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志教授从脾出发分虚实辨治卒中后流涎

2020-01-09 04:59王小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口角津液唾液

王小燕,杨 琼,邱 静

王新志教授是岐黄学者、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近40载,熟读经典,精于临床,对卒中后口角流涎有独到的辨证经验,现将王新志教授辨证论治卒中流涎经验介绍如下,以便为卒中后流涎的辨证治疗提供指导。

流涎是指涎腺分泌旺盛或吞咽障碍等造成唾液溢出口角或者吞咽、外吐频繁不适的一组证候群[1]。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在现代医学中涎为唾液,是由口腔内大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唾液不仅可以保护牙齿和口咽黏膜,还可以促进言语的清晰度,对于咀嚼和吞咽是必不可少的,其分泌的多少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唾液分泌增加,分泌量多而固体成分少的稀薄唾液,交感神经兴奋时分泌量少而固体成分多的黏稠唾液。正常情况下,唾液在口腔内不溢于口外,唾液溢于口外又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常见于小儿,由于食物、咀嚼和出牙的刺激,刺激腺体分泌,而小儿口腔较浅,闭唇和吞咽运动不协调,导致唾液在口腔滞留过多,沿口角流出。病理性口角流涎是由神经肌肉控制受损,自主口腔运动功能障碍或感觉能力紊乱所引起的。卒中后病人常因吞咽困难而出现流涎,卒中后急性期的神经源性吞咽困难发生在25%~65%的病人中,吞咽困难鼻饲病人的病死率为20%~24%,卒中后吞咽困难会给病人带来口臭、口周浸渍糜烂、衣物被单脏乱,并伴有吞咽、发音障碍等问题。病理性口角流涎不仅增加了护理者负担,也影响病人的自尊心、正常的社交活动,并且容易发生误吸,给病人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2],目前对流涎的治疗主要有胆碱受体阻滞药、对腺体进行肉毒素治疗和手术疗法,这些疗法虽然有效,但是也会带来口咽干燥等问题。中医学理法方药兼备,辨病与辨证结合,能有效改善卒中后流涎情况,且无不良反应。王新志教授从事脑病临床数十载,临床经验丰富,运用中医理论,因法施方取得一定疗效,特将其临床经验介绍于下,以便能有效改善病人症状,早日解决病人痛苦。

1 病因病机

涎生理病理机制为:涎出的孔道在廉泉,受胃内饮食的刺激影响和神明的调控。这点在《黄帝内经》中有详细叙述,《灵枢·口问》:“人之涎下者……饮食者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唐代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注释说:“廉泉,舌下孔,通涎道也。人神守,其道不开,若为好味所感,神者失守,其孔开涎出也,亦因胃热虫动,故廉泉开,涎因出也。”涎作为人体体液之一,其流行异常不外乎热和湿,《杂病源流犀烛》曾说:涎者,由脾所出,从口角流溢而不禁者是也。涎与痰同为火盛所生,故曰痰涎。涎与沫同为水湿所聚,故曰涎沫。而痰也、沫也、涎也,同伏于脾,脾与胃相表里,故伏于脾者溢于胃,口为胃之门户,故溢于胃者流于口,由内出外,自相连属。说明先出涎流过多,与火盛和湿盛相关,关于这点伤寒论中也可见一斑,如宋本《伤寒论》原文三百七十八条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其病机为“中阳虚衰,寒浊中阻”,《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列病脉证并治》曰:“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其病机为寒饮内停,胃气上逆。王新志教授在临床工作中,除了湿和热之外,还强调气的固摄与运化作用对津液的重要性。

