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泰民族研究的若干核心议题及价值发凡
——郑晓云《傣泰民族研究文集》述评

2020-01-09 06:57
关键词:郑氏傣族族群

周 娅

(云南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湖北大学特聘教授郑晓云在傣泰民族研究领域有较深的造诣,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2019年,郑晓云连续推出了《泰国傣泐人的历史、文化认同与区域和谐》、《傣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研究》和《傣泰民族研究文集》三部著作,堪称郑氏傣泰民族研究的“三部曲”。这是他三十余年来傣泰民族研究的一个阶段总结,也是他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傣泰民族研究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凝聚了郑晓云大半生研究傣泰民族的心血,汇聚了郑氏傣泰民族社会及历史文化研究的精华。该著忠实地反映和记录了郑氏自1983年以来37年中对中外傣泰民族社会的观察研究,呈现了他在不同时间节点的田野记录,以及以动态的“变迁”视角来展示和讨论傣泰民族社会及历史文化的理论探索,可谓是一部全面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傣泰民族历史、文化及其社会变迁的“广角镜”式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纵览该著,可见郑氏对傣泰民族进行了基于国内外田野的全方位的研究,力图展示傣泰民族宏大的历史发展和当代的文化多样性图景。从中可以看到郑氏在“傣泰民族”研究领域长期深研且取得较大成就的三大核心学术议题:“‘傣泰民族’及其历史”、“傣泰民族社会与文化变迁”以及“傣泰民族‘水问题’”研究。

一、突破壁垒,建构国际学术对话环境:“傣泰民族”及其历史研究

文集以“傣泰民族研究”为名,“傣泰民族”是核心议题之一。郑氏对傣泰族群社会的关注始于1981年,当时还就读于云南大学历史系二年级的他利用假期到云南德宏傣族地区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体验。经过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傣族地区大量田野调查的积累,90年代以后郑氏对傣泰民族及其历史的研究从云南向周边的泰国、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家拓展,并且形成了一些有较高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成果。诸如《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一个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人类学研究》(原刊《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文化的碰撞与调适——基诺族与西双版纳傣族当代文化变迁的人类学比较研究》(原刊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8年第3期)、《民族节日与当代社会生活——从西双版纳到泰国清迈、日本东京的田野研究》(原刊《思想战线》2000年第2期)等。2000年以后,郑氏更密集地对国外傣泰民族社会进行田野考察,曾先后数十次到访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等有傣泰民族居住的地方,甚至到美国丹佛市的傣族社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对傣泰民族的研究足迹从中国的傣族逐渐向周边国家、其他国家有傣族民族居住地区拓展,使自己的研究进入了国际化的宏观视野中。

傣泰民族是一个分布在中国云南和缅甸、老挝、泰国、越南、印度等国,有共同历史和民族渊源关系的族群,包括了中国的傣族及这些国家有民族历史渊源关系的族群支系。关于傣泰民族的历史、民族关系问题学术界有着百年的争议,同时关涉其当代社会发展与区域和平,因此也是涉及到当代边疆治理的重大问题。

郑氏提出的“傣泰民族”、“傣泰民族文化圈”等重要概念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西方和泰国学术界曾普遍认为泰人是一个起源于阿尔泰山地区后逐渐南迁的民族,并定居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仍然不认同中国傣族和周边国家同源的族群是同一个民族。郑氏在“傣泰民族”及其历史这一研究议题中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就在于他能够在这些大的历史争议和禁区中勇于突破,提出新的思路。他提出了傣泰民族是一个在汉代以后逐渐从云南中部向周边国家迁移的族群,今天居住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傣泰族群是一个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关系的民族,也就是傣泰民族。同时在这些国家中形成了一个以共同的历史记忆、族群认同、语言、文化乃至于宗教为基础的傣泰民族文化圈。这些研究的成果在文集中都有清晰的展示,其创新性观点也得到了《曼谷邮报》等东南亚国家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体的报道和刊发。郑氏的理论不仅挑战了国外学术界关于泰人起源的理论,构建了傣泰民族从云南迁往东南亚国家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中国傣族和东南亚傣泰族群拥有共同的民族渊源关系,同属一个民族这一历史真实性,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和东南亚傣泰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共融的图景,并且在客观上打破了中国学者与东南亚国家学者在这一议题上长期存在的对话壁垒,这有力地推动了后来中泰及中国与其他傣泰民族国家在这一族群历史议题上的深入对话与学术交流。这对于我们利用共同的民族历史渊源关系、构建和平的周边社会环境,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提供了学理依据。

二、扎根田野,多学科视角研测幽微而叙事宏大:傣泰民族社会与文化变迁

“社会变迁”是郑氏着力较多的另一核心议题。郑氏的研究抓住了傣泰民族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核心——文化变迁,以此对傣泰民族社会尤其是中国傣族社会的变迁进行长时期的田野调查与追踪研究。从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这种学术关怀,以及在研究理路上一以贯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奥尔格将人类社会变迁的研究对象归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部分,费孝通也认为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自己所处的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发展出来的。郑氏也分别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对傣泰民族社会的变迁进行了深度论析:对自然环境变迁方面的讨论主要集中于郑氏个人近二十年来较为关注的“水历史”和“水文化”领域,这一方面将在下一节探讨。

