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晖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近些年,全球经济迅速发展,旅游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上升态势。国际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它可以让身处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人们相互了解。国际旅行不仅是商业模式,还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受不同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影响的人们,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沟通。若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过程。本文论述的主题是旅游景点中英文翻译的问题,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在旅游景点开展翻译工作,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母语不是中文的国外游客,信息传播是其次要目的,主要意图是使顾客的注意力得到吸引,使顾客对于旅游目的地产生强烈的兴趣,被目的地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自然风情等所吸引,进而引发购买行为。因此我们必须将跨文化的思维和意识融入到旅游翻译中。
旅游翻译会受到不同的背景的影响,原因主要在于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如我国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大物博,在时间的积淀下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国外人们也会受其历史文化和宗教特色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翻译会有一定的差别。工作人员在开展翻译工作时应将旅游地本土特色融入其中。
旅游景点英汉互译的前提是尊重他国文化,各国都存在文化差异。如我国认为红色是喜庆祥和的象征,而西方则认为红色是血腥暴力的体现。我国的旅游景点中有许多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因素,当国外友人进行旅游参观时,需要借助翻译的力量来理解其文化,因此翻译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帮助国外友人理解中国的文化,进而促使国内旅游业发展[1]。
1.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策略
国外友人主要是通过景点的翻译来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旅游英语中最基础的单位便是景点的翻译。它主要是指对各个地名进行翻译,由于名称文化内涵包含较少,所以一般以音译为主。如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可以直接用英语翻译成Beijing和Shanghai。但还有一些地名无法用直接音译的方法,必须将音译和意译结合起来,如海月广场需要翻译成Sea-moonSquare,亚龙湾则需要用YalongBay来翻译,我国还有许多景点需要用此方法来翻译。但若景点地名全部用意译来表示,那么便会使所有内容全部变成英语,我国特有的信息内容便无法向国外友人传递,并且我国的景点地名很多涉及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翻译时也要追求文雅,风格独特。
2.专用地名和通俗地名相结合策略
旅游景点的名称大多由专用地名和通俗地名结合而成,我国的景点主要分为人文和自然两类,不同地区的名称各具特色。如我国的人文景观南山寺,可以翻译成Nan shan Temple,其中的Temple就属于通用名称。自然景观主要包括我国的山川、河流、石头等,也可以将通用名称和专用名称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看出我国旅游景点的类别,还可以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区别进行展示[2]。
3.对单词进行适度的删减翻译
英文讲究简单直接,而我国文化讲究表意,通过辞藻的堆积形成特定的意象。因此,我国许多表达在英语中就会显得有些繁琐,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删减工作,将一些不必要的修饰词语进行删除,使含义表达更为明确,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因此在翻译时将内容文本中的修饰、华丽的词语进行删除,为外国友人讲解主要内容即可。通过简洁明了的话语,让外国友人掌握故事梗概,这样既可以保留我国特有的文化特色,还可以使内容得到直观简洁的呈现,让人们更乐于接受。
在工作实践中,旅游翻译工作既严肃又有趣味,但不论是严肃或是充满趣味,最重要的是国内外友人交互求真。交互是指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向外国游客展示真实的中国文化,同时又把外国文化引进。求真是指翻译时要将跨文化意识引入其中,基于旅游景点特有的文化背景,展示其真正的含义,来使中国与外国友人取得互通互联[3]。景点名称的翻译,只有上文提到过的音译或者意译这两种方法还不够。我国历史悠久,许多旅游景点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因此,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必须牢记跨文化的意识,综合运用音译、直译、意译的方法,使外国友人能够理解译文的真实含义,提升外国友人的心理接受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如对于断桥残雪的译文,有许多文本,如Snowon the Broken Bridge,Snow Scene on the Broken Bridge,Last Snow on the Broken Snow等,但这些版本都只是根据音译或者意译的方法直接翻译内容,景点所蕴含的意境没有被翻译出来。因为断桥残雪这一景点具有它独有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我国南宋时期,朝廷只偏安于江南一带,不图恢复中原,当时一批有志气的文人对此非常不满,于是常常写文著作,来发泄心中的苦闷。当时画家作画时,常常只画一角或者半边,通过这样的画作来讽刺南宋政府。冬天之际,下了雪之后,在破旧的古桥之上雪还未完全融化。在画家们看来,这种景色就仿佛当时的南宋朝廷,大好河山只有残山剩水。断桥残雪之名便由此得来。根据上文所列的译法,译文只是反映了景点的字面意思,没有翻译出历史文化内涵,若翻译成Remnant Snowon the Broken Bridge则会更好。它相对于前文的译法,更能体现出断桥残雪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又如杭州的名泉——虎跑梦泉,当地人多将它翻译为“The Dreamed Tiger Running Spring”,但这种译文非常不符合景点的名称,因为这名泉水背后有一个传说。据说在我国唐元和十四年,有一位高僧名叫性空,来到虎跑寺修行,但此处没有水井,无法喝水、洗漱。性空就准备离开此处,在他当晚睡觉时,梦到有位神仙告诉他,南岳衡山有童子泉,当遗二虎移来。性空醒来后,果然看到有两只老虎,跑过来挖井,此处便了水。随后他就在此地修行,并定居于此。将此泉取名为虎跑梦泉。并且这里的跑应该念到第二声,含扒土之意,虎跑梦泉的直译应该为“The Dreamed Tiger Pawed Spring”,但根据意译的翻译方法,可翻译为“Tiger Spring”,在翻译名称的基础上,可以在对景点的来历进行注释,使国外友人也了解到这一神奇的传说故事,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在翻译时,采用音译、意译、直译相结合的方法,能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再如,我国故宫的太和殿,可以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翻译成“Taihe Dian”,采用意译法可翻译为“The Thron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也可以将音译法和意译法结合起来,翻译为“Taihe Dianor The Thron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这样的翻译方法将我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外国友人理解景点的深刻内涵。