2 辨证论治

脾热上蒸,迫津上泛热为阳主升主动,阳气为人身之动气,主升发,主运化,阳过亢,熏灼津液,津液上泛为害,而发本病,此证特点量多自下而上。方药选用:泻黄散,组方:藿香、栀子、石膏、甘草、防风,方中石膏五钱,防风四两,两者之比为1∶8,含“火郁发之”之意,既清脾胃伏火,又不至于凉遏;石膏与栀子相配,既清在脏腑之内热,又能清解肌热;藿香芳香化湿,以免湿热胶着难解,与防风相伴,风起香动,醒脾悦脾;甘草国老合中,既调和诸药,又补益脾气。由此观之,此方配伍精当,为治疗脾热佳剂。于苏平[3]用泻黄散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湿热型,治愈率为32%,显效率为54%,疗效明显优于锌剂治疗小儿厌食症。陈志明等[4]用泻黄散合导赤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30.0%、96.0%,对照组分别为10.0%、80.0%,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脾虚不固,津液外溢,气能生津,更能行津,津液的正常输布需要有气的固摄,气虚不能固摄便会出现津液外流。如口角流涎情况,此证特点两腮流涎不自知,睡时更甚,方选苓桂术甘汤。此方中茯苓补脾养心,利水渗湿,能补能渗,为君药;桂枝助阳化气,渗利水湿,与茯苓相伍,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补脾益气;四药相伍乃启健脾益气之功。宋宗华等[5]对苓桂术甘汤配伍机制进行研究,选择小鼠常压耐缺氧、对抗氯仿所致小鼠心律失常和利尿3项为观察指标,发现茯苓对3项药理指标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01),桂枝对抗氯仿致心室颤动效果明显(P<0.05),白术只对常压抗缺氧实验有影响(P<0.05)。王洋洋[6]应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痰饮型眩晕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治疗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明显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及DHI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痰饮型眩晕病的疗效显著。

3 治验特色

3.1 善于益智撮唾 王新志教授根据人意识清楚、精力旺盛时不易口角流涎,小儿、老人精神不充、体力不支时容易流涎,提出益智撮唾理论,强调精明神志对全身的调控作用。这点也与《黄帝内经·太素》中所说“人神守,其道不开,若为好味所感,神者失守,其孔开涎出也”相和,治疗上王新志教授喜用益智仁、远志等安神益智撮唾。

3.2 喜用导引按摩 王新志教授发现,病人除口角流涎外,还多有舌根僵硬、吞咽不利等。这些症状除有心神不摄外,还有局部肌肉运动不利所致。王新志教授认为锻炼口咽部肌肉同样能强化脑神调控作用,在指导病人用药时,还教导病人锻炼口腔肌肉的方法,弹舌三部曲,①“b p m f”锻炼口唇肌肉;②双侧鼓腮锻炼口腔肌肉;③蛟龙入海锻炼舌肌。

3.3 强化护理 据王新志教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疾病的治疗关键是三分治七分养。日常养护非常重要,病从口入,口腔护理非常重要,要常刷牙,勤洗牙,保持口腔干净清洁。

4 验案举隅

病人,男,58岁,初诊时间:2018年6月3日,主诉:口角流涎1月余。现病史:1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角流涎,量多,伴有一侧口角糜烂,大便干,小便正常,纳眠可,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查体:口腔黏膜可见数个糜烂点,范围2 mm,伴红肿。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中医诊断:中风后口角流涎。证属:脾热。治则:清热利湿。方药:石膏30 g,栀子6 g,藿香12 g,防风18 g,葛根10 g,地龙12 g,川芎12 g,决明子12 g。七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服。

二诊:口角流涎量少,口角糜烂已不再疼,大便可。药既对证,守方,在上方基础上加用益智仁10 g,健脾撮唾。七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服。

三诊:口角已无流涎,纳眠可。

按:该病人卒中后体质偏差,加之时令为入夏之初,天地气蒸,机体失去有效调节,导致湿热蕴积于脾,热升阳动,迫津外泄,致使口角流涎。治则以清脾热,使郁热清,而流涎亦止。二诊中王新志教授加益智仁,全为经验之用,该药最早见于《本草拾遗》,认为其含之能摄涎秽,王新志教授在临床用之治疗口水过多也有良效,可谓是治疗口角流涎的佳药。陈萍等[7]对益智仁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研究,发现益智仁的化学成分多样,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是益智仁的主要特征化学成分。益智仁的生物活性多样,具有神经保护、抗炎和抗老年痴呆作用。

5 小 结

唾液作为人体重要的体液,既有濡润口腔的重要功能,又能作为标本对口腔及全身性疾病进行诊断[8],但是唾液分泌过多,现代医学对于此症的治疗有3种:①副交感神经阻断剂治疗,如阿托品,但是会有全身并发症,如眼干、鼻干、便秘等;②放射线使腺体分泌减少,但疗效不确定;③手术疗法,如唾液腺摘除术、唾液腺导管结扎术、副交感神经阻断术等,后期还会有术后并发症。王新志教授把经典著作中关于此证的介绍和多年临床经验结合,从脾论治,分为虚实两型,便于应用。

猜你喜欢
口角津液唾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艾滋病唾液检测靠谱不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视角与口角
两代人的不同
我们一辈子能产生多少口水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