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从教育现代化的回归到智慧课堂的超越

2020-01-10 04:58李志厚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智慧素养

李志厚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开始思考和筹划“现代化”建设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提出中国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现代化”开始,到如今仍然不断强调和加强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经历了近70个春秋。因此,回顾这些现代化探索的历程,反思现在教育现代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展望未来中国如何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愿景,以及如何透过智慧课堂的建设而探索教学创新的问题,很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教学创新的起点: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前瞻

(一)回顾:国家为何要实现教育现代化

1954年,周恩来首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中国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认为这四个现代化实现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64年,国家把“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当时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1]这两次战略规划虽然没有涉及教育现代化,但中央政府把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追求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也为“文化大革命”之后,重新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1983年,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之后,教育 “三个面向” 的指示激发了人们教育改革创新的热情和强大力量,也标志着教育发展的新起点。[2]教育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也就成了这些年来我国教育界孜孜不倦的追求。因此,在这30多年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当中,都常常提到教育现代化问题,认为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强国的发展路径,因为它是一种价值导向,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种发展状态,是一种嬗变结果;它也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目标,因为推动现代化发展一直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不懈追求,而教育现代化建设是放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

同时,教育现代化又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国家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当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因为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事,所以新时代的教育现代化,就反映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其根本目的是培养现代化的人,并且落实到“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目标上。因而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模式等一系列现代化建设。[4]按照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落实方案,教育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的现代化、学校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三大方面,主要包括教育管理结构的优化、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的强化、教育公平的落实等领域。[5]

从微观层面而言,教育现代化所彰显的是“现代精神”,这种精神所反映的是一种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即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化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它除了传承教育一些本质属性之外,还具备教育的人道性、理性化、民主性、法治性、专业性等不同的明显特征。它的使命在于推进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更具有现代的精神和方向,尤其在培养现代人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信息素养等21世纪的核心素养上。[6]

由此可见,教育现代化是世界教育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必然,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更是各级各类学校明确发展方向的现实思考。

(二)反思:教育现代化究竟是什么?

尽管“现代化”是一个相对复杂模糊的概念,它可能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也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分步骤实现的历史过程。但教育现代化对中国而言,却有一些比较确切的内涵和要求。如在《教育现代化》杂志上,就明确地解释了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它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领域。因此,教育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和超越,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其特征表现为教育的普及化、终身化、个性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等。[7]

当中国进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普及和产业迭代更新加快的冲击,使中国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显得更加明显,因此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加速愿望和发展动力更加强劲。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两个文件,表明了国家领导人对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快实现的态度和突出对其要求的解释: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有个性、更可持续发展,并且把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优化教育结构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当然,也为如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提出时间表、路线图,突出行动性、操作性,重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强调可实施、可落地、可检测、可评估、可量化地达到目的。[8]

综上所述,教育现代化实质上就是一个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技手段武装教育者,使其拥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丰富的课程资源、熟练的教学方法与巧妙的技术手段,并利用高标准的学校环境、课堂设备以及技术平台等条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劳动者和高质量发展人才的过程。

(三)前瞻:教育现代化到底怎样实现?

从上面讨论的问题可知,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观念、内容、装备、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而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同时,如今教育现代化还需要承担帮助中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崇高使命。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1.让每一位教育者的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前提是让教育工作者澄清或反思自己心中所持有的教育观究竟是什么,也就是你所认为的现代化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从本质上讲到底是什么?是一种现象、活动,还是一项事业?教育所培养的人,如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素质、综合素养、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究竟有哪些?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或沿着哪些阶段或轨迹发展而来?它与办学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课堂观、评价观、教材观等一系列的观念构成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如何看待目前教育的问题及其原因?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和道路在哪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梦想如何真正实现?

