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视野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性反思

2020-01-09 01:27朱西林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政治文明现代化文明

朱西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北京10009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演进,人类文明形态亦随之变化升迁。政治文明便是人类文明最为重要的文明形态,反映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总和,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构成完整的文明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新时代的重大发展,是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举世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文明进步必然结果。在追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征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性、制度理性、工具理性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根本内容。

一、塑现代化之魂:政治意识文明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价值理性

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观念形态,体现着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现代性的主要体现,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具象之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应是基于理性的政治意识现代化,其地位和作用犹如航海灯塔为航行指明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内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民族的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意识。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意识是现代政治意识文明中最为科学的理论,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旨归

“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意识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其终极目的是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就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两大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指明了人类发展的前途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现代政治意识文明主要有两种形态——资本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资本主义政治意识文明是以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资产阶级少数统治者的统治思想,终将在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中走向衰落直至灭亡。而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前进方向,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坚持根本的价值追求。“‘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我们的治理体系一旦离开了共产主义方向、离开了为了全人类解放的“利益”,也必定会“出丑”,就如前苏联放弃了社会主义而最终亡党亡国亡政一样。因此,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究其根本,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现代化。

(二)民族的政治意识是现代政治意识文明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魅力所在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3]民族的政治意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独特的标识。中国的治理首先要基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和文明积淀,离开了这一民族的根脉,所谓的治理现代化将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毫无根基。其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或者说中国的治理现代化,其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即如前所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推进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这一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的是治理的民族性,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才是中国治理特殊魅力。

(三)人民的政治意识是现代政治意识文明中最为根本的主题,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的宗旨目标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现实的人为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着社会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文明的逻辑起点。所以,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强调的就是“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就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我们党一直以来也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明确“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4]党的十九大更是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纳入到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之中。我们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做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政治意识是中国治理的根本宗旨和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主题。离开为了人民的中国治理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要坚持为了人民为最高价值追求,一方面,治理从人民汲取动力;另一方面,治理在人民幸福生活实现价值。

二、铸现代化之核:政治制度文明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理性

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秩序的源泉和保障,而制度文明,即“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关系各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的进步状态及其积极成果”[5],是现代化的象征。政治制度文明,也可说是文明的政治制度,是政治制度的进步形态,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和制度形态,是政治行为文明的根本规范和制度保障。中国治理的现代化根本体现在制度现代化,而这一制度现代化究其根本则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切国家治理的根本遵循,规定了中国治理的根本方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则是这一制度的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治理现代化制度的目标指向

目标是共同的愿景,是治理的追求,目标的先进与伟大是衡量制度文明的重要标准。近代中国,饱经贫穷落后与战乱之苦,深受殖民侵略与压迫之害,对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极其迫切与渴望。过去的落后挨打不得不说与“制不如人”有莫大关系。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们追逐现代化就是要用革命的办法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找寻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的制度,最终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剑指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既是中国制度文明的进步,也是中国治理的道路和目标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作为通向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始终致力于追求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安全稳定作为执政的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治理的奋斗目标。“两个奇迹”的事实证明,以民族复兴为目标的中国治理现代化道路正在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指日可待,中国也为世界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经验和模式。

(二)党的根本领导制度体系是中国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制度体系

政党是现代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根本推动力量,政党制度文明也就是国家现代化治理制度文明的最主要内容和表现,而政党领导制度尤为重要,居于统领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治理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明确了在众多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中,党的领导制度是最根本的,居于统领地位、核心地位的。党的领导制度的统领、核心地位,一方面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逻辑;另一方面,其体现的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功能,其目的是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中国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断推进中国治理现代化。因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的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三)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中国治理现代化政治制度文明的根本内容

民主政治制度是现代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政党得以栖身的制度环境。一百多年的中国现代化历史,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民族复兴强盛一直以来都是民主政治的最高价值诉求。因此,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把挽救民族危亡、解放劳苦大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与生俱来的初心使命,这也就决定了党的民主政治制度就是要解放人民,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故而,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也是党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制度文明的根本内容和落脚点。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围绕着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完全实现,不断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一系列制度体系,推进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强现代化之体:政治行为文明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工具理性

行为是思想的载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角度而言,政治意识文明与政治制度文明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解释和认识政治文明,而最重要的在于改造政治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就是政治文明的改造行为的状态,是政治意识文明实践载体,是落实政治制度文明的具体工具。从内涵上看,西方政治学认为,“公民在民主和其他政治体制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在政治问题上做决定”[6],这种做决定主要就是通过选举来实现的,因此选举也就是政治行为最主要的内容。而列宁则认为,“政治行为是由‘政治活动的性质、方向和方法’构成的,是特定的政治主体采取的。”[7]不妨从政治生活各种相互关系上把握,新时代中国治理的政治行为文明,可以理解为各行为主体在“伟大斗争”中进行的政治治理、政治参与而呈现出来的进步状态,其核心要求在“有序”。

(一)建设“伟大工程”引领“中国治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最重要的行为主体,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最大的政治工程,是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中国所有政治行为主体中的领导力量,可以说中国治理现代化就是党领导下的治理现代化。而党自身建设建设的现代化也就自然是中国治理现代化最重要的内容。换言之,党的现代化水平直接代表着中国治理现代化水平,“伟大工程”的建设发展引领着中国治理的现代化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再三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政治论断,明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中居于核心地位。更重要的是,党把自身建设放到“中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框架之中,勇于自我革命、改革创新,从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以党章为核心党内法规体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实践上坚持依法从严治党,铁腕正风肃纪,零容忍反腐斗争等,把党的建设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程序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助推中国治理的现代化。

(二)坚持“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

当前,中国“两个一百年”历史进程与世界百年大变局时代相互叠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中华民族复兴之梦主题交相辉映,新的时代条件决定了中国治理现代化必然会面临新的长期的斗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8]这种“伟大斗争”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治理现代化过种中政治行为具体表现,但决不是以流血为代价的暴力的激烈的政治革命斗争,而是逐梦征程中要面对各种国际国内的风险与挑战,强调的是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文明,牢固树立敢于斗争的精神,时刻保持斗争的姿态,善于运用法律和制度对前进道路中深水险滩、沟沟坎坎进行治理,在回应时代问题中完善现代化的中国治理体系,在解决时代困难中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三)共建“伟大事业”实现“国富民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既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民族复兴之梦,更是亿万中国人民的梦。亿万人民是中国治理最大的行为主体,其参与治理的水平最终影响着中国治理现代化水平,其民主化程度决定了中国治理民主化程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社会治理的决定中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驾驶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9]。这一决定清晰构建了社会治理体系格局,明确了主体是全体人民,强调的是党、政府和社会所有层级的主体协同参与,核心思想是“共建共治共享”,目标是达到“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和“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这一决定既强调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又要求各层级主体的协同治理;既体现治理的民主协商,又强调治理的制度保障;既有高水平的目标制定,又要求有治理的科技支撑。这一决定体现的是中国治理政治行为文明最广泛主体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样态,是中国治理现代化的行为逻辑呈现。

总之,中国治理现代化,即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状况。因此,从政治文明视野来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决定,反映了党在新时代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总结了中国治理现代化的优势,提出了中国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规划了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必将给中国治理现代化带向更高水平。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现代化文明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请文明演绎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漫说文明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对不文明说“不”
西方女性政治家的柔性魅力
参与型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
文明歌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