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视域的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研究∗

2020-01-09 01:54杜希林
图书馆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

杜希林 刘 芳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67)

1 引言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图书馆固有的以线下实体场馆服务为主的服务方式带来严峻挑战。为防控疫情,各图书馆于2020年春节后纷纷关闭线下场馆服务。在线下服务全面停止的情况下,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信息、阅读、讲座、展览等服务,成为图书馆业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当前,学界专家纷纷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如柯平教授[1]就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图书馆应急服务机制进行研究。王有强[1]从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角度梳理图书馆的作用。腾五晓[1]指出图书馆的应急服务需要构建系统思维,建立以读者为本的应急服务体系。张军、李波[2]对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定位进行了深入思考。周璐[1]列举了以往公共事件突发时国内外图书馆的服务案例,并就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展应急服务情况展开了调查研究。

目前,关于图书馆开展应急服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情境下图书馆开展空间服务的研究更是少见。这次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让我们看清了图书馆应急服务体系建设的缺陷。在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情境下图书馆实体服务空间被迫关闭,既有的空间服务体系暴露出诸多的问题。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图书馆界积极开展线上空间服务实践,探索出一系列图书馆面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时线上空间服务的有效模式和实现路径,但这一切都只是应急之举。针对图书馆既有服务体系在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面前所暴露出的问题,结合一些图书馆在实体空间不能正常开放的情况下,从容应对或应急处置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及其实践探索,笔者试图就基于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情境下的图书馆服务问题抒以管见,提出建立体系化、规范化、特色化线上空间服务机制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健全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2 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情境下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面临的问题

春节前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这一重大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不仅对医学、互联网、制造业等行业在各类灾害引发的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对图书馆在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服务与管理能力带来严峻的考验。在这场特殊战“疫”中,图书馆线下空间服务全面停止运营,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急来抱佛脚”,仓促应对,在服务体系、服务资源、服务技术和服务人员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不适应的问题。

2.1 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在普遍均等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决策服务、文化服务、学科服务、科普服务的重要阵地依然是线下的实体场馆,尽管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图书馆开创了很多以新技术、新媒体为依托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但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是在线下服务为主、线上服务为辅的基础上构建的。当重大公共安全突出事件发生时,图书馆线下服务场馆被迫关闭,必须要以线上服务为主时,以往搭建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新型的服务要求,图书馆有必要建立基于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情境的服务体系,从而开拓新型的线上服务空间,为广大人民群众打造有特色的线上服务,满足特殊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以助力全民抗“疫”行动。

构建基于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体系有助于实时分析形势、合理利用资源,开展精准的防疫服务和文化服务。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尚未建立起基于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服务体系,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仍缺乏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行业内缺乏应急服务的工作机制、相关制度、服务标准;图书馆缺乏与政府相关部门、相关行业、相关单位、相关社区之间的合作联动、协同服务机制。当疫情来临时,图书馆应急资源组织与服务系统架构[3],难以满足线上空间服务的需要。

2.2 服务资源有待丰富

当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开展线上空间服务的基础。图书馆能否有效利用现有的馆藏资源,有效整合各界资源,是图书馆开展线上空间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图书馆开展线上空间服务的资源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1)本馆购买的数字资源,其中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讲座及展览等;(2)本馆自建数据库,其中包括特色文献、地方文献、古籍文献等数字化后的数字资源等;(3)网络资源;(4)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提供的共享数字资源。

众所周知,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资源以数字资源为主,但现阶段大部分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体系配比基本上是纸质文献资源采购经费大于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在面临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时,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的数字资源能否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这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疫情发生时,图书馆现有的数字资源基本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需求,但对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相关资源则缺乏积累、捉襟见肘。此次新冠疫情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一切都是未知。面对这样的情境,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掌握与疫情相关的应急知识、防疫方案的文献信息;社会公众需要了解与疫情相关的科学知识、防疫知识;广大科研工作者需要与疫情研判、防控治理相关的科技文献、科学数据。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开展线上空间服务的基础。这些信息资源的组织是否全面系统、及时可靠,是否方便读者通过线上空间服务及时有效获取,如何针对广泛的读者需求,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构建以线上服务空间为载体的应急服务机制,有待图书馆深入研究和实践。