关于傣族的社会变迁,是郑氏对傣族社会文化研究的核心。这一议题主要讨论傣族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点关注在不同的时代社会变迁的内在规律、变和不变的内因是什么,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命运,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和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认识社会变迁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价值、探索民族文化和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郑氏长期研究的重点。郑氏也企图通过对傣族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的深度观察与研究来回应全球化过程中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命运,尤其是证明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长期生存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以及传承的途径。

关于族群社会文化变迁议题的讨论,与本世纪以来愈演愈烈的“大时代”、“快时空”背景所造成的“文化折叠”(意指那些在全球范围内未及人类深入认知了解便已迅速消失不见的传统和文化现象)现象相比,20世纪末以前是更加能对其变迁过程“研测幽微”的“小时代”。郑氏抓住了这段难得的时期,通过扎实的田野记录,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傣族社会文化的变迁做了一种“全景式”的深描和研究,并着力对傣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诸多具体面向进行了从现象描述、数据记录到结构性论析的深度调查与全面研究。郑氏亦在该著中探讨了当前傣族社会文化变迁对傣族民族认同的影响,并将变迁中的傣族民族文化认同重构与族群关系、政策改革、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化浪潮的影响特别是跨境民族研究联系起来,以此来了解傣族社会文化传统变迁的脉络,并探讨傣族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前景。例如,郑氏在比较傣族与基诺族等同区域其他少数民族在面对现当代各种外部因素所导致的社会变迁时发现,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调适与选择策略上的模式是不同的。傣族对传统文化有着较深刻的认同与自信,尤其是南传佛教信仰在民族心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传统教育等方面产生的深刻社会影响,维系着其传统文化系统的长期稳定,因此傣族对于本族群传统的“文化自觉”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共同认知,这大大缓冲和平衡了当地社会变迁带来的冲击,使得傣族在文化心理上进一步建立了其“文化自信”。基于此,郑氏进一步提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社会变迁中仍然是其未来长期适应发展的基础,在变迁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使那些合理和有生命力的文化因子在现代发展中得到升华,守护族群在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根基,在提升文化自信,保护和发展族群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能促进世界和人类文化多样性在变迁剧烈的当今时代的保护与发展。

三、开拓新领域,推动傣泰民族研究与国际学术前沿相结合:傣泰民族社会“水问题”研究

生态危机已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须要共同应对的一个全球性议题,“水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面向。郑晓云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成立的“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兼任法国水科学院院士,是世界知名的水文化和水历史专家。他长于从社会科学层面去跨学科探讨“水问题”。他认为,单凭自然或科技手段已无法从根本上化解目前的水生态危机,强调应提升对造成历史和现实中各类“水问题”的“社会属性”层面的关注。他对“水问题”的社会研究,为丰富“水问题”研究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经验,提供了来自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专业的视角、文本和“中国经验”。考索郑氏对“水问题”研究的关切和实践,可以发现对傣泰民族“水历史”和“水文化”的长期调查研究是其重要的基点。郑氏也是中国第一位呼吁要重视少数民族水文化研究同时加以实践的学者。对傣族水文化的研究,对他在海内外水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文集中选录了多篇郑氏对中国傣族水文化、水环境和水历史方面的专论,体现了他对傣族地区“水环境”和“水生态”变迁现象背后的社会性影响因素的不懈探究。郑氏对傣族水文化的研究从学理角度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探讨水对于傣族民族文化的构建作用,也就是水和傣泰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知识和价值系统形成、社会关系的构建、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构建、民族文化形成之间的关系,探讨水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使人们理解水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文化构建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成为维持对水的敬畏和保护的文化基础、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一个方面,他关注水和傣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水环境变迁和治理。郑氏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族群传统文化弱化、城市化发展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傣族地区的水环境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城镇和农村供水方式变化、人们用水方式的变化以及相关的传统习俗的变化,并导致了原先多水的傣族地区现在也面临供水不足、水环境污染、自然水量减少等水环境恶化的现象。郑氏提出,今天我们在研究傣族地区自然环境变迁,在建设傣族地区的生态文明之时,应该要重点关注到农村水环境治理等基础环节,并且从傣族传统文化中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相关制度方面吸取有益经验,将之作为傣族社会建设更高的生态文明的重要社会文化基础。最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郑晓云对傣族水文化的研究拓展了民族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为其他的学者继续进行研究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诚然,傣泰民族研究的核心议题远不止三个,关于族群文化认同尤其是傣泰民族语言文字、贝叶文化等的基础研究和传承保护实践,以及中国-东南亚傣泰民族跨境交流和区域发展等都是该领域重要的研究议题和面向。但郑氏的这本文集及其中对前述三个傣泰民族研究核心议题一以贯之的学术追求,无疑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在20世纪下半叶停顿20余年后“重启”该领域社会科学研究的个人学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猜你喜欢
郑氏傣族族群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江南传统家训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研究
《郑氏规范》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
新兴族群的自白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郑氏富贵黄金屋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