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基建”赋予图书馆的新机遇*

2020-01-09 09:59杨新涯张友明
图书馆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新基建基础设施记忆

杨新涯,罗 丽,杨 斌,张友明

0 引言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大众对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更加迫切,如疫情监测、远程医疗、物流配送、在线办公及线上教学等。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了强大的成长潜力[1]。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进度[2]。新基建究其本质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而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自新基建提出后,广东、浙江、江苏等20多个省份迅速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大力发展5G、特高压、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线上教育及医疗等新基建项目,电子信息、互联网、大数据、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等新基建项目占比也从2019年0.6%提升至2020年2月14.8%[3]。面对新基建在各行各业中如火如荼地开展,图书馆又处在“十三五”向“十四五”规划过渡的关键期,图书馆必须抓住这一发展契机,积极迎接新基建时代的到来,升级、转变图书馆基础设施,推进信息化发展之路,促进图书馆事业融入未来的社会发展生态之中,实现新一轮大发展。为此,笔者探讨图书馆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探析新基建赋予图书馆的三大发展机遇:信息基础设施的重构、人工智能应用及“数字记忆”建设。

1 图书馆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时期,互联网、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给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和信息服务带来了巨大变化。从计算机技术到结合互联网开展数字图书馆运动,从利用移动互联网、实践Web2.0服务到关注云计算、尝试大数据,信息技术与图书馆早已开始融合发展[4],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RFID在图书馆门禁、书籍盘点及图书定位中的应用[5],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在图书馆推荐服务、参考咨询及智能搜索等方面的应用[6],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图书馆分析决策、个性化推荐及智慧分析服务[7]等。

随着新型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实践,部分图书馆实现由传统图书馆向“互联网+图书馆”转型,由复合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由PC图书馆向移动图书馆转型[8]。而且伴随新一代图书馆系统出现,我国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能支撑图书馆在资源、管理及服务方面的数字化、网络化、泛在化及智能化建设,为读者提供图书馆智慧门户、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等信息化服务平台。比如,重庆大学图书馆的新一代图书馆系统积极整合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的文献元数据管理、PC端和移动端一致性的智慧服务门户及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服务联盟,实现了图书馆信息化门户系统的转型[9];厦门大学图书馆通过自主研发之路实现从计算机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到数字图书馆建设,逐渐提升了数字信息化服务水平[10]。

总而言之,近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建设中成果显著,使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智慧化管理、服务能力越来越强,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效率、服务品质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多数图书馆仍在观望以智慧图书馆为核心的新一代图书馆系统建设

层出不穷的新信息技术不断丰富、充实及完善以智慧图书馆为核心的新一代图书馆系统的建设,使图书馆逐渐从传统图书馆过渡到数字图书馆,再到智慧图书馆。无疑,新一代图书馆系统的出现不仅加速了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及智能化步伐,还为新时代图书馆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推动图书馆朝满足读者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向发展。但是,研究新一代图书馆系统实践应用现状,发现仅有少数图书馆在积极尝试、实践及升级新一代图书馆系统等信息化服务基础设施,绝大部分图书馆都处于急需进行自我革新与革新意识淡薄的矛盾之中,在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道路上徘徊不前。

1.2 人工智能领域的图书馆研究与应用远远不够

人工智能在图书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使图书馆的管理更加高效、服务更加新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参与图书馆的各项智慧化服务。但是,这些普遍停留在基础性服务上,如简单重复的门禁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图书检索借还服务及单一的位置导航服务等。人工智能服务水平较低,能将其深入拓展到图书馆其他服务方面的很少。同时,目前人工智能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普遍处于弱智能状态,服务内容并不深入,缺乏对用户感知、智能决策及行为分析的实践应用,更缺乏对深度学习、语言理解及情感分析的应用研究。绝大部分图书馆忽略了对人工智能深层次应用价值的探索和挖掘,使人工智能的服务深度及广度止步不前,能利用人工智能创造增值服务的图书馆更是寥寥无几。

1.3 图书馆信息化基础设施到了更新换代的关键节点

“十三五”期间,图书馆普遍实现了由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转型升级,在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管理及数字化读者服务方面卓有成效。随着“十三五”结束,“十四五”规划开始,图书馆需要重新规划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目前也正值新基建建设的关键期,图书馆面临新的转型关键期和新的发展节点。如何在信息数字化更新换代的关键期抓住发展势头,转变、升级图书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变得非常迫切。图书馆只有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才能让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朝智能化、智慧化方向转变,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读者不断变化的服务需要。