2.3 服务技术有待改进

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云存贮、二维码等技术的不断涌现,驱动着图书馆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服务迈进[4]。基于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需要这些新技术的支持。目前,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阅读只需要一个二维码识别技术即可实现,这项技术已经被很多图书馆成熟应用,但这些数字资源只是单向的、无目标性的一种推荐,对于读者个性化阅读需求的智能分析及推送技术尚需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如何与社会相关部门进行对接,了解读者年龄、职业、性别、所在地、阅读轨迹等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读者由浅及深的服务需求,及时推荐本馆拥有的数字资源(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术论文、相关标准、法律法规等),推送图书馆的线上专题展览、线上科普讲座及互动活动,链接其他图书馆数字资源或者其他数字资源库,满足读者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这些都需要图书馆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技术来解决。此外,读者在公共安全无法保障且需要居家办公、生活及学习的条件下,不仅需要图书馆利用数字资源开展的线上单向服务,同时需要图书馆员与读者进行交流互动,形成面对面的双向交流机制。无论是线上数字资源传输的单向服务还是读者参与的双向互动活动,均要求图书馆要保障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当前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所面临的服务器稳定性、数据清除、存储安全、传输安全、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服务技术问题[5]亟待有效的解决方案。

2.4 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当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与此密切相关的信息急速暴增,各类舆情信息、新闻报道、疫情数据、政策举措、法律法规、防诊指南、机构宣传资料、自媒体信息,甚至各种虚假信息、谣言信息等纷至沓来[1]。如何对纷繁而至的信息进行精准且细致的研究、判断和筛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知识集合以供广大读者获取利用,这是对图书馆员线上空间服务能力的考验。对公共安全知识的掌握、对最新科研数据的收集、对各类资源平台的了解、对线上服务形式的分析、对线上服务内容的把握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图书馆员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娴熟的信息服务技能。

面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人员一方面要提供线上信息咨询服务、电子文献推荐服务、科研数据查询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信息推送、知识问答、电子展览、线上讲座等服务,同时还要通过各类直播平台开展线上互动活动。这些线上空间服务要求图书馆员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现代信息资源检索、分析、组织、整合能力以及网络环境下多媒体资源转换与传播技术。

一场重大疫情,暴露出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种种问题,但通过这一重大突发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图书馆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无数的图书馆人在疫情面前,牢记“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坚守岗位,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条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线上文化服务,为面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情境下的图书馆应急服务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

3 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情境下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的实践

3.1 打造服务平台,开展独特的云端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

“互联网+”时代,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来袭,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图书馆充分利用网络和自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空间服务。如:辽宁省图书馆于2月10日—29日通过“e路书香”微信公众号平台举办了“防疫知识我知道!——‘新型冠状病毒’”防疫知识线上问答赛,得到省内读者的积极响应。图书馆通过平台服务,以有趣的知识问答赛形式吸引广大读者主动学习科普知识、了解防疫知识,助力战“疫”。此次疫情正值全国中小学生的寒假期间,为丰富中小学生的假期学习生活,辽宁省图书馆1月17日——3月25日通过数字阅读推广平台举办了“星火燎原照亮前路——2020年辽宁省中小学读者主题朗诵大赛”。大赛历时两个月,全省43家各级各类图书馆参与此次活动,共收到在线提交作品1282部。读者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实时观看朗诵作品,活动总访问量达到11896人次,收获6446次点赞,总播放量近3万次[6]。又如:2020年4月23日,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共同参与的“粤鄂澳”共读半小时活动,活动以广州、深圳、武汉、澳门为主会场,共读点遍布图书馆、学校、企业、社区、医院、家庭等地,以AR技术实现线上共读,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进行线上直播,倡议市民“品味书香,享阅读之乐”,用共同的行动,传递阅读背后凝聚的精神力量[7]。