旅游景区文案撰写人员为了突出景区的文化内涵,常喜欢引经据典、运用成语,采用华丽的辞藻。这就要求翻译要选择正确合理的英文单词,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可以理解其中的含义。在许多景区,导游通常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为游客介绍景点的内容,但故事蕴含着我国古典文化的背景。如果听者对我国的文化常识、文化背景不了解,那么不管导游将故事讲得如何好,都不能让听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如景点“黄龙吐翠”,具有多种翻译方法,Yellow Dragon(Cave)Dressed in Green,Yellow Dragon Exuding Yellow Dragon Spits Green。但如果不了解黄龙洞的景色,再添加合理的朦胧化想象,就很难用英语的形式将这美丽的景色表达出来。因为黄龙洞中有一个很深的水池,水池的四壁上挂满了藤萝,与苔藓相互映照,形成翠绿之色,并且藤萝经过池塘向后山爬去,经过一路上的假山绿树,从远处来看,高高的假山、苍苍的藤萝、松竹交相辉映,整个景区好像被藤萝松竹所吞没,所以,“吐翠”这个词翻译为Spits Green不恰当。并且,“Spits”在英文本意中还具有吐痰、吐口水的意思,会把名胜古迹的形象和意境破坏掉。如果将“黄龙吐翠”翻译为“YellowDragon(Cave)Dressed in Green”,它美丽的景色和朦胧的意境便会表达出来。除此之外,中西方思维方式以及审美的不同在翻译时也应考虑到,例如:杭州西湖的景色,风光奇丽、美丽动人,其中的千峰、凝翠、明镜、洞壑、幽深等词,极具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意味,但如果不考虑外国的文化语境而将它们进行直译,不符合英文的行文习惯,国外游客理解更困难,因为游客在倾听解说时,会根据本国的文化特色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因此,在翻译时必须考虑中外语境的差异,选择合适的词语,使其符合国外友人的接受语境,并且这样的导游词也充满人情风味,国外游客也易于接受。在翻译时还必须考虑特定的预期,导游词具有预订的功能指向性,它是面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生活环境下的人们,向他们展示中国特有的人文风光和历史风情的文体,这就向导游词提出了要求,必须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但同时应当立足于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特色[4]。
我国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国外游客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这些经典并不了解。因此,当我们在向国外游客介绍这些经典时,仍然要以传播我国的文化为主要目的,结合上文所述的直译、音译、意译等多种方法,来开展翻译工作。例如翻译秦始皇时,国外游客不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不知道秦始皇是谁。因此,在翻译时必须融入跨文化的意识,将秦始皇的有关资料进行补充,让游客了解秦始皇的身份、功绩、历史地位等,翻译为“Qin-Shihuang,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ted China in 221BC”,可以让国外游客很清晰地知道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还可以运用跨文化的意识结合类比手法开展翻译工作。如中国的梁祝化蝶与西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很类似,孔子在我国的地位就如同亚里士多德在希腊的地位,还可以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比作迪士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这样国外游客就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历史故事。再翻译历史事件时,我们也要注意运用跨文化意识,对待不同国家的游客,翻译时可以将我国的文化与他国的文化进行融合类比,找到相似之处进行联系,则更容易使国外游客了解中国的文化。
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为此,若使跨文化传播获得成功,还必须要解决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政治分歧、种族差异、种族偏见、群际冲突内容,这就对翻译提出了要求,要用跨文化的意识来应对景区翻译的文化信息处理工作,寻求中外最大限度的理解。达奈曾经说过“翻译人员必须根据假想读者的意图来调整相应的信息负荷,否则接受者可能会失去信息中的关键部分,或是因为译文太难理解而选择放弃阅读”。翻译人员在对旅游景点进行翻译时,应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进行合理的信息处理,对译文进行适当的增加背景信息的注释或者删除文本中的冗余信息。如文本内容为“贺龙元帅的铜像由潘鹤教授设计,铜像位于天子山的贺龙公园,共计高6.5米,重量大约有100来吨”,而在景区中,这句话的翻译文本为“he Grand Bronze Statue of Marshal He Long,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orn in Sangzhi somewhat 60 kilometers from the tourist site,lead many battles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and Anti-Japanese War”。首次看到翻译文本时,很多人会认为译文与原文不符。翻译文本与信息内容有很大的出入。汉语文案中重点是强调设计者的出名,雕像具有雄浑的气魄,而翻译文本的重点是介绍贺龙元帅的生平事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因此,在进行旅游景点的翻译工作时,什么时候翻译,什么时候不翻译,翻译什么,怎么翻译等都需要翻译人员深度的融合、渗透和运用跨文化的知识。在某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上面,更应该如此,不同国家和民族对待宗教、种族、政治等因素有不同的理解,翻译人员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以求最大的文化贯通。例如西安著名的旅游景区兵谏亭,在此之前,名字一直是捉蒋亭,但出于中台两岸关系的考虑,相关部门将它的名字进行了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