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少严
书法是一门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和优良文化传承的、具有多元教育功能意义的学科。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需要超越就一般的书写技法和认写汉字进行教学的局限,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并经过实践反思,结合教师个人的真切体会,方能取得教学上的突破。新时代小学书法教育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根据社会文化和技术的进步加以创新,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汉字传承、以汉字形态为特征的书法艺术传承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而由中国文字发展起来的书法艺术又是中华民族最具通用性、艺术性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形式,乃至成为许多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种旨趣。由于这一特点,学习汉字时,即使在最基础的认写过程中,也可能同时蕴含着思维习惯养成、审美品位提升、人格特质培养和文化血脉传承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能开发出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涵。因此,汉字的书写是基础教育中核心知识认知和核心文化养成的基本内容。
为加快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开展,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1)、《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3)等一系列的专门性文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2017)中更明确要求:懂书法会朗诵要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学校教育倡导的书法教学应该在实现一般的知识技能授受职能的同时也肩负起综合素养发展的使命。
然而,目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在许多地方,书法教学没有专门的授课教师,写字课形同虚设,缺乏基本的跟进训练和指导机制,不能融合于语言文字常规教学。许多依标准开设了书法课的学校,教师往往仅教学用笔、构字和简单临摹等基本技法,没有把书法作为承担新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来认真对待,更没有深入探究如何把该课程的多维目标和多元功能融合于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有不少人甚至认为只要懂电脑、会英文就可走遍天下,对写好中国字、掌握书法技能并在其中涵泳文化修养缺乏理解。
书法课堂教学应该在书写训练的载体上,融合进更丰富的文化熏陶、思维发展和品格磨炼元素,即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与学科认知性内容有机融合,使看似简单的书写教学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课堂讲练文化信息含量,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效果。目前对书法教学简单肤浅的理解,导致教育评量标准和人们的认识误区直接影响了书法教育在教学一线的真正落地,更妨碍了该学科对学生人文底蕴、学习品质和人格素养等培养作用的有效发挥。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指出,书法教育的总体目标是:“1.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2.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3.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总体目标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架构的逻辑,更加强了观念性、情感性教育的功能。这一目标为中小学书法教育作出了明确的定位,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引。
三维目标和后来发布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是对教学原则性的规定,在具体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内容、对象、环境灵活执行和发挥。目前常见的课时教学目标拟定往往还是按“纲要”三点分拆,学习什么知识,了解什么方法和过程,然后进行什么教育,生硬牵强。有时是在教学中外加地进行思想教育,更多的仅停留在第一目标知识的讲授上,其他形同虚设。要真正将书法教学三维目标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课时教学具备综合素养发展的功能,还需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等实际情况,通过教师个性化的理解,做出能够落地的解读,使之融合于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中。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以下功能不可忽略,这既是目标体系的综合体现,也是课程品位和效能提升的重要策略。
1.认知功能。学字、认字和掌握书写技法,是儿童书法活动中认知功能的两大方面,这两者不宜偏废。古代塾师教《百家姓》《三字经》等童蒙读本外,还规定习字课,“日课三千”,摹临之法不可缺。书背下来了,字认得了,也写好了。如今书写工具改变后,教学往往把认字和练字分离。一年级识字数百,往往只追求能读会写,写得怎样不太讲究,没错就行。汉字是通过书写来学习的文字,结构复杂,造型考究,一字一形,一字一意,千年不易。如果认字教学中结合字体结构理解和书写技法训练,虽然只是教师讲授中表述上的调整,学童练习中的侧重点的略为加强,但效果将会大不一样。