从以上实践来看,疫情期间,各级各类图书馆在实体图书馆闭馆的状态下,其服务并没有“打烊”。各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积极打造线上服务空间,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服务,彰显了图书馆的价值,预示了图书馆工作的发展趋势。

3.2 挖掘数字资源,开展内容丰富的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

2020年4月20日,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个百分点。调查发现,超半数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倾向手机阅读的读者比例明显上升[8]。这为图书馆开展数字化服务创造了条件。在疫情期间,图书馆应有效挖掘整合数字化资源,积极为读者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向读者提供多元化的线上空间服务。

国家图书馆在疫情期间,积极整合优质数字资源,加强线上服务,多渠道丰富学术论文、电子书刊、在线讲座、在线展览等各类型资源供给,使读者足不出户即可享用国家图书馆文化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特别加大专题资源挖掘,策划并设计“服务不打烊,战‘疫’进行时——国家图书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资源专题库”,不仅整理了与疫情相关的特藏古籍、中文普通图书、民国图书、博士论文等资源,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抗疫资讯、科学防护与健康知识、古今中外疫情防控文献资源库导航等服务[1]。

当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与之相关的各类信息呈爆炸性增长。图书馆应发挥社会文献流整序的职能,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对来自不同载体、不同渠道的相关信息知识进行系统收集、甄别、加工、整合,营造积极健康的线上服务空间,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科学信息,引导教育人们明辨是非,科学应对。

3.3 加强跨界合作,开展多元融合的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

面对读者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要树立跨界联合服务的理念,突破行业界限,跨越学科背景、专业界限,加强与微博、抖音、出版商、数据商、科研部门等合作,发挥社会各行业的潜能和优势,弥补图书馆在某些方面的短板。

2月1日,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开展“抗击疫情共克时艰——各界名家寄语”征集活动,活动邀请各界名家为奋战在防控阻击疫情战线上的医护、科研、交通、公安、商业、环卫、新闻媒体、社区居民等书写寄语[9],以各界名家手书寄语的形式鼓舞抗疫人员的斗志,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发挥名人效应助力这场特殊的战“疫”。活动发起后,陆续收到了众多各界名人的寄语手稿,其中包括抗疫期间“硬核医生”张文宏主任手书的“抗疫”寄语。2月3日,由太原市图书馆首先发起的“共战‘疫’不孤‘读’,图书馆为爱发声,为武汉加油!”活动得到全国图书馆界的积极响应。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500余家图书馆参与此次活动,活动由图书馆员、社会志愿者、数据公司志愿者联合制作视频、整理图片、解答咨询,打造一站式服务。各图书馆官宣,抖音、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全部上线,抖音#战“疫”不孤“读”#话题播放量达80.7万次[10]。这是由图书馆员发起,图书馆工作者、社会志愿者、数据公司志愿者三方联合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爱心战“疫”行动。

当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来袭,图书馆人在坚守服务阵地的同时,重塑思维,跨界联合,奇思妙想,传递爱心,共同战“疫”,汇聚了力量,扩大了社会影响。

3.4 改变服务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

丰富的数字资源是图书馆开展线上空间服务的基础,但如何将这些数字资源推广出去,满足广大读者的科研、阅读、学习、休闲、防“疫”及抗“疫”的需求,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还需要我们的图书馆员在服务方式上下功夫,不断创新线上服务方式,从而为读者提供精准服务。

2月13日,湖北省图书馆举办“在家阅读·书香战‘疫’”真人图书馆活动,这是一场以抗“疫”为主的美食在线直播活动。活动邀请从事三十多年烹饪教育的美食专家、武汉市烹饪学科带头人李继强担任真人图书,300多名读者通过线上阅读,与李老师一起共同探索健康饮食的奥秘[11]。活动以老百姓最关心的抗疫话题为切入点,结合美食知识,以真人图书在线直播互动的服务方式向人们传播科普知识,指导读者科学抗疫,守护健康。武汉是此次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重灾区,尤其是在武汉方舱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隔离的群体备受全国人民的关注。为给这些人员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务,由湖北省图书馆主导开发的“数字文化之窗”汇集了8万册电子图书、42万个音频、8482个视频及丰富的读书活动、精彩的文博展览、趣味的在线游戏、广场舞健身操辅导视频、群众艺术普及教程等数字资源,同时还设有疫情信息更新、权威辟谣、心理辅导等栏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数字文化之窗”总访问量达到了10万余人次[12]。

