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雨课堂”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2020-01-09 16:29张少侠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思政信息化课堂教学

■张少侠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 322000)

2016年12月7-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伴随“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结合高校思政课改革现状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特点,将信息化技术充分并有效地应用于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已是迫在眉睫。而“雨课堂”和翻转课堂的有效结合,对加快高校思政课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可谓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家庭美德”专题教学为例,基于“雨课堂”的“课前、课上、课后”三个优势对教学基本情况、教学实施过程分析,并对教学成效的反思进行精心设计,以此形成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对教学基本情况的分析

1.教材和学情分析

作为老师,首先要研读教材,充分掌握教学基本情况,这样才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学基本情况的分析应该包括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等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本次课选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第五章第三节的教学专题“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之“家庭美德”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是外语外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年级学生,大班上课。本专题围绕“家庭美德”展开学习,首先,就专题内容而言理论性不强,都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但要想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尤其在“孝”的思考中达到更高的境界、对家教和家风的反思中引起足够的重视是非常难的;其次,本专题所面临的授课对象都是零零后,他们对“家庭、家教、家风”,家庭美德之“孝”,以及“正确恋爱观的形成”都有初步的理解,都会有话可说,但因缺乏社会经验,无法实现更深层次的思考,要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存在一定难度;最后,家风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短板,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如何引导他们反思家教、家风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对现在家庭状况的思考和未来家庭的构思,这也是本专题的突破点之一。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剖析

(1)教学目标

该专题教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立德树人标准,以期达到知识认知、能力培养和情感认同,从而促使学生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在知识认知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内涵、家教、家风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恋爱的道德规范;在能力层面,结合家庭美德“孝”的现实考问,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结合家教、家风的学习,尤其是家庭美德“孝”的现实考问,引导学生在什么是“孝”、如何行“孝”上产生思想共鸣。

(2)教学重难点

该专题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对“孝”内涵的正确理解,对“孝”背后的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由此引出自己如何建立美好的爱情,只有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孝”的真正意义之所在,认同家庭、家教和家风对自己的重要性,才能让他们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教学难点是结合家庭美德“孝”的现实考问,正确理解孝敬父母最难的是“和颜悦色”,只有使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孝”与“爱”的重要性,才能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践行“孝”道。

(3)教法与学法

该专题的教法、学法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专业和贴近生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室、手机、微信等,尤其是运用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联合推出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采用任务驱动法(课前和课堂均可通过“雨课堂”发布专题任务清单)、情景渲染法(结合学生情景表演、现身说法等创设情景,感悟体验)、案例教学法(结合生动案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讨论教学法(采用百家争鸣,解决疑难问题)。教法、学法充分体现了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做中教,学中做”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包括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感悟体验法。

(二)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三大环节,这也是本专题教学设计的重点。在本次教学设计中,以“雨课堂”为核心,同时加入其他信息化教学手段,真正做到了信息化教学。

1.课前预习

使用问卷星网络平台发布“关于大学生家庭美德现状的调查问卷”,最终结合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于家庭美德现状的一些看法,为课堂学习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同时,通过“雨课堂”中“插入网络视频”——“上传手机课件”这一功能,将“‘华人神探’李昌钰回忆单亲母亲动情落泪”短视频利用“雨课堂”转发给班级所有同学,供大家自主学习;最后,将本专题课件上传“雨课堂”公众平台,让学生提前预习。充分的课前准备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和顺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2.课堂学习

(1)教学导入。首先,老师通过手机开启“雨课堂”授课模式,学生扫码进入课堂同步学习,手机上显示教学课件。然后,“听歌曲猜歌名”,一共设置了5首歌唱父母的歌曲,每首歌曲时间控制在15秒左右,全体学生将自己听到歌曲的名称完整写在纸张上,最后统计看谁写得又快又准确。设计一方面让学生真实感受“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的操作流程,吸引他们注意力,提高课堂参与度;另一方面,通过再次聆听那些熟悉的却早已被遗忘的歌曲,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不只是挂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在日常的一些行为举止中,这不仅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还可以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内容讲解。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家庭、家教、家风;家庭美德“孝”的现实考问;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在本环节中,充分利用“雨课堂”等信息化手段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家庭、家教和家风”的内涵和“孝”背后的现实问题

首先,同学们集体朗诵沃尔特·惠特曼的作品《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深入感受父母对子女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探讨“家教:我们应当怎样爱孩子”这一问题中,结合两个经典案例分别诠释“爱子,教之以义方”和“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学生可以通过“雨课堂”弹幕功能发布实时感受,并使用“雨课堂”发送投稿功能谈谈自己身边有没有成功的或失败的家教案例,这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其次,在讲述到“义乌(乌伤)之‘孝’”时,同学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义乌”名称的由来,跟“孝”有什么关系,可利用“雨课堂”“随机点名”功能请同学来回答问题,这可以极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最后,集体观看视频“义乌因颜乌葬父、义鸦衔泥助葬而得名”,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作进一步讨论,加深对“孝”这一问题的认识。

2)教学难点:结合家庭美德“孝”的现实考问,正确理解孝敬父母最难的是“和颜悦色”

首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诵小故事“苹果树与小男孩”,结束后其他同学分组讨论问题,教师讲解,通过集体讨论来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育理念。其次,结合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大强这一形象和现实社会中的“养老”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父母的“责难”自己会怎么做,最终达成情感认同:孝敬父母最难的是“和颜悦色”。再次,在学习完家庭、家教、家风,以及作为子女如何行“孝”之后,以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故事为立足点,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向往的爱情是什么,自己将来的家庭会怎样的,这一过程中可以适当利用“雨课堂”课堂红包功能,活跃课堂气氛,消除枯燥的理论讲解带来的疲倦感。最后,利用“雨课堂”中“单选题”和“投票”功能发布一份关于“孝”与“爱”的调查问卷,检验学生对于本专题学习掌握程度、情感认知度。

