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对三苏文章的选编与刊刻

2020-01-09 01:53王永波
铜仁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三苏文集苏轼

王永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1)

眉山三苏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探讨,其中有关三苏文的选编与刊刻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三苏的名气需要依靠其文集的广泛流布作为基础。苏轼去世后,宋徽宗、蔡京等曾严禁苏文,并于崇宁二年(1103)四月下诏将苏轼文集毁板。但苏轼的魅力并未因朝廷毁板而减少、灭绝,其著作反而流传更广泛。北宋末年南宋初期之际,选编、注释苏轼诗文成风,本朝人刊刻本朝人的著述之盛,苏轼堪称第一。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1]100,说明苏轼著述在当时的流行和受欢迎程度。同时在南宋前期,宋朝王室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消除党禁,重新评价元祐党人的主张。在这种氛围下,苏轼的地位得到提升,孝宗于乾道六年(1170)下旨褒奖,赠太师,谥文忠,以示对苏轼的 恩宠。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孝宗最重大苏之文,御制序赞,特赠太师,学者翕然诵读。所谓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盖加实也。”[2]33乾道九年(1173),孝宗又特地为苏轼作《御制文集序》,推崇东坡为“一代文章之宗”[3]2。朝廷对苏轼的褒重有加,催生了三苏文章的选编和刊行,这在南宋是重大的文学现象,对南宋中后期文学的走向具有积极意义。

三苏父子在世时曾编选过一部合著诗文集《南行集》,分为前后二集。嘉祐四年(1059)十月,三苏父子偕同家属由眉山南行,沿着岷江、长江而下,于次年二月抵达京城。沿途所作诗文较多,自眉山至江陵凡一百篇,编为《南行前集》。自江陵至京城 凡七十三篇,编为《南行后集》,合称《南行集》,共一百七十三篇,今存一百五十篇。《南行集》为三苏父子唯一编辑的一部诗文合集,当时就曾刊行。北宋末、南宋初曾出现过多种宋人选编三苏文集的选本和注本,反映了三苏文在当时的巨大影响。根据书目记载,目前能见到最早的三苏文集为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饶州德兴县董应梦集古堂刻《重广眉山三苏先生文集》八十卷。此书不知编撰者名氏,李盛铎《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卷四著录:“《重广眉山三苏先生文集》八十卷,存卷一至四、卷十五至八十,宋刊本。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七字。白口,四周双边。板心上有字数。鱼尾下题三苏文几或论几,次叶数,次刊工名。刊工名亦有刻在叶数上者,或题某某刊,或题某某开,或题某某刀。缺笔至构字止,语涉宋帝均空格。缺卷五至十四。”[4]350按,《重广眉山三苏先生文集》八十卷为残本,缺卷五至卷十四共十卷,今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录》均著录。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八亦著录。此书虽缺十卷,但依旧能大致得知其内容。卷一至卷四为书信,卷十五至卷八十主要收录三苏各类著作和文章,如《尚书解》《论语拾遗》《孟子解》以及政论、试政、政略、政问、经问、经论等实用性的文字。此外,张钧衡《适园藏书志》卷十五著录另一种残本,仅存三卷,有陆树声、杨守敬跋,今存台北中央图书馆。

宋孝宗喜好三苏文,导致乾道以后三苏选本大量编行,婺州东阳胡仓吴宅桂堂刻《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就是其中之一种。原书编撰者不详,也不见于宋人书目。“凡选苏洵文六十八篇,苏轼文二百七十九篇,苏辙文三百一十二篇。”[5]86明赵琦美《脉望馆书目》著录:“《三苏文粹》十本,又四本”。[6]1458《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六著录宋版《三苏先生文粹》二函二十册。婺州东阳即今浙江金华市东阳县,两宋时期,婺州境内的东阳、义乌是重要刻书之地。东阳本《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旧藏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今归中国国家图书馆。杨绍和《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卷四著录两部宋版《三苏先生文粹》,其曰:“宋本《三苏文粹》七十卷,二十四册,四函。”[7]613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八:“《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宋苏洵、苏轼、苏辙撰。宋婺州吴宅桂堂刊本,版高五寸四分,半面阔三寸九分,是巾箱本。每半叶十四行,每行二十六字,白口,四周双边。”[8]1532后来此书归常熟瞿氏,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十三著录:“《三苏文粹》七十卷,宋刊本。不著纂辑姓氏,前有标目,无序跋。目后有真书墨图记云:‘婺州东阳胡仓王宅桂堂刊行’,与《欧阳文粹》版式相同,当是同时所刊。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六字。‘敬’‘殷’‘匡’‘恒’‘贞’‘征’‘让’‘树’‘桓’‘构’‘慎’字皆缺笔,而‘惇’字不缺,光宗前刻本也。”[9]662根据瞿镛所辨书中避讳到“慎”字,即避南宋孝宗赵眘之同音名讳,可断定为南宋前期光宗前的刻本。