综上所述,面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图书馆人汇集智慧、集中力量、挖掘资源、跨界联合,积极开展线上空间服务,与全国人民一起奋战在抗“疫”战线上,承担起为广大读者提供文化服务的重任。

4 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情境下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的实现路径

在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面前,图书馆人不忘初心,积极实践,以线上空间服务社会,彰显了图书馆人的责任担当。但通过图书馆此次战“疫”的服务实践我们也不难发现,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在服务体系、服务资源、服务技术、服务人员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或问题,所以其所表现出的服务效能是有限的。为增强图书馆应急服务能力,提升图书馆应急服务效能,笔者认为,图书馆应建立应急服务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平台构建、资源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研究,建立健全以线上空间服务为主体的读者服务体系。

4.1 加强顶层设计,为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提供政策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立法工作。2016年12月2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2019年9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行业标准《公共图书馆业务规范第1部分:省级公共图书馆》(WH/T87.1-2019)、《公共图书馆业务规范第2部分:市级公共图书馆》(WH/T87.2-2019)、《公共图书馆业务规范第3部分:县级公共图书馆》(WH/T87.3-2019)[13]。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上法律、标准和规程从不同角度对图书馆的业务范围、工作职责、服务内容等做出了规定和保障,但未涉及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图书馆应急服务的具体规定,对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也没有相关服务标准、法律保障和业务规范。因此,图书馆工作者应尽快汇总自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以来图书馆开展相关服务遇到的问题,提出图书馆应急服务规范草案,为相关部门制定图书馆应急服务规范提供参考,进而推动图书馆应急服务规范的出台和实施。同时,应对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进行修订,补充应急服务涉及的条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进行修订,在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适时向图书馆开放相关出版物数字版权,从法律上保障图书馆的应急服务有效开展;研究制定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应急服务规程,从而保障教育工作、科研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图书馆应急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仍十分薄弱。因此,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图书馆应急服务的顶层设计工作,加快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和应急服务工作指南的制定,指导各级各类图书馆尽快建立健全稳定、长效、规范的应急服务体系,使图书馆应急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2 加强基础建设,为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构建运行平台

如果说健全的服务体系、完善的服务制度、规范的服务指南是图书馆开展应急服务的“上层建筑”,当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的稳定运行,则必须依赖信息平台、资源平台、服务平台、宣传平台这些“经济基础”的支撑,因此,加强基础平台构建工作是图书馆开展线上空间服务的重中之重。

4.2.1 信息平台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在公共安全出现问题时,不仅要向读者提供常规的阅读、讲座、展览等文化服务,还要向广大读者提供与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其信息传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首先,图书馆应以现有网络架构为基础,与政府部门、科研部门、疾控中心等与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防控相关的职能部门的网站进行对接,及时获取最新资讯、科研动态,向广大读者提供权威信息,保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其次,增加信息平台在线咨询工作人员数量,及时解答读者咨询,满足读者信息咨询诉求,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4.2.2 资源平台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术论文、音频、视频、展览、讲座、古籍、特色文献等丰富的资源库。各图书馆因文献资源收藏重点和服务对象的不同,所藏文献资源各具特色,为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图书馆界在开展应急服务时应有效整合资源,建立跨区域跨系统的资源共享机制,为读者打造一站式资源平台,读者通过资源平台可以获取不同地域、不同系统、不同类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节约时间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4.2.3 服务平台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大部人只能居家防护,不能外出、不能与朋友相聚,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加之对疫情的恐慌,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图书馆在开展线上空间服务时,首先要搭建云端服务平台,通过统一服务平台发布相关信息,正确指导广大居民进行自身防护;其次要合理安排专家志愿者通过服务平台在线普及相关科学知识,从而使广大读者做到科学防控;最后还要组织心理学专业志愿者为广大读者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安抚广大读者的焦虑情绪,引导读者从容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稳定社会秩序。