比如说,我们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影响人变化的行为,也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或立德树人、培正至善的活动,而是一项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壮丽事业。那么教育现代化就不只是解决办学条件现代化、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问题,也不只是满足学生学业有所成、工作有着落、谋生有去处的问题,而是让教育者具有培养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追求卓越、成就未来的意识,具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能力,笃行培养学生仰望天空、抬头看路、奋力前行的习惯以及学习知识、交流经验、传承文化、创新思想、练就本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素养。

2.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就本质而言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即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包含着四种基本因素:现代化因素、社会主义因素、中国因素和可持续发展因素。因此,人的现代化,尤其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现代化,除了需要面向21世纪的未来和第三次IT浪潮(智能技术)的世界去考虑人的现代化之外,还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两个一百年”的基本目标,以及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来造就现代化的人,使他们能够胜任现在和未来职业的要求,适应未来的工作挑战,具备解决今天和明天尚未见过的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使之掌握运用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

(1)教育者素养的现代化应该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现代化的教师应当具有四项基本素质(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之后,现代化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上合格教师那样只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就行了;也不能满足于好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的发展;而应着力于卓越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性(包括专业特长、专业眼光和专业思维)的成长。这里不仅需要教师学高身正、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专业基础扎实,而且需要他们能坚定理想信念、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对自己国家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积淀基础,又能够具备开放胸怀、高远目光、广阔视野和国际理解,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研究和实践中能够创造出中国的教育理论,传播中国的教育思想,交流先进的教育经验并做好中国传统教育精华的传承和教育现代化创新的工作。如教师在道德情操、仁爱之心等师德师品方面,他们可以传承“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口中有德,行中有善”的祖训;在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等师资师能方面,他们可以探究“施教之功,巧在激励,重在引导,贵在转化,妙在开窍,成在致用,强在坚持”的道理,可以质疑教育“小胜靠技巧,中赢靠眼光,大成靠魅力”等命题或猜想的真伪。与此同时,他们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尤其是教育思维的发展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从而达成个人和集体专业素养的现代化。

过去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着眼于专业知识、技能和精神的培养和发展,但现代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还应该注重并着力于他们专业眼光的发展和教育思维的提升。如培养他们能够发现问题的察惑之眼、洞察先机的见机之眼、看穿人心的识人之眼、觉察变化的观势之眼,以及寻找本质和规律的悟本之眼。而教育思维是现代化教师核心素养发展中的核心,也是教师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发展教师未雨绸缪的前瞻思维、跨界融通的理论思维、系统弹性的设计思维、应变化成的实践思维和评判调节的反省思维,并且进一步改善教师互动、通达、化成、共情、公正、至善等教育思维的品性。教师可再向传统学“道”、向旁门学“理”和向民间学“术”,把自己修炼成为以高雅的语言说话、以高尚的理由做事、以高贵的心灵做人、以高远的目光抉择、以高超的艺术处世的具有影响力的教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

(2)受教育者综合素养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方向

从党和国家的层面上说,我国现代化的受教育者,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但其目标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每个阶段。如何具体化,又如何设置与此相对应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活动,以及在什么样的课堂环境和教育平台上实现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并逐渐走上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道路。2016年我国发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9]和《普通高中学科核心素养》[10]等报告以来,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的现代化的一些端倪,但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以及评价体系中体现培养现代化的人才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如现代化的人究竟是不是应该具备中国学生“三个领域、六个维度和十八个指标”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到底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真正培养出这些素养的轨迹、机制、条件等是什么?因此,无论学生核心素养还是学科核心素养,似乎还是没有直接回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也没有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设置更新、更高的现代化标准或要求。如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18个指标,似乎呼应了面向21世纪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等现代或未来的特征,但在如何突出社会主义因素、中国因素和可持续发展因素等方面,却有待斟酌。如所培养现代化的品德高尚的仁爱之人、具有智慧的博学之人、身心健康的乐观之人、懂得鉴赏的优雅之人以及热爱劳作的创造之人,究竟与哪些具体的素养一一对应?又该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和提供哪些条件来培养?最终能够判断可以让社会主义基业长青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到底以什么标准和工具来衡量?相信学生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只是人的现代化的一部分,根植于中国文化和传统智慧以及现代理论而创新的思想精华、理想信念、综合思维、精神境界、敏锐眼光、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现代化,才是高素养、可持续发展的人的现代化。

3.面向世界和未来的课程体系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培养现代化的人,除了澄清这类人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之外,还要考虑我们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设置的课程内容、选择和运用这些课程资源的原理,以及促进学习者理解、思考、互动和发展的教学活动。

