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 乔保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郑州 450052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检测水平的提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目前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然而穿刺后仍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如血尿、感染、排尿困难、直肠出血、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等。选取2017-06—2019-06间在我院行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的256例患者,对术后并发症及防治方法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256 例患者,年龄48~85岁,平均66.5岁。穿刺指征:(1)直肠指检发现前列腺结节,任何PSA值。(2)超声、CT或MRI发现异常影像,任何PSA值。(3)PSA>10 ng/mL,任何f/t PSA和PSAD值。(4)PSA 4~10 ng/mL,f/t PSA异常或PSAD值异常[2]。
1.2穿刺方法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检验,排除手术禁忌,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穿刺风险。术前及术后3 d静脉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于术前3 d口服左氧氟沙星及罗红霉素,术前1 d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术晨清洁灌肠充分行肠道准备。穿刺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屈膝抱腿,常规给予肛周和直肠内碘伏消毒。超声引导下确定穿刺部位行穿刺活检。穿刺完毕,以无菌纱布塞入直肠压迫止血,活检组织送常规病理检查。
2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穿刺,术后病理示前列腺癌91例(35.5%)。术后出现肉眼血尿24例(9.38%),感染19例(7.42%),直肠出血9例(3.52%),排尿困难12例(4.69%),血管迷走神经反应2例(0.78%)。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
3.1血尿本组256例患者中出现肉眼血尿24例(9.38%),可能与穿刺针过粗、穿刺过程中损伤尿道、误穿膀胱,以及损伤前列腺血管有关[3]。对出血量较少者,鼓励多饮水,嘱适当休息,少活动,一般3 d后血尿均消失,无需做特殊处理。对尿液颜色鲜红并伴血块的患者,经留置导尿、持续膀胱冲洗(冲洗液里加入肾上腺素)后,出血均得以控制,未再次发生血尿。
3.2感染感染是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本组感染19例(7.42%),经积极处理,3~5 d后体温均降至正常。复查血常规、血培养均正常。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充分肠道准备是减少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5]。穿刺术后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嘱患者适当增加饮水量。若患者体温升高>38.5℃,应急查血常规、血培养,给予泰能等高级别抗生素。同时密切关注实验室检测结果,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3.3排尿障碍本组12例,其中2例出现尿潴留。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穿刺后引起前列腺组织充血肿胀有关。主要表现为穿刺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升高和(或)尿流率的下降[6-7]。对于仅出现排尿困难的患者,给予温水湿敷会阴及小腹,口服哈乐等药物后症状多可缓解。尿潴留患者可能与大量血尿伴有血块阻塞尿道有关。可留置导尿、持续膀胱冲洗,3 d拔除尿管后均可正常排尿。
3.4其他直肠出血时有发生,但大多症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若出血严重时,可嘱患者卧床休息、进流质饮食以及输注相应的血液制品等措施[8]。另外,穿刺术后适当的直肠加压对预防直肠出血很有帮助。本组9例直肠出血患者均为少量出血,通过嘱患者适当休息,减少活动量,同时辅助以流质饮食后均恢复正常。穿刺术后密切关注患者排便情况,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性应用麻仁胶囊等药物也利于减少术后直肠出血。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很少发生,本组出现2例(0.78%)。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恶心及呕吐等症状,可能与患者恐惧及高度紧张有关。一般较为轻微,通过安慰、平卧位休息、心电监护、氧气吸入,症状均可迅速缓解。
总之,超声引导下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极少发生严重并发症,一般经对症处理后均可恢复正常。穿刺前做好充分肠道准备以及规范穿刺手术操作,对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