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安琪
(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44)
生活在拥有几千年诗歌历史的中国,诗歌几乎伴随着每个学龄儿童的成长。从咿呀学语开始的《百家姓》《三字经》,到一知半解的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再到渐渐理解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最后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家国情怀。提起诗歌,《唐诗三百首》可谓家喻户晓,与此相对,日本的《小仓百人一首》在日本国内有着同等的地位。《小仓百人一首》开 “百人一首” 之先河,被誉为 “日本国民的心灵故乡”,对后世日本的审美意识和社会生活情趣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歌研究,常见的方法是从修辞手法、诗词押韵以及诗歌意象等方面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韵律,但本文将从 “四感” 的角度来对《小仓百人一首》进行剖析。“四感” 即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通过我们的感官,人类能够认识大自然、感知大自然,最后从大自然中获得人生的启迪,笔者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能够让大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让我们的生活离 “诗意” 更近。
《小仓百人一首》由日本镰仓时代的歌人藤原定家①汇编而成,藤原定家从《古今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等和歌集中,按照年代的顺序挑选出100 位杰出的歌人及其作品,汇编成《百人一首》。由于《百人一首》是藤原定家于小仓山创作完成的,人们便称其为《小仓百人一首》[1]。
江户时代以后,日本浮世绘②的盛行带动版画技术精进,因此《小仓百人一首》以和歌搭配画作的形态普及于庶民阶层,为市民所熟悉。从文学角度来看,《小仓百人一首》是从古代到中世的一部和歌史[2]。因此,无论是从诗歌角度来看,还是从文学角度来看,《小仓百人一首》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四感” 来分析《小仓百人一首》。以此走进歌人内心,体味和歌中的意境,并从中领悟人生。
《小仓百人一首》中,共有73 首和歌利用了“四感” 来传情达意。其中,通过视觉角度来描绘的和歌共计49 首,听觉11 首,嗅觉2 首,触觉11 首,仅利用味觉的暂无。因此,接下来的分析将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4 个角度来进行[3]。
视觉效果,通俗易懂的理解就是歌人通过自己的视觉,对眼前所见进行诗意的描绘。如秋季的红叶、傍晚的黄昏,经过诗人的视觉加工,都会变成富有韵味的意象。下面选取《小仓百人一首》中的第6首为例进行分析。
原文:かささぎの渡せる橋におく霜の白きを見みれば夜ぞ更ふけにける。——中纳言家持
译文:飞桥渡鹊影,霜白楚天高。夜尽山腰处,明夕拟再招。[4]19
中纳言家持是日本奈良时代的诗人,出身于武门名族,晚年遭到藤原氏的打压,因此他的作品哀婉动人,流露出孤独寂寥的情感[4]19-21。这首和歌将视觉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者能从和歌中感受到寒夜里歌人的惆怅与凄婉,也能感受到歌人的无奈和淡淡的哀伤。其实,歌人并不是不知寒夜已至,而是眼前所见让他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将自己的忧伤深深融入眼前之景。末句,作者忽然意识到夜已深,正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这是歌人从所见转移到所感上的点睛之笔,无论自己如何悲伤,现实终究无法改变,自己的愁苦也只能藏于心中,无法诉说。
听觉效果主要指歌人通过外界聆听到的各种声音,结合自身实际,有感而发。在歌人的耳朵里,潇潇的风声、潺潺的流水声都会产生诗意的效果。下面选取《小仓百人一首》中的第83首和歌为例进行分析。
原文:世の中よ道こそなけれ思ひ入る山の奥にも鹿ぞ鳴くなる。
——皇太后宫大夫俊成
译文:茫茫尘世路,奔走不曾停。此意无人会,且听山鹿鸣。[4]257