在回应教育现代化的课程建设中,特别是确定了为教育现代化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后,如何计划、设计、研发、实施、评价和调整课程,就成为现代化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既然教育及其培养的人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那么就必须有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靠显性课程来设计和实施,也不能仅仅靠第一课堂的课程去成就,而还应该依靠隐性课程和空缺课程的内容和第二、第三和第四课堂的课程空间去实现。如要形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及高尚的品德修养,就不能采用过去那种“高大上”的过于理性的课程内容和刻板模式,而是遵循“有用、够用、好用、受用”的课程资源开发原则,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实用价值和成就价值,在激荡的光辉岁月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的故事、叙事和细节的感悟中,让学员们看到“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期待与生存之甘、生活之美和生命之光的愿景,并在这种课程目标的指引下,在课程开发中渗透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激发他们奋斗精神、勤劳习惯和自强不息的追求。同时,在各种不同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耳濡目染的实施中,使他们仁爱善良的品质、化繁为简的智慧、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忍辱负重的坚毅意志等现代化品德发展起来。

4.通达化成的课堂教学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关键途径

通达化成教学是指一种基于现代学习者基本素养、关键能力与品行发展,利用教学活动的转化机制和促成条件,促进教师的施教之功和引领之力向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素质发展转化的教学体系,其明显的特征是教师根据知识、学生、课堂的特点将课程内容进行转化,实现学习者知识之学的精通和融通、方法之习的达成和达变,最后经过有意义并富有成效的学思行活动而促成其身体、智能、情感、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发展。这种教学立足于有效地挖掘更有价值和更有力量的课程资源,并通过安排递进式转化和翻转式通达的教与学活动,实现知而达智、转识为能、习以致会、为而致成等素养发展的目标。

这种教学将注重教学目标的前瞻性、方向性、明确性、可达性和时效性,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性、趣味性和范例性,注重教学方略的多样性、适切性和灵活性,注重教学资源有用、够用、好用和受用的选择原则,注重教学过程的认知层级转化、关键节点切入和核心素养促成。[11]教育现代化的落实和人的现代化培养,需要将这些具体关键过程落实到不同课堂的教学活动,日积月累地通达化成为人的现代化发展。

二、教学创新的切入点:智慧课堂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

智慧课堂研究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究竟什么是智慧课堂,其功能定位和运作模式以及成效定标如何,却是见仁见智。澄清这些基本问题,有利于我们进行有效的教学创新。

(一)智慧课堂是超越信息传输而促成知识转化的课堂

目前中国教育界趋向于把智慧课堂看作是一种信息化课堂教学服务平台,或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应用的新型信息化课堂模式。智慧课堂具体表现为以云端建构为依据,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探索智能高效的智慧课堂,提出了基于“云、网、端”的常态化智慧教学。这种教学具有“云端构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智慧发展”,对于各类学校正在开展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极具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12]其关键强调的是通过最快捷的技术和途径将课堂的各种信息传输到有关师生手中,使之能够做出相应的反馈。这种课堂模式可以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课堂的教与学,能够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但我们看到,虽然目前的智慧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的思路建设的,也希望最终能够实现促成学生素养的发展,其关键作用还是在信息的高效传输和教师得到学生知道或理解程度的反馈,但是学生究竟在知识转化和思维深化的程度如何,还是没有得到具体澄清和机制的说明。如数据如何转化为信息,信息如何转化为知识,知识如何转化能力,能力怎样转化为素养,这些恰恰是智慧课堂没有探索清楚的地方,也正是教学创新的关键节点和切入发力的地方。

(二)智慧课堂是以智慧发展为特征的课堂

智慧课堂研究虽然以促成学习者的智慧发展为最终目的,但通过信息技术和智能装置所促成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而更多的是智能的发展。它们在转知为能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在转识为智的问题上却是模糊不清的。真正的智慧是使学习者知道自己究竟为何而学,应该学习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用多长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学得更富有成效,知道自己擅长学习什么和不擅长学习什么,学会扬长避短。知道什么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更应该学得深入扎实;哪些知识不大重要可以放到以后有时间再学。知道如何平衡时空、人事、轻重、可为等人事物的关系;沿着智力—智谋—智能—智慧的轨迹发展,成为真正有智慧的学习者、思考者、工作者、问题解决者。

