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工作的实践困境及对策

2020-01-09 01:27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分支机构党组织党员

刘 硕

(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210095)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境外分支机构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迎接全球化挑战以实现组织国际化的关键环节。早在20 世纪90 年代我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伊始,驻外机构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因其多元化意识形态剧烈碰撞的跨文化背景而备受瞩目。为此,中央组织部、外交部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驻外中资企业、机构党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组通字[l994]14 号)就曾指出,国内派出部门、驻国外中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按单位或系统建立党支部。

2015 年3 月28 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框架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一带一路”作为当下以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层次发展为着眼点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标志着以中国“走出去”为鲜明特征的全球化新阶段的到来。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到2018 年6 月,我国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总投资289 亿美元,中国企业在2017 年中标承包的海外工程项目达380 项之多。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和中国企业、机构走向世界市场,亟须适合海外新生态的党建路径来为其保驾护航。所以,为“一带一路”中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机构提供科学的党建支撑点亦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迫切需求。

(二)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企业党组织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当前,我国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在境外建立分支机构成为众多国内企业的发展方向。党组织建设是这些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回顾我国企业党建历程,总结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推进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企业党建是我国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此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企业党建是多重治理逻辑并存的社会状态(王诗宗、宋程成,2013;黄晓春、嵇欣,2014;马金芳,2014)[1]衍生的重要领域。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党建实际效果与战略预设相去甚远,在促进组织发展和协调社会矛盾过程中作用不佳(马西恒,2006;蒯正明,2009;陈鹏键,2011;赵刚印,2014)。对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蒯正明从政党系统、政权体系与社会格局三者的平衡状态入手,认为当今党的组织资源开发在“国家—单位—个人”的纵向社会整合逻辑中面临着适用性的问题(蒯正明,2009)[2]。马西恒则从“个人—单位”互动的视角强调市场和法制已成为社会运作的平台机制,企业党建背后隐藏着利益主体需求与传统运作惯性对接的矛盾,这一矛盾直接制约了社会转型期党的可持续发展(马西恒,2006)[3]。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空间结构的层级空白是企业党建效果欠佳的“罪魁祸首”。陈鹏键认为以空间节点错位为显著表征的传统垂直型组织体系是企业党建低效的重要原因(陈鹏键,2011)[4]。赵刚印则从党建动力机制构建出发研究了企业党建的资源基础和基本策略,认为组织管理体系的不成熟造成了党建造血功能式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治理功用,成为浮于社会生活表面的制度形式(赵刚印,2014)[5]。根据不同的归因分析,学者们为破解企业党建的发展困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赵大朋认为企业党建存在一定程度的内部分层。涉外企业党建普遍存在定位模糊、活力匮乏、影响低下等难题,这缘于对超越民族国家视阈的特殊空间环境的忽视(赵大朋,2013)[6]。李晓光、曹海霞(2015)[7]曾基于中央企业海外基层党组织的极端特殊性就其基本表征和建设特点进行探究。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国内企业党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为本文关于企业境外分支机构党建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具有非常好的理论启发作用。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不足,表现为:第一,多为从组织层面对企业党建的面上研究,忽视了对企业内部党员群体予以甄别的个体化分析,不免有失偏颇。第二,关于境外企业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境外分支机构,直面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处于党建的前哨阵地,加强对他们的理论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三,现有关企业境外分支机构的研究,忽略了其特殊的生存环境,而对于其实践困境也揭示不足。这些都为本文研究预留了较大的空间。

基于此,本文拟从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工作的实践困境切入,对造成这种实践困境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冲突化解与境遇协调的角度提出企业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企业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工作面临的实践困境

(一)功能定位模糊:政治引领作用与组织增益趋向脱嵌

虽然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方式手段不尽相同,但其功能定位都是围绕加强党的领导和促进组织发展这两个基本点展开的。传统的党建工作机制是以党的建设为抓手带动组织业务工作的开展。但是,境外分支机构缺乏严密的组织网络依托,海外体制支撑乏力,这种现实状况决定了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工作要依赖于组织机构的人力、物力支持;依靠组织管理层来为党组织发展投入更多的资源。这种情况要求党建工作要增强对组织发展的增益程度和组织目标的认同。

