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燕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由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的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强有力的精神与道义支撑。能否坚定对红色文化的自信,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荣辱兴衰,因此必须在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上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觉的缺失,不仅使文化自信无从建立,还将导致文化自卑或文化他信的滋生。“我们讲文化自觉,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而且有理性的认识,有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2]。文化自觉是以“知”为主导的知、情、意的统一。只有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历史脉络、现实状态和未来发展,深刻认识它的本质、特征、内涵和作用,进而对它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高度觉悟,才能在情感上真诚接纳这种文化,在思想上自觉拥护这种文化。
人们之所以能够正确认识某一文化,最关键是对该文化的价值形成了理智而清醒的认识。“价值自觉是文化自觉的根本”[3]。只有对某一文化的价值产生充分而强烈的认同,才能笃信这一文化的生命力,从而确立坚实的文化自信。
培育红色文化自信,必须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自觉。我们“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凝练地称呼为‘红色文化’”[4]。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的灵魂和旗帜。公平、正义、共富、和谐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红色文化的精神支柱与价值核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红色文化扎根华夏大地,积极吸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紧把握历史进步的脉络,着力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因而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质和实践品质。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再到女排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无不书写着红色文化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作为顺应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具有本质上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秉性和特征。革命性和正义性是红色文化的突出特点。自诞生之日起,红色文化就成为中国人民的思想引领和精神号角,它唤醒人民推翻旧世界的觉悟,激发人民建设新世界的斗志,指导人民实现了自身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鼓舞人民向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迈进。红色文化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群众性。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立的,它来源于人民,代表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呼声,人民不仅是红色文化创立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还是红色文化弘扬和践行的主体。这种强大的优越性、旺盛的生命力和耀眼的时代活力,正是我们对红色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红色文化是进步的、积极的、光明的、向善的文化,在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但是,在国内外不良环境的孵化下,诸多落后的、消极的、阴暗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和观念意识不断潜滋暗长,在思想上蒙蔽、误导、欺骗、麻痹、腐蚀人民群众,日益损害、毒化红色文化生存发展与传播弘扬的土壤,严重动摇了红色文化自信的根基,对此,必须坚决抵制。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血雨腥风的反剥削反压迫的阶级斗争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的政党,无论是推翻旧社会的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不彰显出它战天斗地的伟大革命精神和气概,可以说,苦难辉煌的中国革命史,就是红色文化的发展史。坚定红色文化自信,就必须捍卫中国革命史。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旗号,以“重评”、“反思”、“还原”、“揭秘”历史为幌子,突出而集中地歪曲、颠覆中国革命史,鼓吹“告别革命”,极力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领袖和革命英烈进行诋毁、贬损、污蔑与抹黑,企图抹杀革命的正义性与必然性。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这既是中国革命的鲜明主题,同时也是红色文化内生的精神追求。革命领袖和革命英烈是红色文化的主要创立者和践行者,他们为坚守共产主义信仰而涌现出的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为开创社会主义事业而迸发出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而倾泻出的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正是红色文化的思想核心与价值目标。而“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5],因此,只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才能有效树立对红色文化的自信。
一定程度上反映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后现代主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中国后,很快就形成一股较为强劲的文化思潮和社会思潮,严重侵蚀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环境,消解了红色文化的自信根基。
后现代主义虽然对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带来的严重弊端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是由于它秉持了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因此难免走向了片面性、随意性、极端化和绝对化。后现代主义反理性、反科学性、反主体性、反主流、反传统、反整体性、反中心主义,一味追求碎片化、差异性、不确定性和无意义性,崇尚平面化,否认事物的本质、意义和深度,解构客观性、规律性、必然性、同一性,放逐真理性和价值性,“显然,后现代主义者的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从根本上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6]。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红色文化,在当代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它有着明确的价值诉求和意义世界,因为以共产主义信仰为精神核心,因而具有鲜明的真理性、科学性、价值性和崇高性。因此,“对于这种彻底否定普遍价值和崇高意义的后现代思潮,要有清醒的认识,因为它完全陷入了‘怎么都行’的价值相对主义,不仅抹杀了社会价值的正当性、确定性,也否定了人类精神真善美的意义取向”[7]。任由这种思潮泛滥,必将完全摧毁对红色文化的自信。
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和奋斗为核心,这种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功能,不仅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还坚定保障了整个思想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企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难以得逞的情况下,逐渐把目标转移到以红色文化为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凭借强大的媒体传播力量和对国际话语的垄断权,推行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和文化植入,妄想以文化为突破口西化、分化中国。它们向中国贩卖和兜售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以抽象人性论为逻辑起点的、超阶级、超历史、虚假的、伪善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打着代表民意的幌子、实则资本搭台政客唱戏的三权分立、多党制、议会制等宪政民主,这些西方思想对红色文化造成较大冲击和破坏,较为明显地削弱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信念、信任和信心。