1.4 面向读者的个性化和人性化服务不足

信息化使得图书馆读者服务早已不再局限于线下的传统借阅、到馆咨询等服务,更多是不断适应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带来的读者服务方式的变化。比如,提供“PC+APP”的多样化资源获取平台,以满足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一站式检索、浏览及利用服务;基于读者个性需求,满足不同读者对资源的检索、订阅及收藏服务;通过对读者阅读习惯的动态监测,实现资源的个性化推荐及推送服务等。但5G时代的到来,使智能移动终端的功能及浏览阅读体验越来越完善,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各行业中的深度应用,必将使读者追求更高层次的个性化及人性化服务,而目前的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新时期读者迅速变化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在新基建建设中,应强调深度利用信息技术升级服务,弥补读者个性化和人性化服务的不足,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新基建一方面是开展自身的信息基础设施重构,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在社会各领域的深入运用。图书馆也应参与其中,把握发展契机,在新基建建设过程中大有可为。

2 机遇一: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的重构

2.1 图书馆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

图书馆顶层设计能使图书馆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制定发展目标、思路和工作机制,优化配置资源,引导图书馆发展目标向更细化更具体的层面延伸,促使图书馆各层级系统良性运行[11]。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制订期,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预测,进行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站在战略制高点自上而下将高端的总体构想层层延伸,确保系统或项目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12]。

图书馆已经在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业务管理等方面实现了数字信息化建设,如文献资源的采访、编目、流通流程,纸电资源一站式检索,网络服务平台数字化管理,以及支撑这些应用系统的信息基础设施。但是,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和服务体系具有复杂性,致使信息基础设施呈现出冗杂性和多样性,一方面需要提供海量的存储空间,包括云端和本地,另一方面还需要提供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服务系统。如果缺乏一个有效的顶层设计实现对图书馆软硬件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也就很难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因此,在新基建背景下,在云计算成熟稳定的技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需要有完善的顶层设计做支撑,使图书馆各个信息系统和资源系统平台之间、各远程和本地的服务平台之间进行数据整合和交互,保障图书馆良好运行,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2 构建“云端+本地”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经济建设、行业发展、国民生活等受到严重影响,图书馆事业也受到了冲击。在助力高校“开学不返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图书馆积极寻求新的服务方式,如为学校师生提供纸本资源的邮寄借还、电子资源云获取、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云馆配等。这些都要求未来图书馆构建“本地+云端”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数字资源逐渐通过数据库商实现云端化,服务系统仍然以本地化为主,构建“两主一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两主”分别是图书馆数据中心和学校数据中心,“一备”是25公里外的虎溪校区数据中心,见图1。这个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了“十三五”时期图书馆运行,但基于云计算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在疫情防控期间展示出了巨大的发展前景,新基建建设也要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新的融合基础设施。因此,“十四五”期间必须进行升级,深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构建“云端+本地”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且应该采用以云端为主、本地以备份为主的全新架构,支撑图书馆传统信息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以完整系统的融合基础设施带动图书馆线下和线上的同步协调发展,全面实现资源的云存储、云获取,读者云服务、图书馆业务的云管理等。

2.3 充分利用各种新信息技术

图书馆发展历程总体上呈现与信息技术积极融合发展的态势,时代和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迁都在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革新中得到了体现[4]。文本的信息化处理技术让图书馆的文献从纸质变为数字化,大大节约了存储空间;物联网技术提高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水平,实现了图书自助借还、门禁管理和自动盘存等功能;互联网技术让图书馆服务从实体空间走向虚拟空间;Web2.0技术让图书馆服务更加贴近读者,读者开始主动参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每一次新型信息技术的出现都推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提升。因此,现在也必须充分利用新型的、成熟的信息技术来改变图书馆。

展望未来5年,大数据技术能够让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让图书馆的管理精细化成为可能;关联数据技术将推动文献资源的内容整理与服务,让资源呈现更丰富的人文特征;5G技术将促使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从PC端转向智能手机端,让读者随时随地获取文献成为常态;云计算可以大大提升图书馆的信息管理效率,节约计算资源和人力资源,消除不同图书馆之间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的差距;人工智能则可以在多个方面改变图书馆,不仅提高书库、图书借还自动化、图书转运等传统服务的效率,还可以在文本处理、智能采访编目、新型情报服务等方面发挥价值。上述新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相互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必将催生大量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新思想、新模式,重构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图书馆新业态,使得智慧图书馆的愿景逐渐成为现实,为读者提供更加开放、精准、人性化的文献资源和服务,极大地提高图书馆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影响力。