另有一本为季振宜故物,后归常熟张金吾收藏。《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三十五著录:“《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宋刊本。不著编辑者名氏。凡老泉十一卷,东坡三十二卷,颖滨二十七卷,合七十卷。阙卷十一至十八,二十二至二十四,二十九至三十五,四十八至五十,五十三至五十九,七十,共缺二十九卷。钞补。”[10]631此书后归湖州陆心源,其《皕宋楼藏书志》卷一百一十二著录:“《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宋蜀大字本,季沧苇旧藏。不著编辑者名氏。按:此北宋蜀中刊本,每叶二十四行,每行十八字,版心有字数及刊工姓名,语涉宋帝皆空格,‘桓’字以下讳不缺避,盖北宋刊本也。卷中有季振宜藏书朱文长印。”[11]1274陆氏皕宋楼藏书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陆心源之子陆树藩以十万元全部售与日本岩崎氏,现存日本静嘉堂文库。傅增湘曾到静嘉堂文库查阅此书,《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 八:“《三苏文粹》余生平所见者三本,皆密行小字巾箱本。此本板式宽展,大字精严,纸墨莹洁,殊为罕觏。且老泉文后附诗二十二首,为明刊本十四行本所无,尤为足珍。陆氏定为蜀本,余审其字划方严峻整,恐仍是浙本耳。”[8]1532此外,《三苏先生文粹》还存有两种残本,为小字巾箱本,傅氏《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八、莫伯骥《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卷六曾著录,其中一部为南宋著名学者赵次公所藏,弥足珍贵。

将《三苏先生文集》与《三苏先生文粹》对照,发现一些问题。《三苏文集》在时间上略早于《三苏文粹》,内容上是以类编排,并且收录完整的著作,如《尚书解》《孟子解》《论语拾遗》。以类划分往往按照苏洵、苏轼、苏辙顺序编排,如卷三十八为苏洵《政问》十五首,卷三十九、卷四十为苏轼《政问》二十六首,卷四十一为苏辙《政问》二十六首,划分一目了然。而《三苏先生文粹》则将全部编排打乱,按照个人划分,其中苏洵十一卷,苏轼三十二卷,苏辙二十七卷,各卷之内编排随意。而且从卷数上来看,《文萃》比《文集》少十卷,编排更为紧促。从刊刻地来看,《三苏文集》目前仅见饶州本,而《三苏文粹》除了东阳本,尚有蜀刻本。季振宜、张金吾、陆心源所见到的大字本极有可能就是蜀刻本,三苏为蜀产,且宋代眉山地区刻书风行一时,刊刻《三苏文粹》具来各种条件。现存宋蜀刻本唐人集二十余种均为大字本,即为明证。存留的几种《三苏文粹》,既有小字巾箱本,也有大字本,说明在南宋初期选编、刊刻三苏文成为风尚,不同的开本和字体可供各种层次的读者选择。而且从版本方面讲,南宋编刻的《三苏文粹》极具校勘价值,可补文集本之阙。例如瞿镛就说:“老泉文有《洪范》三论及后序、《辨奸论》为《嘉祐集》不载。东坡文有《迩英进读》、评史、评文选等篇为七集本不载,当取诸本大全集本。颖滨文有诸论为四集本不载者,皆取诸《古史》。文中字句,多与集本不同,亦互有得失,可资参校。”[9]663除了上述两种三苏文选集外,在孝宗淳熙三年(1176)还刊刻过游孝恭选编的《标题三苏文》六十二卷。游编本不见于宋、明公私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六著录:“蜀本《标题三苏文》二函十册,不著编者姓名。书六十二卷,汇三苏文,分门纂辑,曰上书、曰奏议、曰几政、曰政略、曰政别、曰政断、曰进论、曰程试论、曰历代论、曰南省讲三传、曰书、曰答书、曰杂文(杂说附)、曰记(赞附)、曰序、曰行状、曰碑、曰墓志、曰海外论。或加子目,或节全文。前有三苏文叙录,标‘历阳状元张孝祥编’。又三苏年谱图,标‘左朝请大夫、权发遣成都府路提典刑狱事何棆编’。卷一后有条记云:‘武溪游孝恭德棻标题。此文集校正,复增叙录、图谱于卷首,庶几开卷则三公之议论灼见其肺腑矣。淳熙丙申冬至日刊于登俊斋。’或即游孝恭所编也。”[12]316此书今存残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存卷二十九至卷六十二共三十四卷。该书的卷次、序目与《三苏文集》《三苏文粹》迥然不同,乃书贾坊刻无疑,编者游孝恭不详何人。