但从现实情况看,政治引领作用和对企业组织增益的作用,这两者协调效果并不理想,突出表现为企业治理层对党组织意图分享组织决策权、进而会压缩资源分配数量存有顾虑[8]。这一点是企业党建的通病,不过在境外分支机构中尤为突出。而如果境外分支机构的党建工作过分迎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政治引领的作用。这里需要回应的问题是:如何将党的建设与组织经营发展更好地相结合起来,构建起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与组织服务功能的互动格局。因此,在不削弱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的同时,增加其对组织业务产出的助益功能,是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组织形式空转:外生逻辑程式与党员利益诉求脱节

特殊的海外际遇决定了外生型党建逻辑成为境外分支机构党建的主要模式。单向的外生嵌入往往无暇顾及组织内部党员群体的实际利益诉求,引发党组织话语体系与党员群体诉求相脱离。这会限制基层社会的利益表达,导致党员话语权利的缺失;党员诉求反馈机制也相应地处于滞后状态,出现党建资源统筹与党员个体需求“两张皮”的现象,造成组织空转。

不仅如此,党建形式程序和实质内涵的脱节还会在海外特殊环境的催化下导致党员怀疑组织、丧失信仰,甚至背离组织。从根本上讲,这是党员群体不同领域的个体性需求和公益性诉求在党建公权力运用过程中的失语。解决好“组织空转”问题,实现组织嵌入与内生诉求之间的平衡,摆脱“党组织忽视党员,党员排斥党组织”的尴尬境遇是突破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工作瓶颈的又一重要内容。

(三)体制韧性不足:机构自主开展与总部内涵输出偏离

现行境外分支机构组织框架的设计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是总部对项目实施细致的管理遥控;一种是粗放式的总部授权管理。党组织设置模式的单一复制性和相对封闭性使得总部垂直管理(即总部党组织对所属分支机构党组织进行集中统一领导)成为当前境外派出机构的主要党建管理模式。总部管理模式需要母机构党委主动介入,通过纵向输出以实现党建工作覆盖到各分支机构。然而境外分支机构一般与总部相距甚远,包括党的建设在内的组织日常运营多依赖于总部授权给分支机构令其独立经营管理。

不难发现,自主性较强的分支机构,其工作开展和自上而下的总部战略输出体制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使得总部集成输出下的分支机构党建工作在“应然”(目标状态)与“实然”(起始状态)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目标不清、节奏拖沓等问题突出。如何实现境外分支机构党组织对总部党建工作内涵的“公共认同”和“制度认同”,推动总部党建战略内涵在境外落地是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命题。这种认同需要根据组织要求做出具体界定,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基于“政治认同”“价值认同”之外的“情感认同”和“道德认同”。

(四)党员信仰弱化:主体动员参与和海外文化环境冲突

在学界,主体参与通常被赋予积极的意义。从现实来看,以建立在人情之上的隐性关系网为切入点提升组织党建积极性,可以对分支机构党组织的业务动员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工作机制普遍存在组织网络关联脆弱、严密网络依托缺乏、保留有一定的主体活动空间等特征。因此,党员的主体参与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直接左右党建工作成效。

但值得注意的是,复杂的海外生态环境和市场经济因素对党员思想体系中的本土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解构作用,使得海外党员群体信仰弱化,甚至波及机构党建的整体成效。在单向度的党建输入和陌生化的环境渗透之下,海外党员群体普遍存在偏离身份认知、陷入精神荒芜、思想防线退化等信仰弱化问题,并不能正确充分发挥作用,进而产生诸多非目的性的结果,这是构成境外分支机构党建效果不佳的现实逻辑起点。

三、特殊性是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内外环境的重要表征

(一)环境陌生化:文化差异对组织调配整合的适应性考量

与本土基层党组织不同,境外分支机构党组织所面对的是陌生化的非本土活动空间。作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境外分支机构为实现充分发展,总是意图充分适应融入到海外环境之中,从而在公共资源调配竞争中获得优势。可以说,境外组织机构存活成长的过程就是外部空间环境对组织机构适应性考量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量。

