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矛盾的基本类型

2020-01-09 01:27李含琳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矛盾经济发展

李含琳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730070)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是理想经济学,而不是理智经济学。从古代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综合派、凯恩斯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小康经济理论、供给经济学等,大多数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思路,都是主张经济协调和和谐,减少矛盾,增加有效供给。似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最好是一条直线,而不是曲线,只能增长,不能跌落。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似乎只能是研究增长因素,而不能研究降低因素,换句话说,以往的经济学可以叫做“增长经济学”“速度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和“希望经济学”。

这种思维方式明显忽视了经济矛盾的客观存在,把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看成是理想主义的事情,大量经济学研究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理想主义。实际上,在任何时候,只要有经济活动,而且这个经济活动是与市场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必然有经济矛盾,而且,经济矛盾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也是经济研究的切入点。在这方面,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货币与资本、供给与需求、生活资料部类与生产资料部类、企业经营与平均利润等;在西方经济学中的绝对比较成本与相对比较成本、实际价值与边际价值、经济稳定性与经济弹性、马歇尔均衡价格、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等,都是研究经济矛盾的突出典型。我们认为,经济学家们应该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研究经济矛盾方面,而不是放在研究经济利益得失方面,不要把经济发展的动态运行看得太理想、太直观和太和谐,要高度重视经济矛盾对经济发展运行的协议力,甚至是破坏力。如此这样,也许我们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就会更加理智和客观,更加具有实践的操作价值。

二、经济矛盾的形成机制及分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矛盾的具体形式非常多,非常普遍。其中,有些经济矛盾属于制度层面的,有些经济矛盾属于经济运行方面的,而有些经济矛盾则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反映。所以,对于经济矛盾,我们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和判断,也不能用一种方法来进行分析,更不能用一种模式来解决这些矛盾。毛泽东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曾经多次讲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点对于我们分析经济矛盾非常重要。

我们研究市场经济条件的经济矛盾,必须在基本思路上明确这样几点:一是研究经济矛盾必须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市场经济提升条件下去进行研究,也就是说,我们研究的经济矛盾是市场化的经济矛盾。二是研究经济矛盾必须用开放的思维,必须在国际大市场的背景下去进行研究,不能局限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三是研究经济矛盾必须研究经济矛盾的基本形成机制,这有利于准确把握经济矛盾的变化规律,也有利于探索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措施。从这些要求出发,我们把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经济矛盾大致区分为五种类型:制度类经济矛盾、运行类经济矛盾、调节类经济矛盾、观念类经济矛盾。

(一)制度类经济矛盾

关于制度类经济矛盾研究最为深刻的,是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生产方式是决定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制度安排,生产方式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马克思曾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所揭示的其实就是制度安排方面的基本经济矛盾形式。不仅如此,马克思认为,在生产方式的两大因素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又主要由生产工具和劳动力所组成。这中间的生产工具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机器设备,也就是装备制造业。生产力的不断变革和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装备制造业其实就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但问题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制度矛盾问题。比如,有些国家生产力非常落后,但是又选择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关系,即制度安排形式;有些国家或者地区,生产力非常发达,却又选择了比较传统的制度形式。但是,总体来看,当今许多国家中的制度矛盾多数属于生产力落后与制度先进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典型的“制度超前”。中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的情况就是如此。另外,制度矛盾还包括一个国家根本经济制度的选择问题,现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选择市场经济制度,而市场制度的关键是私有资本和私营经济的绝对比重,比如目前发达国家的私有经济比重一般都在95%以上,而2018 年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才是62%左右,仅此而言,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还没有到位。比重就是判断标准。什么时候中国的私有经济比重达到90%以上,那才有资格说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而在这个之前,我们只能说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而不能说建成市场经济体制国家。

(二)观念类经济矛盾

人们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制度安排的差异性就必然决定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同。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在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为什么特别强调“解放思想”问题,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不适应新制度的安排,不了解西方国家,不了解高新技术产业,不了解国际经济竞争,不接受资本主义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政策结构,不了解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等等。总认为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完美的和完善的,所以,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观念类经济矛盾既可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思维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投资和经营理念,还可以是家庭经济理念,甚至是一个人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思路和倾向性。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会经常发生观念矛盾问题,观念矛盾发展到极端甚至影响决策和发展结果,这种情况在现实经济活动非常普遍。现以中国为例试图说明问题。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西方国家,总认为资本主义不行;明明自身存在大量制度和结构安排的不科学不合理弊端,但是总认为自己最优秀;许多人对世界和对别人的评价总带着“有色眼镜”,凭自己的简单感觉就可以得出结论;许多时候我们总是静态的分析问题和看待事物,而不是动态地和发展地分析问题;在严酷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许多地方政府和官员不能客观地判断自身的发展条件和资源优势,总认为自己这好那好。过分放大区域有限的优势。概括起来说,中国人在观念矛盾方面最典型的就是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总是错误地或不公平地评价别人。我们极力提倡解放思想,但又特别忽视转变观念需要一个时间。这些都会直接的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决策的质量。在这里和需要提醒读者和研究者们,对于“解放思想”一词,如何用好要有个前提,就是时间。如果我们在20 世纪的80 甚至90 年代大讲解放思想,这与那个时代是合拍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改革开放40 年之后仍然大讲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似乎就有问题了。

