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ACK框架下的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综合教学能力研究

2020-01-09 20:59周颖斌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馆员教学法学科

周颖斌

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信息化得到迅速发展.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整体战略的重要环节,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并创新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1].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教学者应主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具备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帮助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这对负责高校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工作的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是一种根植于多种知识体系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该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馆员的综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读者的学习效果.然而,当前针对馆员综合教学能力的研究却仍处于真空状态,不少馆员的教学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知识仍比较贫乏,对教学培训行为的反思也不足.因此,本文结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探讨在现代教育背景下,馆员应具备的综合教学能力及其优化与提升的路径.

1 TPACK的内涵及基本构成要素分析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简称TPACK,是Technological(技术)、Pedagogical(教学法)和Content Knowledge(内容知识)三者的缩写.它是美国学者米什拉(MISHRA)和科勒(KOEHLER)联合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综合教学知识结构框架[3],是教育教学领域的新兴热点,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者根据特定的教学主题或课堂情境,综合利用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理论和信息技术知识等三类知识,使之相互结合、交互,并创造性地建构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整体知识和能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TPACK理论对馆员信息素养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将在下文对TPACK三个基本构成要素进行详细描述,并探讨其整合方案.

1.1 学科内容知识

TPACK 学科内容知识包含特定学科领域所涉及的完整知识内容,在这里是指不同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对此,笔者建议以美国2016年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4]为目标,结合各高校的教育发展方向及馆藏资源特色,建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学科内容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校信息素养培训大纲:首先,搜集各类信息素养知识,分析各知识模块及其相互之间联系,把握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整理、加工培训素材.其次,了解学习各知识点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先决条件[5]、信息检索知识点的技术实践规则、应用范围及其对读者今后发展的作用.最后,根据各学段的大学生的学习基础,结合其专业特点,设计不同的信息素养课程培训大纲,同时明确信息素养教育的总体培训目标和各单元、各节课的培训标准,并做好课程衔接工作.

1.2 教学法理论

TPACK 教学法理论提倡教学者主导下有意义的知识传递,是指为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者根据学科内容知识的特点和教学实际,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所采用的针对性教学策略与方法.一般包括传统教育的“教师传递—学生接受”模式和现代教育的“教师启发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模式[6].

在这里,信息素养课程的学科内容知识可以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信息素养的“是什么”的知识,是有关信息素养理论原理、各类常用数据库的内容和各类信息知识之间关系的表达.在陈述性知识的习得上,“馆员传递—读者接受”这种以教学者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方式较为高效,教学者可以通过板书或“PPT”向读者口头讲解学科内容知识,学生则以倾听、记录为主.对此,馆员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管理技能,能通过课堂讲授、作业反馈和学习评价来提高读者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效率.程序性知识是指为完成某项检索任务或科研目标,读者应“如何做”的知识,是有关信息转换的操作步骤和实践规则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应更多侧重读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对此,采取馆员启发、引导下的读者自主探究,这种以读者为中心的“发现式”培训模式效果较好.例如:①项目教学法.馆员结合知识逻辑和读者的认知逻辑,设置一个能覆盖全部所学知识点的科研项目目标,读者围绕该项目展开学习和研究活动,通过检索获取资源,分析、处理问题等实践活动内化知识.这样读者不仅能学到丰富的知识,还能将习得的信息素养知识运用到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②“STAD”合作学习法.根据读者的不同特点划分小组,采取读者“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交互协作学习方式;以读者进步产生的提高分为主要计分标准,小组成绩共享.这种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各种能力水平的读者均能从中获益.③问题探究式教学法.馆员根据培训主题设计一系列问题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读者讨论并提出假设,通过信息检索和科研实践来探寻问题的答案;最后反向验证并确定结论的正确性,进而帮助读者建构自身的信息素养知识体系.

此外,针对不同学段的读者,图书馆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灵活采用教学法.例如,针对大一新生对新事物好奇心较大的特点,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游戏法教学,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针对大二以上的读者已先修部分信息素养课程的情况,可采取回顾引导式的培训方法,快速重温培训内容知识点.

1.3 信息技术知识

TPACK 信息技术知识是指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学者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各类技术知识[7],它是支撑教学培训活动的重要条件.馆员应了解各类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掌握能够为教学者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助力作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及其操作、使用方法,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能力.

在这里,信息技术知识应包含适用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各类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知识(例如,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一体机等)和常用教学软件知识(例如,MOOCs 文字处理软件、PPT软件、X-Mind 思维导图软件、Flash 动画软件、moodle 网络培训平台、蓝墨云app 等).这样馆员就可以根据培训主题的需要,在制作和演示各类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利用这些技术工具将信息素养知识数字化、多媒体化处理,并形象生动地表征、转换成适合不同读者理解的学习资源形态,进而系统、全面地展示信息素养课程知识脉络.

2 TPACK三个基本构成要素的科学整合与应用

TPACK 教育理论认为,将适配的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理论与信息技术知识科学整合,使之深度融合形成全新知识体[8],能有效放大三者作用,达到“1+1+1>3”的效果.同时,教学问题具有劣构性的特点,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无法单独从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中抽离.因此,馆员应树立全息化教育培训理念,在全面掌握信息素养教育的学科内容知识,熟悉各类教学法理论和信息技术知识的特点、适用性、组织实施流程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将其联结形成统一、整体的认识和对利用TPACK 技术解决培训问题的全面理解[9].进而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从高度组织的TPACK 知识体系中精确提取、整合各类知识要素,设计技术支持下的培训方案引导读者学习,其操作步骤如下.

