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雨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04)
当前,智库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全社会共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改革目标和重大任务[1]。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也是顺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智力资源保障。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3]。这些重要论述都体现了党中央十分重视智库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迎来了发展契机。
笔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智库构建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如何发挥新型智库作用推进国家治理模式创新,通过新型智库建设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与治国理政决策咨询水平。目前对于新型智库的研究多缺乏结合“中国特色”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少,现有的相关研究也较为零散和片面,笔者将系统地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视域下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在学术观点上实现一次大跨度的创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可以发现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为两条路径:一是关于新型智库的理论研究,其中多侧重于概念上的研究及政策研究类的介绍等,二是关于如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但综合国内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将二者关联起来,挖掘新型智库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影响、作用以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成果为数不多,结合中国特色做论述的更是少之甚少。通过中国知网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检索,相关文章数量分别为:2014年的10篇,2015年7篇,2016年7篇,2017年6篇,2018年3篇,2019年5篇,总共38篇。可见,相关研究仍有待丰富和完善。
智库是影响政府公共政策决策和制定的思想工厂,传统的智库仅停留在研究需求层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改革的进步、国家的政策需求增多以及国际角色数量增多,智库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化,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化的新型智库应运而生。新型智库通过创新的理论、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机制,多视角地把握研究态势,在结构与服务功能上打破了传统智库掌握信息却缺少信息加工、利用、增值,导致智库效用受限的壁垒。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则是对新型智库的升华与完善,试图将新型智库的优势进行充分合理地放大,加快形成体现中国特色的思想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党和政府,结合中国特色,为党和政府提供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智力支撑。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国家治理者素质和方法方式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既包括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治理,也包括了政府治理、政党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然而,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同时,还要看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虽然有紧密联系,但又不是一码事,不是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自然而然就越强[4]”。由此可见,纷繁复杂的治理领域和范围不仅要有完善的治理体系做支撑,更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系统谋划顶层设计,运用强大的知识库和智囊团做后盾,才能够真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4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5]。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智库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方向,同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民主的决策支撑[6]。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从多视角把握全局态势,站在思想领域的前沿,树立前瞻意识,提出更具针对性与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充分发挥智库影响力,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提供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案。建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深化改革、提高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是智库建设的内生动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找准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定位,建立并完善智库在战略规划、决策制定、人才培养、组织架构等方面的智库体系,实现智库建设与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7]。
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高端智库、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8],以科学决策引领国家治理能力。可见,智库建设的水平、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智库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清形势,找准差距,形成新思维,探索新路径,在精准定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建议,只有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视为长远发展战略,才能突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方向明确、理论聚焦、思想引领的优势。
201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将我国智库分为党政军智库、社会科学院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四大类[9]。党政军处于政治理论的最前沿,对大政方针政策掌握较全面。尤其党校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更能发挥其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社会科学院不仅能动态掌握党和政府的发展方向,研究更加贴近现实,也具有学科人才的优势。高校的优势在于基础理论研究实力和学科结构多样性,可建立多样的理论性强、学科体系丰富的智库。民间智库虽没有学科背景、官方政策等条件,但其覆盖面广,研究内容具有多样性,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较多研究党和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问题,弥补了官方智库受条件制约较多的不足。可见,四类智库各有独特的研究优势和特长,但若将智库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更全面地献计献策,唯有开放合作、互动交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突出优势和特色,调整优化智库布局,走交叉交融的创新之路,实现“政”“智”的有效结合,“产学研”的无缝连接,促进各类智库有序发展,才能开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新格局。
明确发展目标,有助于树立正确的问题导向,找准问题切入点和主攻方向,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作为科研工作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基点,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开展对策研究,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制定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策略和方案。充分立足中国特色,聚焦党和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确保智库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成决策举措。保障智库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靠丰富的智力资源,更要有目标、有定位,精准施策,才能提供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切实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决策的发展路径,是主动服务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智库适应形势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必然选择。在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方面,智库的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将智库功能片面地理解为决策咨询或知识整合,忽略了智库理论创新、思想传播、扩展影响力、公共外交等功能,由于对智库的认知不到位或认知的局限性,很容易导致智库发展受阻,循规蹈矩,出现“有形式无内容,有内容无质量,有质量无创新”的局面。对智库的利用和开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决策的制定以及政策的引导。