上述数种三苏文选集皆为白文本,在南宋还出现过几种编注本、标注本,而且还有《三苏文粹》的增补本,说明三苏文章在南宋受到的欢迎程度。朗晔在孝宗淳熙末年编注《经进三苏文集事略》一百卷,约于光宗绍熙二年(1191)刊刻成书。朗晔字晦之,钱塘人,生平事迹见周煇《清波别志》卷二。全本《经进三苏文集事略》一百卷今不存,仅存两部宋刻残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一部为南海潘氏宝礼堂所得,《宝礼堂宋本书录》著录,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另一部为乌程张氏适园所得,其《适园藏书志》卷十一著录,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版式相同,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双边。朗晔注双行。《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共选注苏轼文四百九十八篇。前两卷为赋,卷 三为南省讲三传,卷四至卷十四为论,卷十五至卷二十三为进政、政、政问,卷二十四为上神宗万言书,卷二十五至三十六为表、启、奏议,卷三十七至卷三十九为内外制,卷四十至卷四十七为书状、书,卷四十八至卷五十四为记,卷五十五至卷五十九为碑、叙、杂说、铭、赞,最后一卷为杂著。此书民国时商务印书馆编《四部丛刊初编》,曾借用乌程张氏、南海潘氏所藏残宋本拼合影印。影印本前有宋孝宗《御制文集序》《苏文忠公赠太师制》《东坡先生言行》。残宋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分别按类编排苏轼文,是宋代编刻苏轼文章卷数、篇数最多的一种苏文选本,基本上囊括苏轼各类重要的文章,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胡玉缙《续四库提要三种》谓:“钩稽事实,考核岁月,元元本本,无不具有条理,足与施元之《苏诗注》相伯仲。”[13]272宋代注苏诗、苏词者甚多,但注苏文者仅此朗晔一部,从文献方面讲弥足珍贵。《宋史·艺文志》著录“《三苏文集》一百卷,朗晔进”,现存的《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可能就是朗晔《三苏文集》之苏轼文部分,另外四十卷为苏洵、苏辙文。鉴于朗晔《经进三苏文集事略》已佚失,民国年间上海蟫隐庐刊行罗振常辑本《经进三苏文集事略》,包括《老泉先生文集》十二卷《考异》一卷、《经进嘉祐文集事略》一卷《考异》一卷、《老泉先生文集补遗》二卷、《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考异》四卷《补遗》一卷《续补》一卷、《经进栾城文集事略》一卷《考异》一卷,以及《郎氏事辑》一卷。但罗氏补辑《经进三苏文集事略》材料来源不一,且并没有恢复朗注之旧,学术价值不高。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4),吕祖谦编《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五十九卷刊刻成书。吕祖谦字伯恭,婺州人,南宋著名理学家。隆兴元年(1163)登进士第,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学教授。累官直秘阁、主管亳州明道宫。参与重修《徽宗实录》,编纂刊行《皇朝文鉴》。淳熙八年(1181)卒,年四十五。著有《东莱集》四十卷。《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五十九卷,今仅存宋刻残本,存五十一卷。其中《老泉先生文集》十一卷、《东坡先生文集》二十五卷、《颖滨先生文集》十五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十一著录:“宋吕祖谦编,三苏人各为编,凡苏洵十一卷,苏轼二十六卷,苏辙二十二卷。编各分体,加以点抹,于题下标注本意,与蜀本及《文粹》篇目并异。”[12]369书中有吴炎《题东莱标注老泉文集》,对编撰过程言之较详,其曰:“先生父子文体不同,世多混乱无别。书肆久亡善本,前后编节刊行,非繁简失宜,则取舍不当,鱼鲁亥豕,无所是正,观者病焉。顷在上庠,得吕东莱手抄凡五百余篇,皆可诵习为矜式者,因与同舍校勘讹谬,拟为三集,逐篇指摘关键,标题以发明主意。其有事迹隐晦,又从而注释之。诚使一见,本末不遗。义理昭晰,岂曰小补之哉!鼎新作大字锓木,与天下共之,收书贤士,伏幸垂鉴。绍熙癸丑八月既望,从事郎、桂阳军军学教授吴炎济之咨。”[14]1吴炎字济之,兴化军莆田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登进士第,授桂阳军学教授。根据其文得知,《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为吕祖谦编,吴炎等人标注。