而境外组织机构在应对外界考量的过程中,党建工作易被边缘化,党建功用易被弱化。与本土分支机构相比,跨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适应力不足是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工作中力量匮乏、创新不足等困境的深层次原因[9]。境外分支机构不仅仅是一个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更是一个基于不同的地域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背景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文化综合体。跨国或跨地区的投资经营势必会推动母体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接触交流,两者的差异性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程度不一的文化冲突。境外分支机构在落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外部环境的价值阐释冲击和需求释放引导,其迅猛发展势必会挤占母体文化的既有生存空间。所在场域的主流意识形态可能会凭借其强大的渗透力意图垄断话语权,因此海外党建意识形态属性与执政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易受到国外主流舆论的挑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员积极性的发挥,也会造成党员信仰弱化。

(二)组织异质化:境外环境分化消解本土公共权威的政治风险

本土公共权威与海外社会环境的多层次互动结构催生了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驻外机构活动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党建的目标向度、战略内涵以及路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难以适应这一全新的组织视域,更难以发挥实际效用,无法实现对境外分支机构有效的政治引领和组织领导。贫富分化等本土社会问题的积蓄,则为与母机构国家公共权威相悖的离心力量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这为本土公共权威的分化消解提供了潜在空间和内在冲动。党员群体的价值观念在海外环境的催化作用下加速转型,使其处于因本土原有机制作用失灵而引发的价值观嬗变期。故而境外分支机构党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实质性焦点就是:如何面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强劲渗透与影响,如何实现对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

作为全球治理逻辑与海外特殊情境之间的交互媒介,相对于大多数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视角,我们应对国内企业党组织在海外落地给予特殊审视。因为其活动更多的表现为资本对话、关系链接和表达调适的过程。现实状态的特殊性决定了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功能定位、目标向度和战略内涵的特殊性。具体到境外分支机构党组织的战略目标,有两个问题较为突出:第一,应如何准确把握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的变迁态势和多元思潮的复杂演进,使得党建工作成为整合组织资源的有效手段,满足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先进性、适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第二,应以何为突破口,提升党在境外特殊视域下对社会组织的整合效果,使得党建工作成为促进组织机构良性发展和维护各方合法利益得以实现的政治保障,从而赢得组织成员和管理层的支持。

(三)外生式逻辑:组织全球化迁引下的附庸型党组织覆盖

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可大致划分为外生和内生两种逻辑思路。外生式党建就是指党组织在时间节点上后序于分支机构组建的逻辑模式,更强调以自上而下的母机构行政权力为依托。内生型党建是指在分支机构组建肇始就将党组织纳入到权力架构设计之中,强调其与组织特色和运行逻辑的高度一致。更清晰地识别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工作的复杂性特点,实现党建嵌入路径及融入方式的转变,成为当前分支机构党建工作所面临的特定情境。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跨国企业治理结构、发展路径和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动态变化,进而推动了我国在全球经济链条中的角色演变,势必会带动党建的国际化转型[10]。与境内分支机构相比,组织国际化的特殊境遇决定了外在嵌入成为境外分支机构党建的主要逻辑思路:首先,党组织为实现在非本土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多强调增强自身的生存适应性而忽略了意识形态的适应性;其次,外生型党建体现的是企业总部对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内涵的集成输出,境外党建本身并不具备强势推动的外部条件和主观动力。从根本上讲,在外生型党建程式下,境外分支机构主要是为以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为追求目标,它是一种在组织内部既有话语集团“强势推动”下形成的附庸型、形式化的党建模型。

四、解决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困境的思考

自20 世纪90 年代《关于加强和改进驻外中资企业、机构党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以来,从国家政策层面对境外分支机构党的建设做了详尽要求,然而现实中的境外分支机构党建并没有明显成效。根据前文分析,从境外分支机构基层党组织实践困境视角看,境外分支机构党的建设是一个多重主体、多重矛盾、多重关系相交织的复合体。海外党建的重点在于深化利益主体关联,协调各变量关系,把握各方利益认同。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党建内涵推进企业文化形塑