3.课后巩固

课后小结和上传教学材料。下课后,“雨课堂”会及时给老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包括:课堂人数(方便统计学生出勤情况)、习题数据(了解学生对课堂习题的掌握程度)、课件数据(可及时发现学生对课件中哪些内容还不懂)和教学内容(即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料)。在习题数据中,“雨课堂”会自动生成统计结果,并提示优秀学生和“预警”学生。因此,老师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和“雨课堂”课后上传的教学材料供学生课后加深学习和强化巩固,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这可为后期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基于“雨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效与反响

(一)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目标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本专题学习坚持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而将智慧工具“雨课堂”有效使用于本次教学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巩固,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凭借手机微信中“雨课堂”公众号就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获得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也弥补了传统教学难以企及的教学手段。“雨课堂”是“集图、文、音、像于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适合高职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2],可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学习并适应信息化教学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教学方式,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让他们利用智慧工具“雨课堂”等信息化手段有效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我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专题学习中的重难点等问题。

(二)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短板

“从教学手段上看,将雨课堂应用于思政课理论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短板”[3]。几年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但对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吐槽和质疑之声从未间断。具体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落后、手段单一,教师更侧重理论学习、机械式讲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而并非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与学习中来,但“雨课堂”这一教学工具的出现,恰巧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短板,使得思政课教学课前、课中、课后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增添了各种师生互动环节,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变以往考试考核的办法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例,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50%+期末卷面成绩5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堂讨论情况、课堂作业,以及平时其他作业等。原则上来讲,这种考核方式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在实际过程中,因为这门课程是大班上课,上课时间有限,回答问题的也只是少数同学,绝大多数都处于半透明状态,这样就难以全面了解其他同学对于这一问题的掌握程度;同时,课前和课后布置的相关预习或复习资料,也难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去学习。但是,将“雨课堂”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后,这一切顾虑便可迎刃而解。每一个专题学习结束后,“雨课堂”都会推送本次课程所有学生学习情况,包括课堂学生出勤情况、习题数据、课件数据,以及平时其他作业也可以通过“雨课堂”发布和上交;同时,在习题数据中,“雨课堂”会自动生成统计结果,并提示优秀学生和“预警”学生。“雨课堂”中这些数据都可以成为期末综合考核中的一部分内容,这不仅可以全面公正地考核每一位同学,而且也减轻了老师的个人压力,凭借“雨课堂”这些特色功能,可以很好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三、“雨课堂”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一)问题和不足

综上所述,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对促进课堂教学信息化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成效显著。但是,以“雨课堂”为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

1.从教师层面来讲,很多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对这些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不太熟悉,也不想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学习。虽说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每年都会组织老师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但参与者主要以年轻老师为主。但迫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压力,现在逐渐接受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老师越来越多,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很多。以“雨课堂”为例,很多老师发现自己的工作量无形增加很多,不仅课前要花费时间设计很多问答环节、学习资料推送,课后还有抽时间去查看“雨课堂”推送的课堂学生学习反馈情况,并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但是在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之后,老师发现只是为了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能力训练没有起到太大作用,从而影响了老师使用信息化手段的积极性,也对信息化教学改革产生了困惑。

2.从学生层面来讲,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上课不是打游戏、聊天,就是睡觉、吃零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尤其是高校思政课)他们根本不感兴趣。“雨课堂”应用于课堂教学可有效解决这一现象,让学生手中的手机很好地服务于课堂学习,但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现在一部分同学可以名正言顺使用手机,因为“雨课堂”教学所需,老师也难以控制学生假借“雨课堂”之名来打游戏和聊天,即使老师通过“雨课堂”推送习题给学生,学生也只需花极短时间即可完成习题,随后依然低头“看手机”。

3.从学校层面来讲,课堂教学中的硬件设备不完善,学校对“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否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不足够重视。硬件设备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有些高校多媒体教室有限,教室设备如投影仪和电脑老旧,电脑系统无法及时更新,“雨课堂”难以安装成功,这给信息化教学开展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同时,很多高校对于以“雨课堂”为代表的信息化工具在教学中使用现状重视度太低,这也间接性导致一部分老师不愿意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对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政策和建议

1.为了有效推进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首先必须让教师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信息化教学水平上得到提高。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对于不会或不愿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教师要从思想上进行引导和教育。同时,结合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但接受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力低,青年教师接受信息化技术能力高,可教学经验和理论水平有所欠缺这一现象,学校每年可以多举办一些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鼓励青年教师和老教师共同参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比赛过程中,不仅老教师可以熟悉掌握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为今后教学提供很多方便,而且青年教师在比赛过程中也会从老教师那里习得很多教学经验,理论水平也会得到快速提升。

2.如何有效避免课堂学生的“假上课”现象,即学生假借“雨课堂”等教学工具之名,依然选择打游戏、上网聊天,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提高对课堂整体的掌控能力,及时提醒走神或玩手机的同学,可以通过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避免这样的现象再次出现,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如情景表演和小组辩论赛可以请这一部分同学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如何有效上好一节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这其实需要老师借助“雨课堂”等智慧工具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任务驱动、随机点名、投稿弹幕、情景表演、随堂测验等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的。

3.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有效开展,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改善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应该把信息化教学改革作为一项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加大、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老旧的教学设备,及时改善升级多媒体系统,提高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构建多种网络教育和管理平台,真正实现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有机统一,这将为有效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在环境条件。

猜你喜欢
思政信息化课堂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月“睹”教育信息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