3 机遇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正当其时

3.1 人工智能在图书馆中已有的主要应用

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使图书馆资源、管理及服务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智慧化,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各管理和服务体系中的充分应用。目前已有应用主要集中在:一是参考咨询服务,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图”、成都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成小理”;二是图书检索、定位、借还服务,书籍盘点、上架服务,如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智能图书盘点机器人“图宝”、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通还智能小车;三是智能门禁服务,如上海交通大学等图书馆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四是智慧推荐服务,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的AI图书馆——智能搜索系统、广州图书馆的专家系统;五是服务导航,如中国矿业大学智能服务机器人、深圳盐田图书馆智能机器人“贝贝”和“欢欢”;六是娱乐互动服务,如上海图书馆智能聊天机器人“图小灵”、敦煌市图书馆智能语音机器人;七是座位预约服务,如浙江理工大学等图书馆的人脸识别系统;八是签到服务、图书馆知识问答、百度百科查询等服务,如大连图书馆服务型智能机器人“优友”。不难发现,人工智能在图书馆中开始普遍应用,不仅从整体上提升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还从一定程度上将馆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更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也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广度,使读者感受到了更智慧的资源服务、个性化服务及区别于数字图书馆服务的用户体验。

3.2 新基建环境下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方向

时代发展对各行各业提出新的要求,尤其在新基建环境下,利用人工智能开展图书馆基础性服务已不能满足图书馆管理及读者服务的需求,且人工智能在图书馆基础性服务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迫切需要突破已有服务范畴,从“弱应用”走向“深应用”[13]。图书馆应该重新审视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已有的图书馆自动化设施之上,根据社会、读者的新需求,升级各种智能设备,利用人工智能软硬件拓展新的应用体系。

(1)替代人工和现有的自动化设备。新基建环境下需要由人工智能服务替代图书馆目前的人工服务和现有的自动化设备,让读者真正感受、体验到智慧设施和智慧服务的存在。比如,由传统参考咨询向智能参考咨询方向转变,为读者快速、高效及智慧地解决问题;让图书智能采访系统替代传统的人工选书系统,为图书馆及读者选购、推荐最需要和最实用的文献资源;让资源建设的自动标引与编目替代传统的人工标引与编目,自动实现对文献资源的编目查重、编目建库、编目查询、输出目录产品及编目统计资料[14],提高资源建设效率与编目准确率。

(2)优化图书馆资源智能获取服务。比如,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文献搜索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快速搜索、分析、筛选满足读者需求的文献资源,实现将搜索结果精确至某篇文献的某个章节、某个段落甚至某一句话;基于深度学习的用户偏好检索系统,充分将图书馆资源与读者检索偏好相结合,为读者挖掘、提供专属的文献资源;专题文献人工智能推荐系统,结合实时热点,分专题推荐读者可能感兴趣的资源,将图书馆资源展现在每位读者的眼前,增加资源被利用的可能性。

(3)提升文献情报服务能力。比如,期刊投稿指引服务作为图书馆的科研支撑服务,对研究者发表学术论文选刊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目前图书馆只能基于人工方式提供投稿指引服务,局限于期刊类型、投稿网址等内容,不能为研究者提供实质性帮助。因此,可由自主投稿向学者投稿智能引导方向转型,通过人工智能筛选、多角度评估目标期刊,分析期刊的录用难度、审稿周期、影响因子、期刊分区等,并基于学校学科建设、学者身份及研究方向推荐最合适的期刊,助力学者更快、更准确地获取投稿期刊信息。

(4)嵌入科研过程。在学术科研过程中,文献综述是首要环节,依赖于研究人员的专业理解。通过各种文献检索技能,把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现状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相结合而产生大量文献线索,再进行分类、综合和评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因此,新基建环境下,由繁琐的人工文献综述向智慧化的机器文献综述转型是必然趋势,能为科研学者争取时间创造更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早在2018年,阿里巴巴就实现了高精确度的机器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和理解大量文字来整理、总结人类所需信息,还应用机器人写诗歌、新闻稿等。可见,未来将机器文献综述嵌入到科研过程中是能够实现的,借助机器快速查找、阅读、理解、总结及分析目标学术文献,为学术科研者自动生成满足科研需求的文献综述。