在境外分支机构的现行体制中,党组织的目标难以直接实现。这就决定了境外分支机构的党建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以实现和组织目标在某一层次上的契合。可以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结合为切入点:一是把党建工作纳入到境外分支机构组织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明确党组织在境外分支机构中的战斗堡垒地位,将加强和规范党内教育学习机制作为企业文化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二是通过党员示范点、党员公益服务等能够切实丰富企业文化的活动形式,推动支部建设与企业文化的接合,实现党组织的作用延伸。活动设置要把握分支机构与社区环境、党员职工和非党员职工、外籍雇员与本国职工等关键点,搞好“组织大合唱”。三是将职工业务动员作为组织党建活动的主攻方向,借此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导向,把党建目标内涵融入到境外分支机构运营链条之中,推进组织目标和党建目标的有效对接。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谋求基层党组织对境外分支机构的有效渗入,实现党的建设对分支机构的带动发展,构建起境外分支机构与基层党组织相互依存、双向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采取综合措施健全党内激励关爱机制

基于境外分支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外在封闭性,党组织要格外重视理顺机构内部各主体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实现组织发展趋向和以党员群体为代表的组织成员利益诉求的调和。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建立健全走访谈心制度。党组织要打破机构治理的科层壁垒,做到“困难诉求帮扶到位,合理诉求解决到位,无理诉求教育到位”,预防价值嬗变问题滋生。二是建立党内帮扶机制。党组织要坚持将党员的难事难题作为关怀的发力点,发动党员干部广泛参与,建立稳定的结对帮扶关系,从生活、思想、业务、发展等多方面为党员群体答疑解困。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现关怀、帮扶和激励的有机统一。境外分支机构要充分整合党内外、总部与分支、国内境外各类资源和力量,坚持定向激励与重点帮扶相结合、物质帮扶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运用激励理念驱动党员职工有效参与到企业生产和业务实践之中。

(三)因人因需设指标,增强考核体系适用性

在现行的总部集约式管理模式下,总部党建战略的输出要落实到对分支机构的考核指标要求上。考核指标的确立要经过对境外分支机构的充分调研和详细论证。对于境外分支机构党组织,总部亦可参考国内相关规章制度,并适当考虑分支机构的实际情况以制定专门适用于境外分支机构的党建指标体系,以确保分支机构党建的功能到位,并增强其对海外环境的适应性。

境外分支机构党建考核指标的确定应充分考虑:一是人的因素,包括境外分支机构的人力资源、职工结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等;二是物的因素,包括分支机构的组织实力、资金充足与否(包括总部输送和分支机构专项两部分)以及现有治理成本下的资源剩余量等;三是组织特性,要充分考虑的企业历史传统、境外业务模式以及既有的党建基础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现行的总部集约管理和境外空间布局之下,境外分支机构党组织的自主抉择空间需要适度保留。因此,总部应重视分支机构党建指标体系的自我调整机制并予以合理设计。

(四)依托网络平台推动党建海外落地

境外分支机构党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境外分支机构党组织对海外陌生化环境的融入与适应。在政府和企业充裕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下,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宏观海外环境和党组织行为的良性互动是当下组织发展的亟需,也是有效党建之亟需。具体做法为:在战略上打造“大党建”模式,扩大党建线上生态圈辐射范围,精心设置境外党建网络阵地;在应用技术上做到创新发展,积极运用自媒体等新兴媒介,推动传统党建工作方式向“指尖上的党建”转变,打造线上党建模式;在传播内容上要做到兼容并蓄,适当加入一定的海外变量,根据海外的具体环境际遇设置党建教育的目标内涵、传播载体和专题案例;在层级构建上要努力对接党员职工、群众职员的诉求,引导党员群体在“拟态环境”中主动遵循主导价值选择。

五、结语

境外分支机构党的建设难以维系的原因很多,陌生境遇、嵌入逻辑等上述任何一种特殊都可以是党建工作的潜在矛盾和隐性冲突所在。从上文分析亦可看出,如何激发境外分支机构党建的内生动力和能力,才是决定境外分支机构党建质量的关键和内在决定因素。从党建共同利益认同的角度来说,实现组织目标向度、诉求满足、结构张力、环境适应等关联的平衡协调进而推进党建范式和实践逻辑的转换,是提升党建效能、扩大组织参与、避免“组织空转”角色迷失现象的关键。除此之外,任何外部条件都是一种辅助性的因素。

猜你喜欢
分支机构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劳埃德银行拟开数百家自助式分支机构
党员标准是什么?
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管理问题探讨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