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知齐 许榕生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 合肥 230000
目前腹腔镜疝修补术已广泛用于腹股沟疝的治疗,其中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因具有不干扰腹腔及复发率低等优势,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术式[1]。收集2016-10—2018-07间在我院接受TEP术式的4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TEP学习曲线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为提高手术效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中,男38例,女2例;年龄21~73岁,中位年龄51.4岁。病程3~40 a。单侧疝32例(斜疝29例、直疝2例、骑跨疝1例),双侧疝8例(斜疝5例,直疝1例,一侧直疝、一侧斜疝1例,一侧斜疝、一侧骑跨疝1例)。其中,复发疝1例,嵌顿疝1例,膀胱滑疝1例(术中发现)。
1.2手术方法[2]全麻,脐下缘做1.0 cm~1.5 cm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横形切开腹直肌前鞘,牵开腹直肌,钝性分离后置入10 mm Trocar,镜推法扩展腹膜前间隙。在脐与耻骨联合间三等分点处各置入一枚5 mm Trocar及操作钳。分离耻骨后间隙,显露腹壁下血管、耻骨梳韧带、腹股沟韧带、疝囊及精索。较小的疝囊完全剥离至疝囊顶部;疝囊较大时,男性患者将疝囊与输精管、精索血管分离,1-0丝线结扎疝囊颈部,横断疝囊。女性患者的疝囊可连同子宫圆韧带一起结扎后再切断。游离近端疝囊与腹膜约6 cm,采取3DMAX补片免固定技术[3]将15 cm ×10 cm补片展平覆盖耻骨肌孔,外侧达髂前上棘,内侧超过中线2 cm,上界至联合肌腱上3 cm,下界到耻骨梳韧带下2 cm。释放组织间隙气体,退出器械。
40例患者中,38例完成TEP。5例术中剥离疝囊及分离外侧间隙时发生腹膜破损。其中2例行腹腔穿刺放气减压,2例立即调整层次,完成TEP;1例因操作困难转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1例因疝囊粘连严重,分离困难转行开放手术。本组手术时间为45~130 min,平均75 min。术后发生局部血清肿3例,均在1~2周内自行消退。皮下气肿4例,均于术后1~2 d内吸收。术后创面出血1例,经应用止血药物和局部压迫后出血停止。尿路感染1例(术前留置尿管),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6~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其间无1例发生慢性疼痛及复发。
TEP由Mckernan和Law[4]等于1993年首先报道,虽然具有不干扰腹腔及复发率低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常用手术方法之一;但其手术操作空间、术野范围、解剖结构的清晰度等均不如开放手术,不但有一定腹股沟区及阴囊血清肿、腹膜破损、血管及膀胱损伤、术区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手术操作相对困难,学习曲线更长。因此,如何快速平稳度过学习期是腔镜医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5]。
腹膜破损在TEP术中常有发生,腹膜一旦破损,CO2通过破口进入腹腔使腹压升高,继而压迫腹膜前间隙,导致操作空间缩小,增加手术难度,甚至导致手术失败。本组5例腹膜破损的原因是应用过于尖锐的血管钳进行钝性分离,或解剖层次有误,在剥离疝囊和腹膜前外侧间隙时未分清腹横筋膜与腹膜。小的腹膜缺损可钳闭破口、气腹针穿刺排气处理,腹膜破损较大时,由于气体的流动出现动态平衡,腹膜前空间狭小的情况反而会得到缓解。这种情况下,应立即调整层次,尽快分离出足够的空间,待分离完全、放置补片前再连续缝闭破口,术毕前应进入腹腔观察有无腹腔脏器损伤。因此,在分离腹膜前间隙时应遵循由简至难的原则,先分离Retzius间隙,建立安全的内侧区空间,再经腹壁下动脉和疝囊颈之间分离进入到外侧区,然后自疝囊颈向头侧分离中央区腹膜,最后处理疝囊及后壁腹膜,可有效降低腹膜破损对手术的影响[6]。
TEP术中出血的常见部位包括腹壁下动脉、精索血管、耻骨表面血管、“死亡冠”、髂血管等。在分离时如解剖层次不清晰,较易损伤。一旦出血可引起腹股沟、大阴唇或阴囊等部位血肿。若为耻骨表面小血管、精索血管渗血,可置入小纱布压迫或电凝止血;若为腹壁下动脉损伤引起的活动性出血,应迅速夹闭血管破口电凝止血或可吸收夹夹闭;出血量较大影响视野时,或者是“死亡冠”、髂血管的损伤,应立即中转开放手术[7]。本组1例腹壁下静脉的分支血管出血,术中曾行电凝止血,估计止血不够彻底,未能完全凝闭血管,术后发生出血,经止血药物应用及局部压迫处理后,未再继续出血。
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血清肿,本组的发生率为7.5%。血清肿不仅增加患者术后的不适感,而且增加了感染的机会。研究发现,血清肿的发生与疝的类型及疝环直径无关,而巨大的阴囊疝、术中出血量多的患者术后出现血清肿的概率相对较高。因此,对于较大的直疝,可以使用疝钉枪将直疝假疝囊钉合于耻骨结节或者耻骨梳韧带上;在精索腹壁化的过程中,合理使用电刀,妥善止血,减少钝性剥离;对于巨大阴囊疝,可尝试经皮穿刺,在远端疝囊内放入引流管,术后持续负压吸引,均有助于减少血清肿的发生。对小的血清肿,无需特殊处理,多在6~8周内自行吸收。对张力较高的血清肿,可以行针刺抽液,一般2~3次后基本消除[8]。但穿刺前需结合症状、体征、影像资料加以鉴别,明确是疝复发或血清肿。
腹腔镜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为2%~5%,多与疝钉枪固定二维平片时损伤神经、血管有关。近年来,3DMAX补片的研发及应用很好地弥补了二维平片的不足,它具有三维立体成型的特点,更符合腹股沟区腹膜前间隙的解剖。采用3DMAX 补片免固定技术,可明显降低术后腹股沟区不适感和慢性疼痛的发生率[9]。本组采取3DMAX 补片免固定技术将补片展平后完整覆盖在整个耻骨肌孔区域,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慢性疼痛。
几点体会:(1)TEP虽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学习曲线较长,术者需熟悉腹膜前间隙的解剖及变异,并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开展。(2)开展TEP技术的早期,应选取直疝或疝囊较小、未进入阴囊的斜疝等患者,尽量不选择难复性疝、复发疝或巨大的阴囊疝,严格掌握手术禁忌证。(3)术前完善各项准备,术中正确辨认出重要解剖标志,合理处理疝囊,不断提高精细解剖和钝性分离技术,仔细止血,减少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