(1)建立“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理论”“信息技术知识”对应细目表,“学科内容知识”部分可根据培训目标灵活确定.在此基础上,馆员从学科内容知识的主题境脉出发,进一步确定适配的“教学法理论”:从读者的认知规律入手,关注其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风格、个性特征和班级氛围,了解读者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迷思,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策略,确定陈述和阐释学科内容知识的方案.

(2)“信息技术知识”的选择是建立在“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理论”已确定的基础上.首先,关注该主题的各个因素,结合图书馆的教学软硬件条件,比较各类信息技术工具,探寻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理论和信息技术知识三者的相互联系和结合点.其次,以有效技术整合为前提,分析哪些设备和软件适合该培训主题内容的展示,在教授该内容时能够提供哪些技术支持;确定在何处使用信息技术,采用何种技术,如何使用该技术,并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理论产生的动力作用及其整合的方法及效果.再者,利用适配的信息技术将学科内容知识进行重组加工,表征、转换成适配的资源形态[10];结合教学法理论厘清学科内容知识体系,充分呈现各知识点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创设有利于知识迁移的培训环境和培训方案,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培训内容.最后,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根据培训效果对采用的教学法理论和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微调整.

以信息素养课程中“常用数据库概述”的培训为例,针对这类陈述性知识,可以采用传统教育的“教师传递—学生接受”模式,由馆员讲授基础知识.然后,再发挥技术优势,引导读者利用“X-Mind”思维导图软件将思考过程中的内隐性知识显性化:提炼、表达该课程的核心概念知识,利用数字化工具绘制整体脉络,系统梳理并图示化表征各类常用数据库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将各类常用数据库归类,形成一个个小专题以方便自身的理解和记忆.在有效增强读者的学习体验的条件下,该主题中一些馆员难以表达或读者较难理解的内容,也都能利用TPACK技术转换成清晰、易懂的形式,使读者高效、直观、深入地掌握该课程内容.

3 TPACK框架下馆员信息素养综合教学能力优化与提升的路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各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完善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规划,优化教学者的队伍结构,提升教学者的教学能力的目标要求[2],笔者建议由各省的高校大馆牵头,联合区域图书馆搭建TPACK 网络资源系统和线上线下TPACK教学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在改善馆员的知识结构的同时,着力开展实践训练,进而提升馆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1)建设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的TPACK信息素养教学资源库.对此,笔者建议以馆员学得会,用得上、能切实提升其劳动创造性,推动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为原则筛选各类相关资源:首先,制作并上传能指导馆员利用TPACK技术开展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视频,建设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同时,提供各类与TPACK教学实践相关的精品课程课件,使馆员能在网上完整自学利用TPACK 技术开展培训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了解其实际应用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工作.其次,关注能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产生推动作用的前沿教育技术工具,在版权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提供各类实用的新兴教学软件的下载链接,在帮助馆员及时习得、获取最新的教育技术的同时,鼓励馆员根据培训需求,利用这些教学软件并结合教学法理论对信息素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并上传网站,实现成果分享.最后,图书馆还应重视TPACK 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库的后续服务工作,安排专员在线解答并帮助解决馆员利用该资源库时遇到的各种问题.

(2)搭建区域TPACK 图书馆员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各省的高校图书馆可以采取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形式,合作共建高校图书馆TPACK 教育技术教研室和网络交流平台.首先,深入课堂实地,了解馆员在利用TPACK 技术开展培训中存在的困难,购买相关教育类、技术类书籍,鼓励馆员阅读;同时,做好培训教室的软、硬件升级工作,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其次,通过集中面授、馆际之间互相观摩听课和线上交流等方式开展教研互动.在实践、传递、反馈中,各馆馆员协同研究各类基于TPACK技术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案例,交流利用TPACK 技术开展教学培训工作的经验,探讨TPACK 各项知识元素的有机整合方法,使馆员实现对TPACK 知识的有意识应用到自觉应用的转变[11].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组织开展高校图书馆员TPACK 教育技术竞赛,在充分展示馆员的TPACK 技术的基础上,引导馆员将同行互评和专家评价相结合[12],对比、反思各自在不同的视野和培训主题境脉下,在培训教材的处理与呈现、TPACK 整合方案以及培训实施效果等方面的不同,客观审视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在合作与竞争的环境中,馆员能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发展自我,在提高TPACK技术应用的适应性、熟练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能基于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所面对的问题,积极省察,形成主动探寻解决方案的信心和理性知觉.

(3)建立评估体系,综合考评图书馆员的TPACK综合教学能力.为提升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水平,图书馆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信息素养专业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法理论,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以及丰富的TPACK 整合培训方案的实践经验.对此,图书馆可以通过预调查,深入挖掘馆员利用TPACK 技术的代表性活动,评估其行为变量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形成具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问卷调查量表,建立科学、全面的高校图书馆员TPACK信息素养综合教学能力评估体系.进而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科学审视、评价馆员的TPACK 技术掌握程度和实践应用能力,在帮助馆员找到自身的教学“短板”的同时,为馆员在实践中开展针对性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4 结论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教学技术日新月异,其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如何帮助馆员转变观念,在终身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升TPACK 技术应用能力,持续优化培训行为,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进而推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的全面改革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馆员教学法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