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
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发病率较高,主要与患者长期高血压情况有关,导致脑细小动脉出现玻璃样变性情况,严重时发生纤维素样坏死,甚至会引发微动脉瘤,在上述病变基础上若患者血压突然升高,会导致血管爆裂出血,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状况,且临床死亡率高达30%~40%[1]。目前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高血压性脑出血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患者容易遗留后遗症,其中偏瘫情况较为常见,患者一侧肢体功能受限,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质量不佳,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临床应给予科学有效的干预服务,促进患者偏瘫症状改善[2]。本文探究了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偏瘫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旨在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偏瘫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指导,促使患者病情更好地恢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辽宁省残疾人服务中心收治的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偏瘫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4.23±4.42)岁,病程1~7个月,平均病程(4.13±1.22)个月;试验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3.82±4.28)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98±1.1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要求患者遵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或者调整剂量,家属为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定期帮助患者调整体位,保证患者舒适度;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干预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训练,通常术后24~48 h开展,具体为:①强化体位调节工作,平卧位时,患者头部需偏向一侧,预防误吸、呛咳事件发生,并在肩关节下放置软垫,预防上肢挛缩情况,同时进行肘关节伸直、肩上抬、手指伸开等动作,同时在患侧足下放置针头,患者足部蹬直放在其上。侧卧位时,保证健侧在下,背部放置柔软坐垫,患侧肩部前伸,关节弯曲100°,保证手背朝上,上肢和手指展开,健侧肩部前伸,保证肘部伸直,手背朝下。而下肢患侧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处于外伸体位,在其下方放置软垫;②肌肉和关节被动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先进行髋部摆动、床上翻身训练,训练30 min/次,1次/d,逐渐增加躯干移动练习,练习过程中注意肌肉按摩;③主动训练,对于肌力达到或超过II级患者开始主动训练,引导患者利用意念,对患肢发出冲动,促使偏瘫肢体肌肉收缩,反复练习,并用健侧肢体牵引患侧活动,同时配合生活行为练习,若患者右侧偏瘫,鼓励其训练左手吃饭等,穿衣时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服时相反,并训练单手脱衣裤,配合辅助行走练习,训练30 min/次,2次/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以及干预前1周和干预后3周的生活质量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干预效果判定标准:显效:病残程度评定为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率≥90%;有效:病残程度评定为1~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率为50%~89%;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生活质量使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包括患者精力、健康状况、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佳[4]。日常生活能力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分值>60分为可自理[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干预效果对比 试验组的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效果对比 [n(%)]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对比,aP<0.05,与本组干预治疗前对比,bP<0.05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aP<0.05,与本组干预前比较,bP<0.05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多为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情况,起病较急且病情发展较快,临床致残率较高,患者预后容易遗留偏瘫情况,主要与患者脑组织一侧受到出血部位压迫有关,导致一侧肢体、舌肌下部和面肌出现偏瘫情况,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6]。而临床经验证实,科学合理的康复处理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偏瘫情况改善,但是具体康复处理方法尚未完全确定,其中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较为突出,值得进一步探究[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康复效果、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早期康复训练是一种高效康复指导方式,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尽早、彻底恢复为主要目的,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偏瘫患者,干预过程中重视体位干预,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被动和主动训练,保证劳逸结合,对患者整体进行良性刺激。通过开展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升高,预防长期卧床导致的生理机能衰退情况,同时能够促进患侧肢体血液循环更为活跃,强化神经营养功能,预防肌肉、皮肤萎缩,提升肢体功能[8-10]。通过早期康复训练,患者大脑休眠突触被刺激,达到活化突触效果,利于大脑功能重组,进而减轻患者病残程度。此外早期康复训练重视日常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循序渐进地恢复日常行为能力,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避免肢体障碍加重,提高患者自护能力,更利于疾病的恢复[11,12]。
综上所述,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训练能够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康复效果理想,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