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2020-01-09 06:25马艳玲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神经炎经筋泼尼松

马艳玲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脑病一科(天津 301700)

面神经炎也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Bell麻痹,是最常见的面神经疾病,可能因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周围性面瘫[1]。因其影响外貌从而导致心里焦虑发生率较高[2]。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中医治疗尤其是针灸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近年来,中医治疗该病的研究也广泛开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涌现出来,笔者对面神经炎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综述如下。

1 西药治疗

1.1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主要是减少炎症反应,减轻面神经水肿。李卫国[3]根据面神经损伤平面的不同,把面神经炎进行定位后,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泼尼松分不同剂量给药:Hunt瘫:泼尼松60 mg/d连用1周后逐渐减量至停药;Bell瘫:40 mg/d连用1周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单纯性面神经炎:20 mg/d连用1周后逐渐减量至停药。通过对比发现治疗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值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优良率达到96.6%,疗效显著。艾志兵等[4]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73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并与65例非激素治疗组比较,发现1周时激素治疗组治愈率15.1%,非激素治疗组治愈率仅为4.6%,2周时激素治疗组治愈率31.5%,非激素治疗组治愈率16.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李永芝等[5]通过检索既往相关文献总结后认为糖皮质激素联合针刺治疗,效果更优,可进一步缩短疗程提高有效率。

激素治疗该病有较多的副作用,虽然可以快速治疗,但复发率也很高。笔者整理文献发现,所有研究者都想进一步缩短疗程,以减少相应的药物副作用发生,这也是临床应用激素治疗应注意的重点。

1.2抗病毒治疗目前常用药物为阿昔洛韦。阿昔洛韦为鸟嘌呤衍生物,其抗病毒机制是基于病毒胸苷激酶对它的磷酸化反应,接下来的磷酸化有胞苷激酶催化,作为病毒DNA聚合酶的底物,结合在病毒DNA链上,终止病毒复制[6]。曾训六[7]通过治疗65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后发现静脉应用阿昔洛韦在有效率、皮损结痂时间、皮损消退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口服阿昔洛韦对照组。魏兴海等[8]应用阿昔洛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27例面神经炎患者,发现阿昔洛韦0.5 g静脉滴注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面神经炎可明显缩短疗程,经治疗第2周末阿昔洛韦联合组的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率(FNFI.9)为56%,显著高于单纯激素组27%。抗病毒药物与激素类药物一样都具有较多的副作用,主要是终止病毒的继续复制,控制病情发展,在临床应用时需要注意药物使用的疗程,避免长期服用。

1.3营养神经治疗营养神经药可促进面神经修复,包括维生素B12、神经生长素等。维生素B12主要为活性甲基B12(甲钴胺),可肌内注射亦可穴位注射,其联合治疗面神经炎效果均优于未应用甲钴胺组[9-11]。鼠神经生长因子属于神经生长素,李归宿等[12]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30 μg肌肉注射,1次/d,共4周联合阿昔洛韦及泼尼松治疗面神经炎,其有效率达96.67%。营养神经药物可促进面神经修复,临床中也常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中应用,作为辅助治疗的常用药物。