《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五十九卷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一些变化,例如《老泉先生文集》就有十一卷、十二卷两种版本。《宝礼堂宋本书录》:“天禄琳琅有《东莱标注三苏文集》,编各分体,加以点抹,题下标注本意。据吴炎咨启测之,此亦必三苏合刻,版心有署‘泉几’者,亦其一证。然天禄本洵文十一卷,此为十二卷,又有不同。”[15]299潘氏宝礼堂所藏此宋刻《老泉先生文集》为傅增湘所让,为十二卷本,而天禄琳琅旧藏《老泉先生文集》为十一卷本,差别不大。“以十一卷本、十二卷本《老泉先生文集》目录相校,十一卷本卷六为《衡论十篇》,十二卷本将此十篇分为两卷,为卷六、卷七,故两本卷次不同。”[5]141大致看来,《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之《老泉先生文集》十一卷本、十二卷本,书名相同选文篇 目相近,很可能是一书不同版本,编次略为不同而已。《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五十九卷是吕祖谦选编的三苏文章选本,而非为全集本,共选编三苏各体文章五百二十九篇,今存五十一卷,存文四百三十五篇。其中所选苏洵的文章几乎囊括传世之作,选苏轼文二十六卷仅占其作四分之一,选苏辙文二十二卷也只占其作三分之一。从选编内容上看,三苏文章主要偏向于经论、史论、政论、奏议、书启等实用性的文体,其中政论最多,进政、政问、政略、政别等占大多数,而文艺性较强的传记、游记及其他文字基本没有,显示出选编者强烈的正统思想,也可能与吕祖谦理学家身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该书由吕祖谦选编、吴炎标注,但书名又是《东莱标注三苏文集》,有误导的嫌疑。所谓标注,即用标点、划线的方式表明文章的警政关键之处,用批注揭示文意,提醒读者注意作者的创作倾向与旨意,具有明显的科举导向功用。明人杨士奇《书三苏文选后》评论此书:“皆取其论治体而便于科举之用,虽不能皆纯,而读之可以启益胸次,动洫笔端,未必无助也”[16]122,基本上道出了吕氏选编此书的初衷。李建军先生认为:“吕祖谦编选的《三苏文集》是三苏文章的较早选本,同时也是较好选本,在三苏文章的传承、流播历程中具有一定的价值。”[17]吕编本虽不是最早的三苏文章选本,但从质量上来讲的确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具有较高的文字校勘价值。

