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2020-01-10 03:02刘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8期
关键词:飞秒曲率度数

刘畅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具有符合角膜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可预测高、安全有效等优点,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该术式主要是通过削薄角膜前表面的浅层角膜基质,促使角膜前表面形态和前表面曲率值发生直接改变达到治疗近视的效果,但是对于高度近视患者来说,术后会造成角膜厚度减少明显,并对角膜后表面形态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甚至会导致患者继发圆锥角膜。在2001年美国将飞秒激光技术规范于LASIK的手术中,用来制作角膜瓣。与传统的LASIK术相比,FS-LASIK制瓣更精准,且能减少制瓣并发症的发生[1]。本研究就FSLASIK矫正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作如下分析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超高度近视患者52例(共104眼),其中男28例(56眼),女24例(48眼);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31.13±7.24)岁;眼压范围9~23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眼压(16.54±2.52)mm Hg。纳入标准:均知悉此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自愿参加此次研究,且签署了研究同意书;近两年屈光度稳定,角膜厚度>450 μm,散光<-6.00 D,屈光度等效球镜度为-9.00~-16.00 D,配戴隐形眼镜后停戴1~2周后方可进行手治疗。排除标准:术前眼部检查有手术禁忌证者,全身全身检查有手术禁忌证者。

1.2 方法 术前对患者常规进行视力、眼压、电脑验光、裂隙灯、眼底等检查,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术前常规消毒,行表面麻醉。采用飞秒激光仪,结合患者角膜相关参数为其制作角膜瓣,激光能量设置为900 mW,角膜蒂部在上方,直径8.5~9.5 mm,厚度110 μm。飞秒激光制瓣完成后,在准分子激光仪下开始行瞳孔定位,并启动跟踪,将角膜瓣掀开,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进行角膜瓣复位,并对瓣下进行冲洗、对位,用吸血海绵将瓣缘水分吸去,进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详细观察角膜瓣情况,并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完成手术。术后给予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0.3%的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均4次/d,每周递减1次,至术后1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测量方法 对比分析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等不同时间点的近视度数、等效球镜、散光度数、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①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接受常规视力检查,采用log MAR计数法表示其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②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等不同的时间点,采用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形态;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散瞳后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同时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患者的眼前节,并采用Petan-cam眼前节分析系统进行分析。该系统均由同一名眼科技师完成,让患者注视仪器的视标,扫描拍摄50张360°的Scheimpflug 图像,同时完成角膜后表面曲率的测量。③采用综合验光仪进行电脑验光;采用TOMEY公司提供的SP-3000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患者的眼轴长度和角膜厚度,让患者取坐位,平视前方,滴爱尔凯因1次行双眼表面麻醉,将探头垂直轻轻接触角膜中央,读取角膜中央厚度值,测量6次取最小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曲率比较 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Km分别为(-6.27±0.28)、(-6.25±0.26)、(-6.28±0.27)、(-6.25±0.27)、(-6.26±0.27)D;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K2分别为(-6.47±0.25)、(-6.43±0.28)、(-6.44±0.27)、(-6.47±0.28)、(-6.45±0.27)D;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K1分别 为(-6.13±0.28)、(-6.12±0.28)、(-6.10±0.27)、(-6.11±0.27)、(-6.11±0.28)D。术后6个月患者的Km、K2、K1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中央厚度、等效球镜、散光度数、近视度数比较 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为(556.00±31.00)、(432.00±19.00)、(436.00±30.00)、(439.00±31.00)、(443.00±22.00)μm;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等效球镜分别为(-8.54±0.42)、(-0.05±0.82)、(-0.08±0.62)、(-0.20±0.55)、(-0.23±0.60)D;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散光度数分别为(-0.78±0.39)、(-0.10±0.27)、(-0.12±0.42)、(-0.17±0.42)、(-0.19±0.28)D;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近视度数分 别 为(-8.78±0.28)、(-0.02±0.55)、(-0.03±0.52)、(-0.22±0.48)、(-0.24±0.58)D。术 后1周、1个 月、3个月、6个月角膜中央厚度、等效球镜、散光度数、近视度数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掀瓣困难、上皮缺损、纽扣瓣、游离瓣及碎瓣等意外情况,术后未出现角膜瓣移位、上皮植入及皱褶等并发症。

3 讨论

近年来近视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已经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屈光性疾病,其中高度近视约占总数的27%~33%。相关研究发现,男性、高龄、屈光度高、眼轴长、眼睛保健差等均是高度近视患者的危险因素,需要积极治疗,以控制有效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发生[2]。

随着科技的发展,屈光手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均得到显著提升,逐渐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LASIK已被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在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中有显著的疗效。但是由于术中削薄了角膜前表面浅层角膜基质,造成了角膜前表面形态和表面曲率值发生变化,引起角膜厚度明显减少,从而影响了角膜后表面形态,因此远期效果往往不佳。随着飞秒激光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角膜瓣制作由飞秒激光完成。飞秒激光是一种红外线激光,主要以脉冲形式发射,持续时间非常短,仅仅在100飞秒。飞秒激光能够穿透角膜组织,通过光电离作用造成微小空化气泡产生在基质中,经空化气泡膨胀进而融合形成切削面,因此对周围组织造成冲击波损伤和热损伤[3-5]。

LASIK与FS-LASIK两种术式的区别在于角膜瓣制作。角膜瓣制作是角膜屈光手术的重要步骤,也是影响术后治疗效果和患者视觉质量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理想的角膜瓣大小需要均匀、平整光滑,且与患者的角膜厚度适中、相互匹配。早期LASIK切削角膜瓣板的均匀度欠佳,且切削厚度会对患者的角膜曲率和角膜厚度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与机械刀相比,飞秒激光可以更加精准的对角膜进行切削,且切削的瓣膜边缘光滑、平整,厚度均匀,同时角膜瓣大小、厚度及蒂的位置均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而设定[6]。同时FS-LASIK 制瓣对操作者的依赖性小,操作者采用电脑控制激光分离组织就可以实现精确制瓣,这就有效降低了制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组研究发现:术后6个月患者的Km、K2、K1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中央厚度、等效球镜、散光度数、近视度数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掀瓣困难、上皮缺损、纽扣瓣、游离瓣及碎瓣等意外情况,术后未出现角膜瓣移位、上皮植入及皱褶等并发症。说明术后患者的均屈光度和角膜厚度均明显恢复。而本研究中术后患者的角膜后表面曲率未发生变化,说明手术前后患者的角膜后表面曲率稳定,提示手术对角膜形态的影响较小,手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FS-LASIK矫正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飞秒曲率度数
《平行四边形》拓展精练
一类具有消失χ 曲率的(α,β)-度量∗
儿童青少年散瞳前后眼压及角膜曲率的变化
全飞秒与半飞秒的区别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疗效
面向复杂曲率变化的智能车路径跟踪控制
友谊
图形中角的度数
溴丙烯在800nm和400nm飞秒激光强场下的解离电离
飞秒成像:拐角也能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