体制机制是智库建设的制度保障,是确保智库稳健有序发挥作用的核心环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见,目前制定智库建设相关条例以及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的科研院所少之又少,智库体制机制模式的构建滞后。尽管智库工作一直在开展,已搭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但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优化,没有明确的体制、创新的机制,智库的作用发挥也只会事倍功半。智库建设以提供科学民主的决策为重点,聚焦知识资源、智库成果,但相关工作得以有效地展开是建立在健全的体制机制基础上的,体制机制构建滞后阻碍人才的创新、团队的合作以及科研成果的客观评价。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形成不是靠单一的形式或主体,而是多种类型智库资源整合,实现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的结果。目前,各类智库资源吸纳与整合能力不均衡,各主体间疏于交流沟通,形成信息孤岛,缺乏长效的交流合作机制,创新性合作成果较少。在知识共享的信息时代,闭门造车已成为过去时。解决沟通闭塞问题,必须“培养内生动力、整合外在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多管齐下,坚持开放办库,合作共建,在深化合作中呈现“1+1>2”的效果。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激发思想创造力、扩大影响力、发展协同创新力,智库建设只有加强互动交流形成合力,才能提升智库思想的传播价值,发挥智库的特色。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智库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思想觉悟高、政治站位牢、科研能力强的人才。宽泛地说,党政军、高校科研院所、各行各业都有能力相当强的人才,但是,智库建设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强调全面的同时,更要突出重点。智库建设需要具备理论性强、素质高、技术过硬、专业背景牢固、具有前瞻性的复合型高端专业人才。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智库建设情况以及研究需要,建立合理的梯队,结合每个人的优势特长分配具体工作,不浪费人才、不埋没人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将人才效用最大化。但智库的建设不仅需要知识资源的提供者做支撑,还要有智库的管理者、平台的维护者、知识的构建者。目前,智库人员多以单一学科的教师、科研工作者为主,智库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这就造成了智库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才队伍。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路径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以研究现实问题和政策为重点,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强化政治意识,主攻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围绕党中央中心工作、围绕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方案和规划。内容上,注重智库的高质量发展。整合高校、党政机关研究的课题,突出中国特色,从我国国情出发,抓住社会热点,为党和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传播上,扩大智库的影响力。在智库媒体化时代,智库的思想传播尤为重要。首先,党政报刊作为传播党政声音的重要载体,强化知识内容,定选题、定方向,形成知识体系,有效发挥智库作用;其次,利用互联网、社交网络、云平台等网络传播渠道建言献策,积极传播党的理论,广纳箴言,融智引智,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影响力。
目前,如何科学评价决策咨询绩效,如何加强与党政部门的有效衔接,如何进一步加强成果转化,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挥能动性的关键点。推进智库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用科学的体制机制为智库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首先,建立多方协同机制,构建多主体、多学科的智库体系,加强各学科、专业、领域交流和融合,激发头脑风暴,达成长久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多方参与,全方位、多角度地整合智力成果;其次,建立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学术共同体,通过教学产出科研、科研产出决策、决策形成智库,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跨领域合作,强强联合,优化智库的资源利用;再次,拓宽沟通渠道,建立地方与中央、高校与党校、民间与官方等相关研究机构智库的有效联络通道,确保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和送达;最后,建立知识共享机制,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搜集的数据及研究成果形成数据库,建立智库信息系统,打造中央、地方各级单位的智库网络,形成联动机制,使智库不仅仅停留在智慧的思想库层面,更发挥智库是知识共享的动态数据库的效能。
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为促进新型智库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有效地促进智库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推进智库体制机制创新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不单单是靠领导力、执行力,更是靠决策的影响力,通过构建完善的智库体制机制,打造智库共建、智库共治、成果共享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智库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完善智库体制机制,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传统智库的研究仅停留在知识的获取,新型智库的发展开始注重对知识的加工,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形成就是要在知识加工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增值,为国家治理发挥知识整合的效能。虽然目前已形成了一批智库品牌,但具备专项性和权威性的却不多。所谓术业有专攻,设立专项智库,精心打造具有专业优势的智库,避免同一问题扎堆研究,便于有针对性地研究重点决策,更加适应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需要。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抓住重点难点问题,设立专项智库研究平台,调动科研人员、教师的积极性,深化专项智库研究工作。科研机构要结合机构职能和智库特点,调整优化人员结构,将工作重心向专项领域的应用对策研究倾斜。通过专项研究,深入挖掘,找准着力点,强化特色,突出专业化,着力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智库应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精神的决策咨询队伍,宣传阐释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7]。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培养,重点扶持,大力提升科研人员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造就一批研究基础扎实、善于跟踪热点问题的智库人才队伍。要重调研,组织科研人员、教师等智库相关人员调研、进修、挂职锻炼,形成科研小组,提出咨政建议,撰写咨政报告,最后形成丰富的智库资源,保障为国家治理提供决策服务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真实性、实用性。为充分利用智库资源,可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将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协同研究、协同创作、协同咨询,提升智库人才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创新力。要重视人才学科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与新形势、新要求相符合的人才队伍,改变传统的人才评价标准,做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强化智库人才支撑,全面统筹和指导,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培育学科人才,突出专业复合型人才在智库中的影响力,形成结构合理的智库研究队伍,为国家治理献计献策。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肩负向社会公众传播知识和提供可靠信息资源的责任。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必须切实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10],以协同创新的理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形成定位明晰、具有中国特色、有影响力的新型智库体系[8]。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将服务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贯穿始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以服务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契机,找准智库方向、增强智库功能、拓展智库平台、打造智库品牌,力争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要树立大局意识,立足世界、考量全国、放眼未来、拓宽视野,力争在全球化智库中独树一帜;要增强全局意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只有从全局出发,开放交流合作,增强覆盖面,突出重点,培养重点人才,健全体制机制,才能助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要培养责任意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为党和政府提供科学民主的决策服务的同时,自身建设的科学民主也十分重要,要培养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积极性,实事求是,遇到问题积极反馈,形成积极向上的智库建设局面,合力建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前瞻性、宏观性和战略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