前述孝宗时编刻《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付梓后不久即有人对此书进行重编,更名为《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卷数扩大到一百卷。据书中宋帝避讳字来看应为南宋中期刻本,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四字,黑口,左右双边,版心有刻工姓名。原为天禄琳琅旧物,后流传到日本,今藏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六著录:“《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四函,二十八册,不著编者姓名,汇三苏文,分门纂辑,曰五经论,曰六经论,曰书解,曰洪范论,曰中庸论,曰春秋论,曰南省讲三传,曰论语解,曰论语拾遗,曰孟子解,曰太玄论,曰帝王君论,曰帝王臣论,曰圣贤论,曰列国君论,曰列国臣论,曰历代君论,曰历代论,曰历代土风论,历代夷狄论,曰权书,曰衡论,曰史论,曰谥法论,曰论,曰秘阁试论,曰几政,曰政略,曰政别,曰政断,曰进政,曰政,曰政问,曰私试政问,曰上书,曰奏议,曰表状,曰书,曰启,曰记,曰叙,曰引,曰字说,曰杂书,曰杂说,曰迩英进讲,曰评史,曰评文选,曰颂,曰赞,曰碑,曰铭,曰传,曰祭文,曰行状,曰神道碑,曰墓志铭,而以颖滨遗老传终焉。”[12]315此书《与三苏先生文粹》编排完全不同,它采取分类辑文,将三苏文章打散后按照门类细分。而且有些分类太过于琐碎,如卷十一、卷十二分别为《帝王君论》《帝王臣论》,而卷二十一到卷二十八却另外有《历代君论》《历代臣论》。又如卷九十一为《碑铭传》,卷九十三到卷九十九分别又有《神道碑》和《墓志铭》。除了这部《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南宋中期还编刻过一部《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今上海图书馆存有一部宋刊残本,仅存十一卷。此书编排以人系文,与《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编排相同,为何新取名《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极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购买。

上述多部宋代编刻三苏文选本,因都出自于宋人之手,且刊刻年代大多在南宋,在版本上具有一致性,代表南宋刻书主体面貌。从编者方面讲,这几部选本大都没有署名,仅《经进三苏文集事略》一百卷、《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五十九卷、《标题三苏文》六十二卷三种署名。《东莱标注三苏文集》的署名也是有问题的,如潘宗周《宝礼堂宋本书录》就说:“此亦必托名之作,而非真出吕氏之手。”[15]299而《标题三苏文》编者游孝恭署名一样有问题,彭元瑞《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六说:“割并毫无体例,书首叙录、图谱更为芜陋,乃坊贾嫁名便鬻之所为耳。”[12]316如此看来,只有朗晔编注《经进三苏文集事略》署名无争议,其他几部选本要么无署名,要么署名有争议,可能是在南宋三苏名冠一时,选编其文集者众多,选编者无意于冠名,或嫁名于他人。

从编刻时间上看,选本依次是绍兴三十年(1160)集古堂刻《重广眉山三苏先生文集》八十卷、淳熙三年(1176)游孝恭选编的《标题三苏文》六十二卷、淳熙八年(1181)吕祖谦编《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五十九卷、光宗绍熙二年(1191)朗晔编注《经进三苏文集事略》一百卷。两种《三苏先生文粹》刊刻时间只能大致确定,其中婺州东阳桂堂刻本《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瞿镛根据避讳定在南宋光宗前,而《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则要晚于《三苏先生文粹》,另外一部三苏选本《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一百卷确切编刻年代不详,严绍璗《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定在南宋初年,恐不确,因为从书名和卷数及内容来看,《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显然是根据《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重编,故编刻年代应该晚于南宋光宗朝。以上七部三苏文集编刻时间主要在南宋孝、光宗年间,而这个时期恰好是三苏在南宋声誉最隆之时。从宋孝宗出于政治需要,对元祐党人重新评价,下诏恩准东坡谥文忠、御制文集序开始,到乾道、淳熙、绍熙三朝“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三苏地位骤然提升,可谓隆极一时,无人能比。不惟三苏文集编刻成书,其他各人著作也大量刊行。仅以苏轼为例,在南宋初期就出现《东坡七集》,包括《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集》四卷、《应诏集》十卷。而且笺注苏诗成风,仅苏轼《和陶诗》四卷,在南宋就有傅共《东坡和陶诗解》十卷、蔡正孙《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十三卷、蔡梦弼《东坡和陶集注》等多种。朝廷的嘉奖和民间的推崇,是造成南宋时期三苏文选本大量编刻的主要原因。

