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 珊
(陆军炮兵防空兵士官学校,辽宁 沈阳 110161)
军队院校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军队院校文献情报中心,图书馆担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职责。与公共图书馆和地方院校图书馆相比,军队院校图书馆起步较晚。军队院校图书馆最早出现在1927年11月毛泽东创办的龙江书院。1929年在红军学校也设置了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军队院校图书馆得到迅速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198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以下称《条例》),这是军队院校图书馆事业第一个法规性文件。从此图书馆工作在各军队院校得到了重视,人员、经费及设施等方面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条例》成为军队院校图书馆工作的目标和依据,对于推进军队院校图书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3月,总参谋部对《条例》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条例》从宏观角度对军队院校图书馆具有普遍指导作用,尤其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设性意见,对专业人员队伍、服务工作、运行机制等都提出更高要求。修订后的《条例》适应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军队院校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和资源建设、服务工作进行了细化和规范,成为新时代军队院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专业人员是图书馆开展高质量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保证。与公共图书馆及地方院校相比,军队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配置普遍不合理,在队伍结构中,家属子女多、学历低,专业人员数量少,学科结构不合理,情报检索技能欠缺,大多数工作人员只能开展日常借阅服务工作。工作人员队伍素质成为阻碍军队院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军队院校图书馆经费投入有限,绝大多数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设施、设备、软件还没有大规模得到应用,管理水平和服务手段与国内外各级各类先进图书馆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影响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军院校图书馆馆藏文献普遍较少,藏书50万册以上的图书馆不到10所,藏书在20万册到49万册图书馆的不到20所,超过30%的军队院校图书馆藏书总量在10万册以下。规模小,藏书数量少是军队院校图书馆普遍的特点。
从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军队院校师生到馆率明显呈逐年下降趋势。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20年4月21日发布的第1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综合阅读率为81.1%,较2018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表明,在整体阅读人群持续增加的同时,我国读者纸质文献阅读率增长放缓已经成为新的趋势。与此相一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军队院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及学员也越来越习惯于利用移动终端获取所需资料。实体文献、实体图书馆空间的利用率持续走低,严重影响到军队院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效能的发挥。
2003年修订的《条例》,对军队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具体规定,对军队院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的专业、学历要求进行了明确。因此,军队院校图书馆应当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制定规划,加大引进人才力度,不断完善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同时对现有工作人员要加强继续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建立一支适应军队院校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以为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一个合格的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是文献信息的组织者、知识系统的管理者,在专业能力上不仅要具备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还要具备获取有效信息、组织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本单位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在现代社会信息生态背景下,军队院校图书馆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大势,建设一支具备现代信息素养的智能化的馆员队伍。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RFID作为实现物联网的核心,其应用被公认为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外的一些图书馆就已经开始尝试在图书借还领域中应用RFID技术。RFID技术的应用以智能管理系统为基础,将先进的RFID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两者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优化图书管理的流程、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最终提升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近年来,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国内很多大中型图书馆已普遍采用了RFID技术。与此同时,各种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在各类型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中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图书馆智能化管理、智慧化服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军队院校图书馆规模小、人员少,将RFID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中,包括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流通、服务等各基础业务环节,全面实现图书馆文献管理的智能化,这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和步骤。RFID智能技术的使用将大大提高文献流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最大程度地节省有限的人力资源,有助于提升读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图书馆RFID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几部分:应用系统、中间件、智能标签、硬件系统设备(包括自助借还系统、馆员工作站、标签转换工作站、RFID检测监控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相对于人工服务,应用RFID系统是图书馆服务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智能化管理模式转型的基础工程。军队院校图书馆要实现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型,必须加大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投入,从引进RFID系统着手,在管理与服务中逐渐采用智能化技术设备,积极构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和智慧化服务体系,促进军队院校图书馆与当今时代同步发展。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推出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这一工程是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后又一项重要的数字文化建设工程。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方案对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三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进行了整合和统筹管理,建立了统一的标准规范框架,推出统一的基层服务界面,最终将形成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总目录,统筹开展数字文化资源配送。工程实施以来,按照“共知、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全国400余家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开展文献的数字化和元数据集中仓储,建设全国数字资源总量超过22414TB。其中,视频95613小时,音频94835小时,中文图书472万种,中文期刊1.541万种,报纸630种,图片52万张,工具书100种,网络资源1847万条,元数据170万条。这些丰富的数字资源可以通过全国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全媒体服务平台实现共享,方便全国图书馆数字资源一站式检索,使读者方便地发现、利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内容。
随着服务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和数字资源内容的不断丰富,地方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也日益拓展和延伸。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通过注册读者可以访问馆藏50余种电子书刊、学术论文、音视频等数据库。
作为馆藏文献比较匮乏的军队院校图书馆,应该加强与地方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合作,建立与其他文献收藏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有效利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丰富的共享资源,既可弥补馆藏的短板,又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保障。军队院校图书馆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和“大图书馆”的理念,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交流,使军队院校的“小图书馆”释放出“大能量”。
1987年,全军院校协作中心图书情报专业组长联席会开始成立,这是军队院校图书馆强化联系交流、协作协调、统筹发展的工作平台,其所开展的标志性工作即Milins系统(军队院校图书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开发和推广。1995年起,Milins分批配发全军各院校图书馆,使军队院校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实现了现代化。全军院校协作中心图书情报专业组长联席会充分贯彻“全军院校一个馆、军事训练一个网”的战略思想,调控协调军队院校图书馆,不断推进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先后建设了60多个军事训练信息数据库。多年来,各军事院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积淀,围绕本校教学与科研工作,分别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源。这些资源为军队院校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中小型军队院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军队数据库建设成果以及各院校图书馆积累的特色资源,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专业化的文献信息服务。这需要全军院校协作中心图书情报专业组长联席会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加强各军队院校图书馆之间协调合作,建立起与当今时代相适宜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军队院校图书馆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补齐短板、迎接挑战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在实现强军梦的进程中,军队院校肩负着科技兴军的使命,图书馆工作者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在军队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