在汉诗中,“鹿”是十分常见的意象,如《诗经·小雅》中第一篇诗歌《小雅·鹿鸣》便写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首和歌也是通过 “鹿鸣” 来表达歌人的感情。当时,日本战乱四起,天下无道,整个社会弥漫着厌世之风。歌人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深感世事无常,因此想远离这喧嚣的尘世,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但即使是在这深山之中,也能听到野鹿哀鸣不断,让人愁苦不堪,如同当今的社会一样令人担忧。
该和歌主要是歌人从听觉角度来描绘的,山间的小鹿无心鸣叫,歌人却听来有意。阅读这首和歌,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静谧的深山里,不时传来阵阵鹿鸣,即使没有和歌人同样的经历,也没有感受过歌人所在的社会环境,但是读者仍然可以感受到淡淡的哀愁,这就是听觉上的 “共感”。
嗅觉效果即歌人通过自己所嗅到的气味而有所感想。众所周知,气味常常能唤起人们的旧时记忆。因此,在诗人和歌人的笔下,傲骨的梅花香、醉人的酒香等,都是创作的灵感来源。下面将选取第35 首和歌分析其中的嗅觉效果。
原文:人はいさ心も知らずふるさとは花ぞ昔の香ににほひける。——纪贯之
译文:悠悠羁旅客,问君可曾知。故里梅花发,幽香似旧时。[4]108
在汉诗中,梅花常常是高洁、谦虚的象征,而在该和歌中,梅花是高贵、考究的象征。联系歌人的社会背景,平安时代的贵族们每年都要到“大和国” 的“长古寺”参拜,这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信仰。而歌人好几年未去参拜,原投宿客舍的女主人便责其疏远,歌人便采摘一枝梅花,并附上这首和歌作为回答。这首和歌一改日本和歌哀伤、凄婉的感情基调,读来令人眼前一亮[4]108-110。
该和歌的嗅觉效果主要体现在“梅花之香”上,就像歌人亲自在向女主人说道:“你看盛开的梅花依然幽香如故,正如我那不忘旧交的心。” 表达自己虽然久未问候,但没有忘却旧交的情怀。从嗅觉角度来看,梅花的香味岁岁依旧,歌人所嗅到的梅花香与女主人收到的梅花的香味别无不同。那么,将两人的交情比作这经久不变的梅花香再恰当不过了。这梅花香看似捕捉不到,却一直存在于无形之中,就像歌人与女主人之间的交情一样经久不变。
触觉效果,指的是歌人对所接触到的事物、景物有感而发。下面选择第1 首和歌为例来进行分析。
原文:秋の田のかりほの庵の苫を荒みわが衣手は露に濡れつつ。——天智天皇
译文:秋来田野上,且宿陋茅庵。夜半湿衣袖,瀼瀼冷露沾。[4]1
该和歌中描写了秋天的原野一片金黄,劳动人民即将迎来水稻的收割。原野的田边,一座座茅屋草棚何其简陋。天空即将迎来拂晓,寒露从草棚的缝隙中滴滴落下,“我” 的衣衫则被这寒露沾湿浸透。创作这首和歌的歌人是享受雍容华贵的天皇。自古悲秋,诗人常会感叹秋天的寂寥,人生的不得志以及离别的苦楚,但天智天皇却注意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与辛苦,实属难得。
从触觉效果来看,屋檐上落下的露珠并没有真正沾上歌人的衣袖,但和歌却表达出自己的衣袖被露水沾湿,这一表达更能表现出天智天皇对劳苦大众的体恤之情。深宫内的天皇虽然没有经历过农民的艰辛生活,但 “秋露沾衣裳” 这一虚拟的触觉,让天皇感受到寒秋中劳苦大众仍然辛勤地劳作,也给读者带来触觉上的共鸣。
本文主要从 “五感” 中的视觉效果、听觉效果、嗅觉效果、触觉效果4 个方面,选取实例对《小仓百人一首》进行了分析。虽然没有具体说明味觉效果,但通过前 “四感”,我们已经能够深刻体会到诗歌中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到“五感”。其实,在现代化的设计上,很多建筑在设计初期,都会考虑到它给人们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官体验,尤其是一些幼儿设施。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显然,仅有这一点是不充分的。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用心去体验,人生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注释
① 藤原定家:1162—1241,镰仓前期歌人,藤原俊成之子,年轻时即表现出和歌的天赋。
② 浮世绘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是日本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