从内容上来看,上述七部南宋三苏文集仅有两部是全本,其他都是残本,殊为可惜。其中的一部是婺州东阳桂堂刻本《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经聊城海源阁、常熟铁琴铜剑楼、天禄琳琅所藏今归中国国家图书馆。另外一部《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一百卷原为清宫旧物,后流传到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这两部南宋《三苏文粹》,因为是全本,对整理校勘三苏文集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剩下的五部即便是残本,也仍然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如吕祖谦《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之《东莱标注颖滨先生文集》二十二卷,今存文十五卷文一百七十九篇,对校勘《栾城集》就很有参考作用。据杜海军先生的研究,《颖滨先生文集》十五卷“所存较《苏辙集》多127 字,少145 字,多9 句,少11 句,可校勘367字句,乙正14 处字句,字句的转换29 处,佚文2处。共有差异多达七百多处,几乎每一篇文字都有许多的不同。”[18]另外存留的两部《东莱标注老泉先生文集》《东莱标注东坡先生文集》相信对《苏轼集》与《苏洵集》的校勘同样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从内容编排上来看,上述诸种三苏文选本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系统,即依人选编与分类选编。前者有《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五十九卷、朗晔编注《经进三苏文集事略》一百卷、《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后者有《重广眉山三苏先生文集》八十卷、游孝恭编《标题三苏文》六十二卷、《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一百卷。所有三苏文选本中,唯独《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后附有苏洵诗二十二首。如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的大字本《三苏先生文粹》卷三后有道光八年(1828)孙原湘题跋:“惟老泉文后附诗廿二首,东坡、颖滨诗皆不录。”[19]1919《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与《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一百卷虽书名相同,但内容编排完全不同,各有优劣。吕祖谦编《东莱标注三苏先生文集》在时间上虽略晚于《三苏先生文粹》,但显然是借鉴过后者,两书对比可以发现所 选三苏文篇目只是略有差异。吕氏删掉了《三苏先生文粹》中有关《论语》《孟子》《公羊》《春秋》《左氏》《谷梁》《尚书》等经部的文章,重点在于选编论道、论史、论政、论治等政论文,倾向性更加明显。最晚出的《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一百卷显然是将前面各本参照,在选编上分门别类加以细化,过于琐碎,割裂了三苏文的内在性。从选编质量上讲,朗晔编注《经进三苏文集事略》一百卷历代评价较高,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吕祖谦编《东莱标注三苏先生文集》也深受好评,这可以从书中吴炎《题东莱标注老泉文集》和杨士奇《书三苏文选后》二文的评语看出。而对游孝恭编《标题三苏文》六十二卷颇有微词,主要是批评游氏选编此书“割并毫无体例,书首叙录、图谱更为芜陋”,可见该书从篇目编排到文字叙录都有缺漏,不是精善之本。尽管上述诸本存在种种缺失,但它们对保存三苏文献及其传承功不可没。

南宋之后,元、明两代对上述各种三苏文章选本,大都有翻刻。例如《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本,《古今书刻》卷上就记载明代建宁府书坊、苏州府皆有传刻。浙江图书馆藏有明嘉靖十年(1531)金鳌刻本,版式与宋刻本同。《三苏先生文集》在明代也有多种翻刻本,仅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著录日本藏本就有三种,分别是元末同文书院刻本、刘氏安正书堂刻本、正德十二年(1517)慎独斋刻本,国内藏本则更多。凡此种种均说明南宋时期编刻的多种三苏文选本在后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以这些选本为基础衍生出更多的三苏文选本。例如李叔元编《汇锲注释三苏文苑》八卷、谷瑞屏评选《顾太史评阅三苏文约》十六卷、杨慎编《嘉乐斋三苏文范》十八卷、钟惺编《三苏文盛》二十卷及《三苏文归》十卷、陈仁锡选评《苏文奇赏》五十卷等,大多取材于宋人选编本,这在宋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值得重视加以研究。

猜你喜欢
三苏文集苏轼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郭汉城文集》简介
对“三苏”的“六国兴亡”观的商榷
文学与音乐不解之缘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民主与科学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