2.迁移功能。习惯是经过多次重复而形成的自觉行为倾向,在学习上,良好的习惯就是学习方法的最高境界。书法学习和具有书法习字特征的识字写字练习,以重复为训练的基本范式,起着正强化作用。正确的训练在形成行为定式的同时,也是沉浸和熏陶的过程,在结体、用笔的反复实践中,逐渐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积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兴趣品味和优雅的情感倾向。在经典范例和正确方法引导下的不断深化过程,会促使学生观察能力、辨别眼光、审美意趣和学能倾向不断发展。这些习惯、情感、能力、倾向等构成的素养能够迁移于各学科的学习,助力学业水平提高。
3.育德功能。任何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立德树人”功能都应该放在首要地位,而书法和汉字书写教育鲜明的传统性、民族性和规范性决定了学习的过程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育德元素。自古就有“字如其人”的说法,从小学习把字写对写好写端正,即“纲要”所说“书写力求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也包含了对人格养成的要求。书写的内容有思想感情的熏陶,练习的过程有养心砺志的锻炼,读帖的揣摩有观察分析的体验。书法练习和创作活动讲究气定神闲,随着年级增长,课业与生活事务日多,养成经常援翰习书的习惯,常有一点时间能静下心来写一写,无疑是很好的自我心理辅导。孩子的成长要经历许多困境和挫折,有一种良好的能自我修复的爱好,无疑能帮他更平顺地走向自我完善。
为了使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落地,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融入经过自己理解的多元功能元素,探讨了融合的而非外加的、自然的而非生硬的常规课堂教学。
要达成书法课程教学三维目标,有必要融合书法教学多元功能,将书法教学与常规学科教学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联系,尤其是识字学文化的教学。电脑不能代替人进行书法创作,也不能代替人完成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获得的对字的正确书写、结体和变化的理解。键盘点击培养不出对汉字结构的正确理解,触屏滑动奠立不了良好的汉字书写基础。现在已进入语音输入时代,屏都不用触,可以想象,一个完全依靠现代技术完成识字学习的人,当他离开了电子设备而重新拿起笔时,他会写字吗,他能书写吗?同时,对汉字文化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也需要在一笔一画的练习中去逐步积淀。书法教学三维目标应该融合于无形,综合素养发展应该渗透于传统口手相传的认知和演练中。
基于这一主张,广州市书法名家,小学书法名师陈立华进行了教学演示。教师在执教“‘戈’字旁写法”时,可力图做到识记、示范、训练和文化审美感知发展相融合。首先,教师出示楷书“成”“我”“咸”等几个字,请学生仔细观察揣摩结构造型(这也是形近字识记的一次复习)。然后,强调每个字的斜弯钩。这是整个字最长的一笔,从书法角度看,是字的主笔。斜弯钩在字的右边,却从偏左上方向右下方一贯到底,形成了强烈的欹势。斜弯到底后,钩向右上方约45°提起,与短小有力的短撇形成呼应。这里,教师边讲边在方格毛边纸上做演示,画一斜直线,在这条直线外廓再勾一空心的斜弯钩,引导学生感受斜弯钩既非笔直也不太弯,弧度像一有弹性的老藤,感觉能压下去又弹起压下去又弹起。然后再看字的左侧。由于长长的斜钩重量压向了字的左侧,字的左侧必须要有能力扛起右部结构的重量,因此“戈”的横画不是平正而是向右上斜的;“成”“咸”左侧的竖撇和“我”左侧的提,都因短而显得有力,构成了稳固的支撑,与长长的斜弯钩形成结构上的呼应,显示出力的平衡。这既是对同偏旁字的类聚归纳,又是对字的笔画构成分析(教师在这里做了个试错演示:如果斜弯钩出于布局很对等的想法,从方格中线偏右上方落笔,字就如现在的印刷体,“势”就失去了)。这一点讲透后,教师进入书写示范。一边示范一边跟着笔的运行,重复上述的解说。之后是学生进入临摹练习。作为“方块”字的汉字,不是简单的横平竖直,而是通过长短、大小、欹正、倾扶、拗救的构成,形成了字内部首结构的互动,相克相生,相辅相成,因此而生动、而蕴含意趣无穷的美感。如果按照当今流行的抄帖、抄书认字学习模式,以记忆为本,仓促抄写,既无法达到综合素养提高的目标,认字记忆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这一课看似都在讲结构和用笔,实际上也引导了观察、对比、分析,动感体验,中国传统辩证观的理解和掌握。有专家观摩这段微课后评价说,“此处不仅是技法掌握和字形分析理解的教学,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朴素辩证思维能力,而这些要素又都自然隐藏于常规的‘写字’教学中”。
教师的示范引领和学生的直接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曾经观过一节“利用现代智慧教室技术指导书法”的“电子临摹课”,非书法特长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教学书法。教学捺画的用笔时,执教教师指着电子显示屏上水流的形态,引导学生联想到滚滚奔流的波涛,捺画的力量正像那种气势。然后,点击屏幕,呈现出捺画的书写步骤、书写技巧,以及一段名家的书写和讲解视频。到此,“学生已表现出跃跃欲试之势”,教师便点击“练习”按钮,学生拿出宣纸,铺在显示屏上进行描红。进入单字练习时,教师给大家展示了“入”字的动画演变过程,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入”字的解析,体会解析中关键词的含义,然后再摹写。学生练习完,教师在大屏幕上一键切换成几个学生的作品,大家互相点评或自评自己的作品。这种运用显示屏和朗读、联想、自评互评的方式,有人认为是“帮助语文教师解决了书法学科专业上的难题”,以期利用电教设备让非书法特长教师都能教书法。这种教学中把最重要的“范写”省略或回避的做法,实在是一种取巧行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脱离了基本技法的教学,何谈融合、拓展和体味书法学习的丰富内涵?
书法教学过程是学科基本技能培养和深厚文化涵养相融合的过程,需要通过教师自身专业技艺示范和目标内涵理解的融会贯通,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看似简单的技法练习达到深层的综合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