在西化思潮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红色文化与市场化又不期而遇。自中国启动社会转型以来,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便突飞猛进。“市场化带来了巨大的物化效应,人与人之间变成了金钱和物质的关系,以追求金钱、物质、享乐等为代表的文化,对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必然造成挑战和冲击”[8]。在市场化的狂飙中,红色文化不仅内部肌体受到强烈腐蚀,外部生存环境也出现危机。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经济社会基础、利益关系诉求和收入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的多元化。市场体制下,文化成为一种行业和产业。依据市场规则,优质的社会资源和稀缺的发展机会总是向经济效益好的文化类型聚集,于是大众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等充满商业气息的文化蓬勃发展,日益成为主导文化,而红色文化则处于受冷落、遭排挤的境地,逐渐式微。
红色文化自信的确立过程,就是自信的主体、客体和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培育对红色文化的自信,不仅要增强主体的自觉意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还要切实改善外部环境,创造良好的外力条件。
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的创立者,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理想信仰和价值追求的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9]。由此,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乃至献出宝贵生命。无数革命先烈正是为了共产主义信仰,才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宁死不屈、无怨无悔。“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10]也正是在为共产主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中,才诞生了红色文化。因此,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不仅是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还是红色文化诞生的内生动因,可以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既是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核,又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基因。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色文化自信的前提,培育红色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宣传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不仅要讲清楚共产主义是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是消除了将人异化为奴隶和工具、给劳苦大众以平等和尊严的社会,是真正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社会,还要讲明白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和必经阶段,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人心。只有树立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才能真正确立对红色文化的自信。
人类之所以需要文化,全在于文化的“化人”功能。为了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只要不游离于社会,每一个体都必须接受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任何人概莫能外,正因如此,文化可以多元化,也应该多元化,但这种“多元”只是适应人的精神生活不同层次的需要,绝非满足社会分层意义上的不同人等的要求。据此,活跃和繁荣文化,文化的种类、形态、旨趣的多样化固然不可少,但这种多元共生的局面,既不是你争我抢、混杂无序的乱局,也不是不分你我、齐头并进的和局,而是作用上分大小、品质上分上下、格调上分高低的你我相伴、主次有别的格局。
在当今中国,应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但不能盲目支持“市场文化”。文化可以有市场,但在这个市场中,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根脉文化的红色文化,应该始终是主导文化和主流文化。只有崇尚光明、追求进步、健康向上、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鼓舞斗志、激发情感、团结人民的红色文化引领人民的精神世界、指导人民的行动方向,人民才会有长远的幸福,民族才有复兴的可能。反之,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文化登堂入室,以追逐金钱与名利为动机、以满足感官欲望和身心愉悦为目的的鼓吹娱乐无限、人性放纵、金钱至上的享乐主义文化和拜金主义文化大行其道,势必在文化发展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因此,需要在法治的原则下清理、整顿、规范文化市场,分情况、有针对地引导、约束、抑制非主流文化,阻止其对红色文化的销蚀与侵害,为树立红色文化自信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提振红色文化自信,不仅要扫除外部的干扰和障碍,还要大练内功,在红色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以及传播手段和方法上不断革新,提升红色文化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红色文化是崇高、纯洁、严肃的文化,但绝不刻板、冷峻、枯涩,它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温度和情感,从来都是大众的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一是要注重思想品味,讲求社会效益,拒斥过度商业化、泛娱乐化乃至低俗化,二是无论精神层面的还是器物层面的红色文化,不仅在内容上要贴近群众、融入生活,增强现实性和真实性,在形式上还要真切感人、为群众喜闻乐见,从而使红色文化可亲、可敬、可信。
人民群众只有真切地、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在红色文化的强烈感染下,与红色文化形成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价值同频,才能由衷地认可红色文化,信任红色文化。为此,需要顺应时代,大力改善红色文化的传播手段和方法,持续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在今日的信息化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效能明显衰落,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异军突起。“新媒体突破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创新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模式,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增强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效果”[11]。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还催生了一批网络文化名人。可以组织一些“三观”正、品行端、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较为扎实的大V,借助他们的名气和威望,进一步加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针对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的年轻人,要积极利用电脑模拟仿真和3D虚拟环境等新科技,为他们“营造较强的在场感、互动性和沉浸感”[12],让他们由“听”、“看”红色文化,到“感受”、“体验”红色文化,进而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的真理意蕴和价值精髓,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