4 机遇三:“数字记忆”建设

4.1 “数字记忆”的研究实践

自1992年提出“世界记忆工程”项目以来,“数字记忆”就被图书、情报及档案研究人员关注,国内外掀起数字记忆研究和实践热潮[15]。国内外学者不同程度地开展数字记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涉及记忆类资源的收集、整理及利用,搭建多样化的记忆类数字资源库[16],系统平台的挖掘开发、以立法形式保障记忆资源的采集存档等方面[17]。实践上主要有“美国记忆”项目[18]、“中国记忆”项目、新浪微博的社交媒体资源保存项目、上海图书馆长期保存网络文学作品项目、重庆大学图书馆“+馆藏”多媒体资源管理与利用项目等。国内数字记忆实践研究种类多,但并未形成大规模的统一建设,因此对新基建背景下的图书馆来说,这是一次发展机遇,图书馆界应联合起来,主导共建国家级“数字记忆”项目,为新基建环境下构建公益属性的创新基础设施贡献一份力量。

4.2 “数字记忆”建设的必要性

数字记忆资源作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其保存与利用有利于推进文化传承与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15],其中包含的社会记忆对人们的认知和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可以影响社会发展进程[19]。基于数字记忆资源的重要价值,图书馆开展数字记忆项目建设势在必行。一方面,图书馆在数字化进程中,在资源建设方面,采购越来越多,主动建设却越来越少,对数据库商的依赖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开放的信息环境让微博、博客及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社会化资源日益丰富,这些资源具有更新快、数据类型异构等特征,不同的信息资源一旦错失保存时机,就不可重复和再生。因此,图书馆在“十四五”期间,更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的创新与变革,积极搭建新的信息基础设施来保存、展示具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信息资源,积极发挥图书馆保存、传播及分享社会知识资源的基本职责。

4.3 “数字记忆”建设思路

目前由图书馆主持开展的数字记忆项目并不多,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图书馆应意识到社会数字记忆长期保存在新基建过程中的巨大价值,积极主动联合图书馆界与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对数字记忆的研究和立项建设,让更多的更完整的社会记忆被数字化保存。因此,一是要明确建设主体,由图书馆主导开展研究,充分发挥图书馆长期在资源建设、保存及利用上的专业优势,同时支持数据库商、系统开发商、档案馆及广大社会群体共建,共同制定“数字记忆”建设框架及顶层设计;二是明确“数字记忆”资源建设的产业链,厘清资源建设范畴和采集原则,明确数字记忆资源来源、传播及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有利于“数字记忆”项目建设的长效性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制定数字记忆资源的采集、整理、加工及分类标准,构建不同类型的资源数据库,保证资源有序规范化地长期保存;四是搭建功能齐全的可视化的资源利用及展示平台,平台涉及PC端、移动端等多样化访问途径;五是处理好资源版权隐私问题,制定版权保护协议,为资源建设排除后顾之忧。

以疫情防控期间的图书馆为例,大量与抗疫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些资源展示了非常时期人们工作生活的面貌,很多图书馆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数字记忆”资源征集活动,广泛征集本校师生、社会读者等在抗疫期间发生的生动故事、珍贵图片及音视频资源等,并对这些宝贵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和保存,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天津大学图书馆的“情系战‘疫’——那些感动你的文字/影像/旋律”有奖征集活动;复旦大学图书馆征集和保存抗“疫”日记/故事、战“疫”素材,并以“简陋的展览,却是最温暖的光”为主题举办线上展览活动;武汉大学图书馆举办的微天堂真人图书馆——采访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战“疫”故事,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生命·战‘疫’”书评影评大赛;重庆大学图书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疫”特藏活动,短短1个月就收集了包括火神山设计图在内的6,000多件藏品,还举办了线上展览。

5 展望

新基建赋予图书馆的机遇远不止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的重构、人工智能的深入广泛应用及“数字记忆”的建设研究。为此,需要在“十四五”即将到来之际,积极倡导图书馆行业共同探索、发现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契机,进一步挖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实践,找准图书馆自身在新基建建设过程中的定位及明确未来的前进方向,努力创造属于图书馆自己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新基建基础设施记忆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远东智慧能源 掘金“新基建”风口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外媒拿中国在西沙“新基建”说事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