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芮,孙 锴
(黑龙江佳木斯中心医院磁共振,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脑部肿瘤主要为颅腔内生长的生物,其通常起源在脑膜、神经、血管等,其症状多为头痛、呕吐、精神异常、幻嗅等。不同的肿瘤,其性状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在手术前对病症的情况进行评估,以此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1]。而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时,需要运用MRI进行诊断,因MRI发展,逐渐开始运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来达到诊断效果,本次通过对1.5T 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讨,观察其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选择2017-05~2019-05在本院收治的脑部恶性肿瘤患者44例。男29例,女15例,年龄28~79岁,平均(52.36±6.85)岁。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同意对本研究也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选择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患者进行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的检查。运用4通道的相控头颅线圈,将梯度场调整到检测频率,对其进行扫描。
运用对患者超导磁共振MRI检测,其主要包含对T2W1、DW1、T1W1、T2W1等序列的扫描和增强对T1W1进行扫描。对扫描参数进行合理调整,让其均对16层全脑覆盖进行收集。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扫描对单次发射的SE EPI序列进行调整,对脑部收集时间进行设定。
收集的数据和图像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处理,主要对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水肿旁蛋白区进行计算。
根据不同区域区的扩散系数、各向异性分数进行良性、恶性肿瘤对比,并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
不同区域区的扩散系数对比,恶性肿瘤29例,肿瘤实质区(1.13±0.11)×10-9mm2/s、瘤周水肿区(1.76±0.22)×10-9mm2/s、水肿旁蛋白区(0.71±0.08)×10-9mm2/s;良性肿瘤15例,肿瘤实质区(1.46±0.14)×10-9mm2/s、瘤周水肿区(2.00±0.19)×10-9mm2/s、水肿旁蛋白区(0.88±0.13)×10-9mm2/s,肿瘤实质区对比结果(t=8.587,P=0.001)×10-9mm2/s,瘤周水肿区对比结果(t=3.585,P=0.001)×10-9mm2/s,瘤周水肿区对比结果(t=5.372,P=0.001)×10-9mm2/s。
不同区域区的各向异性分数对比,恶性肿瘤29例,肿瘤实质区(0.12±0.08)×10-9mm2/s、瘤周水肿区(0.18±0.10)×10-9mm2/s、水肿旁蛋白区(0.33±0.11)×10-9mm2/s;良性肿瘤15例,肿瘤实质区(0.18±0.08)×10-9mm2/s、瘤周水肿区(0.27±0.11)×10-9mm2/s、水肿旁蛋白区(0.55±0.13)×10-9mm2/s,肿瘤实质区对比结果(t=2.358,P=0.023)×10-9mm2/s,瘤周水肿区对比结果(t=2.736,P=0.009)×10-9mm2/s,瘤周水肿区对比结果(t=5.910,P=0.001)×10-9mm2/s。恶性扩散系数、各向异性分数均低于良性(P<0.05)。
两组检查结果对比,对照组检查真阳性肿瘤24例,假阳性肿瘤7例,真阴性肿瘤10例,假阴性肿瘤3例,敏感性82.76%(24/29),特异度66.67%(10/15),准确度77.27%(34/44);观察组检查真阳性肿瘤28例,假阳性肿瘤2例,真阴性肿瘤14例,假阴性肿瘤0例,;其中良性肿瘤14例,敏感性96.55%(28/29),特异度93.33%(14/15),准确度95.45%(42/44)。两组敏感性对比结果(χ2=10.252,P=0.001),特异度对比结果(χ2=22.211,P=0.001),准确度对比结果(χ2=14.029,P=0.001)。观察组敏感性、特异度、准确度均好于对照组,(P<0.05)。
脑部肿瘤其临床上症状主要根据肿瘤生长的位置、速度等,不同的情况其症状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的特征通常为:①颅内压增高;②局限性病灶症状;③进行性病程。脑部肿瘤其病因尚不清楚,但其在早期时通常表现为剧烈性的头痛、因颅内压异常升高时,其延髓呼吸中枢遭受到刺激,从而造成呕吐、视力障碍等情况,而其大脑前部额叶的脑瘤对额叶破坏,从而使其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忧郁、兴奋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2,3]。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其主要为测量扩散的最理想的方法,为现今唯一可追踪脑白质纤维以及反映其解剖连通的方向,现主要应有与对心、脑以及脊髓微细的结构等。在解剖成像组织中为分子水平,弥散为水分子的自由运动,在脑脊液及脑灰质中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弥散其明显有方向依赖性。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引入MRI成像后其具有明显的诊断效果[4,5]。
在进行检查时,对照组运用MRI扫描,可明显得出其检查结果真阳性肿瘤为24例,真阴性肿瘤10例;而观察组运用DTI扫描,其检查后的结果则显示真阳性肿瘤为28例,真阴性肿瘤14例,可说明在进行DTI扫描后其对于影像检出率更加的准确,并且在进行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对比时,可发现恶性肿瘤的各项系数均没有良性的高,可表明在运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时,其诊断效果较MRI扫描更加敏。特别是在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水肿旁蛋白区比较后,恶性肿瘤的扩散系数、各向异性分数均低于良性肿瘤;而观察组恶性肿瘤检查中敏感性、特异度及准确度均好于对照组(P<0.05),可及时发现恶性肿瘤存在并说明在运用此方式诊断时对于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
上述所论,证明对脑部恶性肿瘤患者运用1.5T 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查,其可更具体区分出肿瘤的位置,更有效提升诊断准确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