(三)智慧课堂是四种课堂协同运作的课堂

智慧课堂不仅指局限于完成显性课程的第一课堂,而且应该包括促成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空缺课程落实的第二课堂(课外)、第三课堂(校外)和第四课堂(网络)。因此,教学创新的方向和内容就不应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巩固,而应该通过各种知识、经验、才艺、思想、技术、文化的传递、传播和传承以及培训过程,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生活智慧和生命价值追求以及相关的品质、眼光、思维、毅力、性格和精神境界。因此,这种智慧课堂创建和教学创新的出发点,就不能局限于技术理性的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信息化应用,而需要将数据、信息转化为知识、能力的机制探索,以及转承载着知识、能力变化的交流互动为素养的轨迹、阶段和规律,以便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够精准地通达化成为学生的智能、情感、社会、身体和精神的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创新着力点:解决超越智慧课堂研究的三大问题

智慧课堂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教育目标、管理、师资、课程、教学、评价、课堂、学校、技术等方面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但化繁为简地说,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三个方面,即现代化和智能化的格局问题、融通问题和化成问题。

(一)格局问题澄清是教育现代化和课堂智能化实现的出发点

所谓教育现代化的格局问题,实际上就是解答为何而现代化、以何为据、何以为魂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在哪里、现代化的范围有多大、现代化涉及的层面有多深、发展的重心在何处等基本问题,其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的究竟为了什么,教育者到底为哪种目标而现代化,师生究竟应该教学什么,什么知识更有价值和什么内容更有力量,在某个时间段里教师可以教学多少,教学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教育活动能够帮助教师有效、有趣和有序地实现这些目标或完成这些任务,任务之后教师能够干什么,可以真正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等等。

因此,在思考教育现代化格局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教育现代化目标、结构、空间、过程、形式、关系、结果的格局更大,目光放得更为长远,涉及的范围更广。只有在更大的格局上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子会迈得更大。

(二)融通问题的处理是保证教育现代化和课堂智能化实现的基本条件

教育现代化和课堂智能化的融通问题,实际上是解释何谓教育之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协调、融合、理顺、通达各种要素关系而使教学与发展更富有成效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指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要素、机制等之间形成融合通畅,以促进教育朝着正面、积极、良性的方向进步、变化、发展和超越的问题。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往往需要以教育宗旨为核心,使课程内容、师生互动、课堂氛围、活动环节、教学方略、评价方式等要素围绕着教育目的整合融汇形成合力,促进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对受教育者的学习施加产生积极正面变化的影响,从而使教师更富有成效地将内化信息、优化知识、转化能力、促成发展。

(三)化成问题的解决是促成教育现代化和课堂智能化实现的关键因素

教育现代化和课堂智能化的化成问题,是解决基于人的素养发展和课堂智能化的化教为学、习而致会、转知为能、识而达智、行而致远等转化和促成的问题。其中,教之化、学之通、习之达和育之成既是关键的环节,又是关键的因素,它们包括从施教到学习再到发展之间的认知、情感、精神、行为的可持续提升。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是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学的行为,课堂的知识教学可否促进学生能力的转化,不同时空的教学活动能否促成其核心素养的发展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尽管为了不同的目的而进行,但主要还是围绕传道、授业、解惑、修品这几个方面而实施,为了让教书成就最后育人的目的。[13]

当然,教学创新不仅在道理上需要解决格局、融通和化成等问题,在技术方法的层面上也要进行智慧课堂教学创新的指导,如在创新方向上可运用教学迁移或知识转化的正面创新、翻转课堂的逆向创新以及跨域学习的侧向创新;在创新方式上,可以使用“AFARCE”模式(即积累—四向思考—多种办法—重组—选择—成效)进行创新;在创新技术上,可以使用精准教学、缩时学习、绝对坐标沟通、高一位思考等策略进行创新。教学创新不仅要有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创新,而且能够把教学之道、发展之理和创新之术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解决教育现代化和课堂智能化的大问题。

教育现代化和课堂智能化既是20世纪提出的世界性命题,又是21世纪力求实现的全球性课题。虽然在这个问题上,至今仍有许多“黑箱”和“盲点”,但只要我们能够在明确当今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上持续研究下去,中国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课堂智能化的目标就一定会梦想成真, 教学创新也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更加面向未来。

猜你喜欢
现代化智慧素养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