2 中医中药治疗

2.1中医药方剂治疗祖国医学目前多称其为“面瘫”或“周围性面瘫”[13]。多因脉络空虚,风寒痰热等外邪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脉痹阻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张丽雯等[14]将其分为风寒外袭、风热侵袭、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等4型。风寒外袭型:炙麻黄9 g,熟附子10 g,细辛3 g,桂枝9 g,防风12 g,白芷10 g,白芍15 g,川芎9 g,秦艽18 g,甘草6 g。风热侵袭型:秦艽18 g,当归9 g,赤芍12 g,石膏30 g(先煎),羌活9 g,防风9 g,细辛1.5 g,黄芩12 g,生地黄18 g,全蝎6 g,甘草6 g;风痰阻络型:白附子6 g,白僵蚕10 g,全蝎9 g,白芥子10 g,胆南星12 g,防风12 g,白芷15 g,天麻15 g,陈皮6 g;气虚血瘀型:黄芪45 g,党参30 g,鸡血藤30 g,当归尾12 g,川芎9 g,桃仁9 g,川红花9 g,白芍15 g,地龙10 g,全蝎9 g,白僵蚕10 g。以上均为基础方,适当加减,均1剂/d,水煎2次取汁200 mL,分2次温服,连服4周并联合应用泼尼松、维生素B12等治疗,辨证分型组总有效率96.67%(29/30),常规治疗组为73.33%(22/3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郭冬丽等[15]应用大秦艽汤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基础方:秦艽15 g,川芎30 g,当归10 g,羌活10 g,防风10 g,独活10 g,白芷10 g,甘草10 g,白芍15 g,黄芩10 g,白术15 g,茯苓30 g,石膏10 g,生地20 g,熟地20 g,细辛3 g,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温服;每次约200 mL,连服30 d。联合口服维生素B1及泼尼松片,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治疗7 d后停药。中药联合组在面神经功能评价、面部残疾指数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组(P<0.01)。姚建新[16]应用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联合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共64例,两组均常规西医予以地塞米松、甲钴胺治疗,中医组予以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药物组成:全蝎3 g,僵蚕10 g,白附子6 g,地龙10 g,半夏6 g,白术10 g,天麻10 g,茯苓10 g,川芎10 g,当归10 g,丹参10 g。1剂/d,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针刺地仓、承浆、丝竹空、翳风、太阳、阳白、颧髎、攒竹、颊车、下关、合谷、足三里、太冲穴位,经治疗中医治疗组有效率达96.87%,并且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也优于单纯西医对照组。

2.2针灸治疗

2.2.1 经筋刺法 经筋刺法是石学敏院士所创的独特疗法,主要适用于经筋病,经筋病阴阳辨证不明,“横络”即是“病所在”,经筋刺法主要理论为针至病所[17]。张春侠等[18]应用分期经筋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其按照阳明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8~10针。急性期留针20 min不行针,停滞期和恢复期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行针时间10~15 s,其显效率明显高于传统针灸组,面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情况优于传统组。

2.2.2 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针法首见于金元时期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其被收录于闫明广所著的《子午流注针经》,其提出了纳甲法与养子时刻注穴法。其中纳甲法按天干值日经开穴[19]。王敬兰[20]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45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治愈率无差异(P>0.05),但纳甲法治疗组在平均治疗次数方面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2.2.3 温针灸 温针灸是在针刺后进行温灸。高汉义等[21]在电针的基础上重灸翳风穴治疗47例面神经麻痹患者,总有效率达100%。陈静[22]应用隔姜灸治疗面神经麻痹,方法为在常规针刺治疗后在相应穴位置一厚度为3 mm左右的新鲜姜片上再置长约2 cm艾柱点燃施灸。燃烧一段为一壮,每次灸2壮。治疗5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其面神经功能分级改善率为100%,与观察组92%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4 电针法 在针刺法基础上通以微弱电流以加强经络刺激。刘志丹等[23]通过电针刺激阳白、下关、牵正、迎香等穴位结筋点治疗Bell’s面瘫其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王燕[24]用电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愈显率高达87%,总有效率为100%。

2.3中成药制剂目前中成药多采用穴位注射的方法。杨喜云等[25]应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翳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现应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1.2 mL穴位注射翳风穴效果最好(总有效率92%)。

中医治疗此病疗效理想,上述各种中医疗法中,针灸的效果更理想,也是中医治疗此病的常规治疗方法。针灸经多年研究不断改进,电针治疗可以加强刺激穴位的效果,疗效也非常理想[26-28]。

3 结语

面神经炎是临床较常见疾病,因其影响外貌故较容易导致患者心理障碍,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治疗时机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治疗时间越早,预后越好。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29-30]。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神经炎经筋泼尼松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合理用药科普
视神经炎的悖论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索中药复方治疗视神经炎用药配伍规律
精细化护理在急性视神经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泼尼松联合伐昔洛韦对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甲氨蝶呤联合羟氯喹和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对患者部分炎症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