4.2.4 宣传平台

应对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需要有丰富的服务资源、灵活的服务方式,同时也需要构建宣传平台。通过宣传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图书馆的线上空间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及活动信息,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图书馆服务,有效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动参与图书馆的线上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战“疫”的功能。图书馆要强化宣传意识,通过自身服务微信、微博、网站广泛宣传图书馆的各项线上空间服务,同时加强与政府、新闻媒体、第三方服务平台及社区的沟通与联系,形成覆盖广泛社会群体的宣传平台,向广大公众推销图书馆的线上空间服务,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4.3 加强资源建设,丰富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的内容

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效能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储备量,尤其是数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效能的关键因素。在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情境下,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迅速增长。要想为读者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在线信息服务,图书馆必须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储备,形成自有资源、网络资源、共享资源、开放资源等兼容并蓄的多元化资源体系[14]以及整合加工利用能力。首先,要求图书馆在制定资源建设发展规划时,应考虑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式以及习惯的变化趋势,科学预测,合理配置文献信息资源,同时应预留少量资源建设经费,保障社会各界对应急文献资源的需求。其次,图书馆应建立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专题资源库,系统搜集与突发事件相关的文字、展览、作品、视频、人物等信息资源,重点收集与此相关的各项科研数据、防控措施、决策信息等,以便为将来的史料收集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再次,要做好数字资源与传统资源的融合工作,调整纸本馆藏文献和数字资源采访比例,坚持需求导向、协调互补、成本效益等原则[14],加强原生性数字资源[15]、特色资源以及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为后续研究储备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本次重大突发事件警示我们,图书馆不能忽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开放存取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学术信息共享理念和出版机制,是公开科学研究成果、共享学术信息的一种重要的在线学术资源[14],因其开放性更便于图书馆开展线上空间服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会形成很多与此相关的开放存取资源。这些开放存取资源应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内容。

4.4 加强人才培养,为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提供智力支撑

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不仅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服务平台、服务方式提出全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图书馆员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图书馆要加强对馆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服务能力培训,以提高馆员的线上空间服务能力,保障线上空间服务流畅运行。首先,馆员要具备新媒体运营服务能力。线上空间服务主要是通过微信、微博、网站和第三方平台来实现,要求馆员必须熟悉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基本功能和相关技术,能通过上传图片、视频、数字资源的形式熟练地开展服务,同时要求馆员具有在线直播与读者互动的能力。其次,馆员要拥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和决策咨询服务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科学决策在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科学决策需要充分的信息资源支撑[16]。图书馆应加强馆员搜商能力的培训,使馆员可以熟练运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将分散在网络上的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并编制成可供借鉴的决策参考信息。再次,馆员要拥有资源整合和协同服务能力。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全国各行各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尽所能,共同应对,图书馆人必须准确定位,主动参与。如在本次疫情期间各出版商、数据商、文献资源提供商等提供了大量免费资源,其中包括免费学术资源、免费音(视)频资源、公益展览、免费讲座等,馆员要将这些不同行业的免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去繁化简,并通过服务平台向广大公众进行推广,让读者足不出户即可居家抗“疫”、畅游书海、聆听音乐、专心科研。

5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为图书馆延伸服务、深化服务创造了条件,为图书馆开展各种特定情境下的信息服务提供了多种实现路径。此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短板,总结此次疫情期间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图书馆面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的应急服务机制研究,致力探索图书馆线上空间服务的实践模式,构建反应迅捷、健全完善的图书馆应急服务体系,必须引起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图书馆必须时刻准备着。

猜你喜欢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
提升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
信息化视角下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Dijkstra算法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对机制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