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庆,张兰芳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1607)
2018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首次明确将学校的育人目标从“德智体美”拓展为“德智体美劳”。在“德智体美”的基础上增加了“劳”的新要求,这为各类学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行动指南。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责使命,是高素质劳动者成长的重要阵地。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劳动教育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不可或缺。如何准确定位劳动教育目标、科学规划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对高职院校落实劳动教育至关重要,是摆在当前的重要课题。
教育效果源于正确的设定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向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诉求,也为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应坚持“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目标导向,即塑造乐于劳动的价值观念、练就适于岗位的劳动本领、培养善于创造的劳动意识。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等经典名句。今有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一直崇尚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但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青少年普遍没有受过艰辛生活的磨砺,缺乏吃苦耐劳的锻炼。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动实践少之又少,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劳动教育呈现出逐步弱化的趋势,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摇篮,重塑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关乎学生成长及职业生涯发展,更关系到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故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汲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宝贵品质和文化基因,面向强国战略需要,营造崇尚劳动的氛围,塑造劳动光荣的观念,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劳动品质。
技能宝贵是时代新风尚。从世界技能大赛到中华技能大奖,从“大国工匠”到“芙蓉工匠”、“齐鲁工匠”、“北京大工匠”,无不昭示现在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崇尚技能。技能不仅能够让人生出彩,也能够助推报国理想实现。“蛟龙”入海、“墨子”升空、高铁大发展……近年来,一系列“大国工程”留下了高素质劳动者的身影,饱含着亿万技能人才的心血。当中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社会需要高技能人才,时代呼唤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但干事创业的一技之长并不是生来所有,离不开劳动的基础支撑,需要合适的“劳动土壤”才能成长。故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将目标定在引导学生懂得技能是成就出彩人生的立身之本,将重点落实到专业技能训练中去。
创造伟大是时代强音。说起发明创造,中国人大多会想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班发明的木工工具,使当时工匠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瓦特改良蒸汽机,诱发一系列技术革命,推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才能拥有了辉煌的历史和今天的成就。着眼未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将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期,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外需持续萎缩与内需增势放缓、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困难与瓶颈。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需要凝聚成强大的“中国力量”,需要释放全体人民巨大的创造潜能。创造植根于劳动,源于劳动者的创造意识。高职教育现在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将是未来30年高素质劳动者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路上的创造者。因此,赋予未来创造者以创造意识,铸就其创造伟大的魂魄,势必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
教育效果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劳动教育不仅要设定明确具体的目标,还要有详细的实施规划、合适的实施平台、有效的实施机制。
劳动教育体系是实施劳动教育的蓝图。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科学合理劳动教育体系,关系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落实,更直接涉及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构建劳动教育体系,要考虑劳动教育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所具有的外延属性。一方面,劳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更依托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这在空间上要求劳动教育的开放性;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的替代与升级,原有的劳动岗位在逐步消逝,新的劳动岗位在不断涌现,不同时期劳动教育的理念、目标及内容需保持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价值取向,故科学的劳动观是发展的,劳动教育不仅要立足现在更要面向未来,这在时间上要求劳动教育的开放性。除此之外,职业教育作为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具有特殊的本质属性,这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注入新的内涵。因此,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体系要植根于校园和课堂,延伸至家庭劳务、社会公益和企业实践,体现多方协同性,既要利于塑造劳动观念,又要利于磨砺劳动技术;还要与中小学劳动教育和未来职业劳动教育相衔接,体现承前启后性,既要利于培养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又要利于培育善于创造的劳动意识。
搭建多元化劳动实践平台是推动劳动教育实施的根本。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合理选择劳动教育载体,抓好“五化”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促进劳动教育多渠道实施。
一层平台,劳动课程规范化。要紧紧抓好课堂这个阵地,加强劳动价值论、劳动文化学、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法理论与实务等劳动教育类课程建设,每学年至少开设一门劳动课程。规范化开展劳动教育理论探讨,普及劳动理论知识,增强劳动价值认同,提高劳动保障意识。要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依托合作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定期邀请劳动模范、技能专家、工匠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入校讲座或开展事迹报告,传承劳动技艺,营造尊重劳动氛围,弘扬劳动时代精神。
二层平台,技能训练常态化。要将劳动教育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在技能训练、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安排劳动教育内容,强化劳动过程管理,确保劳动教育贯穿技能培养全程。要使技能训练成为承载劳动实践的重要载体,增长实验室、实训室开放时间,为学生课外技能训练提供场地便利和技术指导,推动每周一小时课外技能训练常态化,促使学生在反复的劳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术、领悟劳动本领。
三层平台,义务劳动制度化。要将义务劳动作为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途径,坚持推进每月开展一次义务劳动制度化。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周、劳动日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环境保护、食堂卫生监督、宿舍内务管理,指导学生完成实训设备维护、实验仪器整理、图书管理等工作,使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体会劳动价值。
四层平台,勤工俭学广泛化。要在校园内教学楼、宿舍楼、食堂、体育场等场所广泛设置勤工俭学岗位,扩大勤工俭学面向群体,让勤工俭学不再仅仅是家境贫困学生获取劳动报酬的渠道,更成为全体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勤工俭学教育,弘扬老一辈革命家勤工俭学精神,使学生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养成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等良好思想作风。
五层平台,志愿服务项目化。要规划实施志愿服务行动,项目化安排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激发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热情。组织学生走向社区,走进中小学,开展社会调查、教育宣传、扶老爱幼、大型赛事志愿服务等。要将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深入农村,开展扶贫调研和支教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将为国奉献寓教于实践中。
加强劳动教育的运行机制建设是其取得实效的关键。要坚持校党委统一领导,加强顶层设计,把劳动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全程育人、全员育人。要坚持教学部门总负责,学团和后勤服务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按照制定的劳动教育体系,各负其责,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把控好教育过程。要坚持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相结合原则,建立企校协同、政校协同和家校协同机制,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统筹协调社会、家庭及合作企业资源支持服务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要建立分年级、模块式劳动教育实施模式。根据学生低年级和高年级各学期不同层次的需求,分学期安排不同程度的劳动教育、活动单元模块,制定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的模块式劳动教育计划,形成课堂教学主渠道和课外教育实践活动互补、形式和内容紧密配合的管理机制。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所赋有的塑品、强技、铸魂等价值属性,对高职教育而言极为重要。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要让学生掌握立身之本的劳动本领。广大高职学子要不负韶华,将劳动光荣观念厚植于心,让技能宝贵品质外化于行,用创造伟大之魂诠释责任担当,争做奋斗者,勇当圆梦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应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