中医药治疗IgA肾病,能延缓肾脏纤维化,改善肾血流,降低肾小球微血管的凝血水平,延缓肾衰竭发生[15]。
通络药多以辛温通络、藤类通络及虫类通络之品为主,王教授常应用桂枝、羌活、独活、细辛等辛温之品治疗偏寒者,以辛能散、善温通之性,达温经散寒、化瘀通络作用。《本草便读》指出“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因此对于此类久病不愈者考虑用藤类药物散结通络,临床常用大血藤、络石藤、青风藤、钩藤、首乌藤等[16]。王教授临证时还常选用虫蚁之品,如地龙、全蝎、僵蚕、水蛭、九香虫等。水蛭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产瘕积聚,利水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水蛭素是天然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因子,是高效凝血酶抑制剂,能降低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具有明显抗凝、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聚集,同时抗炎、抗细胞凋亡的作用,提示水蛭可改善IgA肾病患者体内淤血状态[17-18]。王教授认为,虫类药破血搜络力强,临证尤要结合患者自身情况,注意药物配伍和用量选择。
针对IgA肾病虚实结合的特点,王教授在应用上述通络药同时,根据患者体内阴阳气血亏虚偏向,佐以不同的补益。偏气虚者佐补气通络,配人参、黄芪、白术等补益气血之品,结合补气与活血,用于久病见脉络瘀滞并伴元气虚弱者。血瘀伴血虚者佐补血活血,配当归、鸡血藤等养血活血之品,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血瘀伴阴虚者佐滋阴通络,配地黄、麦冬、白芍、枸杞子等滋阴养血之品,将养阴与化瘀结合。活血化瘀贯穿IgA肾病治疗始终,适当运用“通因通用”使瘀血祛,新血生,脉络通。
2.3 通六经 清代著名伤寒学家柯韵伯指出“仲景约法,能合百病,兼赅于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只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19]。王教授认为,IgA肾病早期与感受外邪有关,常因外感诱发病情加重,其病变遵从由轻到重、由表入里、由三阳到三阴的六经传变规律,提出治疗当从六经出发,防止疾病进展。
邪犯太阳,热伤血络。风热之邪来袭,太阳为六经之藩篱,受邪之首当,肺络受损,通调失司,宣降不利,见外感症状;邪热入里,膀胱血络受损,故见血尿。治宜通调肺络,凉血止血。王教授常用银翘散配大蓟、小蓟、茜草等。邪入阳明,湿热燥化。肺失通调,湿热内生,部分素体热盛者临床偶有阳明燥化表现,可见腹痛胀满,二便不利,舌苔厚,脉沉实等。治宜通腑泻热,化湿利水。王教授常用调味承气汤配虎杖、火麻仁、郁李仁等。邪郁少阳,枢机不利。邪郁少阳,气机不畅,水泛肌肤而为水肿;少阳三焦水道壅塞,水湿、瘀血等实邪阻滞,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见血尿。治宜通利枢机,和解少阳。王教授常用小柴胡汤配党参、黄芪、玄参、白花蛇舌草、制大黄等,体现了和解法中清温消补的特点。邪袭太阴,运化失司。三阳失治,内传太阴或素本脾虚,《素问·病机十九条》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见水肿;脾虚致气血运化无力则成瘀血,血不循经,故见尿血。治宜通健脾运,益气摄血。王教授常用参苓白术散配当归、大枣等,健固脾运同时使活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邪碍少阴,肾阳虚损。他经误治,过用寒凉或素体阳虚。少阴阳气不足,肾之气化失司,水聚下焦而为水肿;肾失封藏,精微妄泄见蛋白尿;虚寒内生,血得寒而凝,不循经而妄行,则见尿血。治宜通温肾阳,化湿利水。王教授常用真武汤配少量肉桂以温阳散寒,又引火下行;配桂枝以助阳化气,布散水湿。邪扰厥阴,寒热错杂。阴病之极皆归于厥阴,IgA肾病至厥阴,邪正相争最剧,病情较为危重。临床表现以“阴阳气不相顺接”为特征,见呕吐、下利、厥逆、少尿或无尿等“关格”表现,为尿毒症期。治宜通顺阴阳,寒热并用。王教授常用吴茱萸汤配制大黄、黄连、黄芩导浊下行。
沈某,男,45岁。2018-09-10初诊。主诉:反复泡沫尿、血尿1年余。患者于2017-08体检查尿常规:蛋白质(+++),红细胞(++),24 h尿蛋白定量1 780 mg,行肾穿刺诊断为IgA肾病(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型),予甲泼尼龙片、黄葵胶囊等治疗,效果不明显,症状反复,24 h尿蛋白定量在1 900~2 000 mg。遂求中医诊治。刻诊:腰痠乏力,双下肢稍肿,血尿、泡沫尿,大便稍溏,舌质黯红,苔黄腻,脉细数。尿常规示:蛋白质(++),红细胞(++)。西医诊断:IgA肾病(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型)。中医诊断:慢肾风。证属脾肾亏虚夹湿热瘀血。治宜补益脾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予六味地黄丸合三仁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15 g,淮山药15 g,生黄芪30 g,山茱萸15 g,茯苓15 g,薏苡仁30 g,杏仁15 g,厚朴9 g,当归15 g,丹参15 g,红景天18 g,桃仁9 g,石韦15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配合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甲泼尼龙片服用剂量减半。服用14剂。2018-09-25二诊,患者仍腰痠乏力,余症稍好转,尿常规:蛋白质(++),红细胞(+),24 h尿蛋白定量1 500 mg。初诊方加金樱子15 g、芡实15 g、杜仲15 g、怀牛膝15 g。服用14剂。2018-10-12三诊,患者腰痠乏力好转,尿常规:蛋白质(+),红细胞(+),24 h尿蛋白定量350 mg。二诊方去丹参、桃仁,加水蛭6 g、九香虫9 g。服用28剂。1个月后随访,患者尿常规基本正常,24 h尿蛋白定量180~300 mg,患者无明显不适。
按:该IgA肾病患者疾病迁延未愈,脾主运化,肾主藏精,现脾虚不能布散水谷精微,肾虚则固摄之用失职,运化失司见水肿,精微下注即成尿蛋白;脾主统血,脾虚则不能统摄血液,再加“久病入络,久病必瘀”,脉道瘀阻,血不循经,使血溢脉外,故见血尿;脾主四肢,腰为肾府,脾肾气虚则见反复腰痠乏力。湿热瘀血内蕴,舌脉为佐证。王教授四诊合参结合实验室指标,认为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肾气虚,标实为湿热、血瘀。治宜补益脾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中党参、淮山药、山茱萸寓三补之义,专攻补益脾肾,配大量生黄芪健运脾气;杏仁、茯苓、薏苡仁调畅三焦,厚朴除中焦湿气;当归、丹参、红景天、桃仁活血化瘀;再配石韦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二诊时患者诸症好转,辨证施治得当,但仍有腰痠及大量蛋白尿,故予杜仲、怀牛膝补益肾精,强壮腰膝;金樱子、芡实固精益肾,补脾止泻。三诊时患者病程已久,故改虫类药加强活血化瘀。经持续治疗,患者病情稳定。
《医学薪传》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20]。王教授治疗IgA肾病全程以“通”为用的思路贯穿始终,从三焦、络脉、六经角度将“通”法全面发挥,用药之处体现了通达而不伤正、扶正而不壅滞的特点,旨在恢复人体阴平阳秘之态。王教授还强调临证处方时应因时因地因人及时调整,随证加减,灵活应用。同时将中医宏观的辨证论证和现代医学微观的病理诊断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诊治中,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以期为IgA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