(三)发展类经济矛盾

经济发展矛盾无处不在。所谓经济发展矛盾是指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策思路、战略选择、规划目标以及政策的选择的非科学性和非合理性现象。“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3]经济矛盾的产生主要源自于差异性和结构失衡,也就是“信息不对称”。对于发展类型的经济矛盾,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发展矛盾属于决策和预期性质的矛盾。这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所谓发展矛盾往往与政府相关,因为政府要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中长期发展思路、战略、规划和政策负责,所以,发展矛盾是大问题;二是发展矛盾与发展的模式相关,是资源型增长,还是能力型增长,区别很大;三是发展目标和预期往往与发展条件和环境是矛盾的,一般来说,大概都喜欢把目标定得高些,但是需要与可能之间往往有差距。

发展类经济矛盾在现实中非常多,这里列举几个主要的表现形式:越是落后地区的发展目标往往定得比较高,期望值往往超前;越是资源和环境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发展的口号喊得越响亮,发展战略的调子越高。从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发展规划(特别是五年规划)来说,相当部分地区的发展指标和预期值,实际上远远超过了实际的可能性,地方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的确定,不是依据资源和可能性条件,而是依据上级领导机构的要求。更加可怕的是,从2015 年我国连续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我国的法律和政策规定,在24 个工业行业中有22个已经严重过剩,即便如此,在目前编制的“十三五规划”中,仍然有大量的过剩项目。农业中也是如此,大部分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可以集中地表现为“多种多养”,但是市场已经严重过剩。在发展类的经济矛盾中,最为重要的是基本发展的基本模式矛盾,从全世界来看,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是以“资源型增长”为主,而小部分是以“能力型增长”为主。

(四)运行类经济矛盾

经济学一定要研究经济运行过程,这其实就是“机制经济学”,所谓“机制”简单说就是规律和内在联系。对于这个问题最为系统的研究和表述,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生产、消费、分配、流通的研究和论述[4]。在马克思那个时代,能够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系统角度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分析,已经是非常高的思维方式。而到了21 世纪,关于经济运行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已经发展了许多,关于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式也越来越多。比如,四大经济运行环节,如生产、流通、西方和消费;八大运行机制,如投资机制、信贷机制、财税机制、创新机制、经营机制、流通机制、外向机制、调节机制等。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解决不同的或者特定的经济问题,中外都是如此,谁都不可能例外。

但是,将经济运行机制和运行过程的分析放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经济活动当中,问题就很多,换句话说就是经常发生运行矛盾。比如,在投资机制方面,我国往往表现出“投资饥渴症”,谁都想增加投资,谁都想拉项目,谁都想招商引资,但是,环境和条件到底怎样?投资有多大的效率等一般考虑很少,所以,在改革开放40 年当中,我国的投资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高出一倍以上;在税收机制方面,我国的纳税人的纳税负担一直很高;在创新机制方面,大部分地方基本没有技术创新能力,中央讲的“第一发展”和“第一动力”到了地方基本没有落实到位;在流通机制方面,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地头价比城市市场的零售价低出几倍,流通的多环节转移了大量农民收益;在外向发展方面,多数地区和行业基本没有进出口的能力,就是国内市场的应对都成问题;在调节机制方面,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但是,最终还是政府“赢出”。这些运行矛盾,实际源自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成长和健全过程中。

(五)调节类经济矛盾

在早期市场经济时代,市场这个“新体制”的魅力和魄力几乎无法限量,但是,到了20 世纪50 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国家市场成为世界市场,小市场转化成大市场,小循环变化成大循环,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开始受限,出现了“市场失灵”问题。在这时候,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开始启动和发挥作用。政府调节经济运行在理论上称之为间接调节,手段主要靠政策,如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制政策、分配政策、消费政策、区域政策等。但是,在体制转型期的政府调节除去政策,还有大量的行政命令、政府指标、发展规划、项目管理、资格管理、人员管理等纯粹的行政手段和机制。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主要经济关系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说中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与西方国家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样的,因为这中间存在大量体制和制度性差异,许多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办法到了我国也许就根本行不通。

在中国,当前经济调节的两个著名的“手”之间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发生矛盾不协调现象。比如,企业是最理解市场秘密的,企业的创新和生产会创造出新的社会需求,马克思也曾经说过“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5]。但是,在目前中国,真正控制市场的仍然是政府,所以,现在有许多专家认为,“看得见的手”非常厉害。再比如,政府用各种政策调节宏观和微观经济活动,但是,许多政策往往是失效的,因为基层政府和行政单位的“对策”太多太强,政策也许只有一个,而对策不胜枚举,政策干不过对策。总体来说,在中国为什么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比较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太多、太直接,市场和企业的能量被抑制了。

三、经济矛盾的结构评价

以上谈到的经济矛盾的五种现象,只是经济矛盾的基本类型,不是全部,但是,又是最为典型的经济矛盾形式。对于这些经济矛盾形式,我们还需要从矛盾定位和矛盾性质上再做一些分析,以便使得我们对经济矛盾的认识更加深刻。

(一)经济矛盾的结构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矛盾,实质上都有结构性的特点,几乎所有矛盾都可以找到矛盾的两方面,或者多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矛盾产生于两个元素以上,而两个元素以上就自然形成结构。经济矛盾的结构就是讲两种相克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供给与需求、需要与可能、产业与企业、政府与市场、价格与价值、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国内与国外、个体与整体、效益与成本、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发达地区与非发达地区等多个基本关系架构。这些结构性表现,有些属于宏观经济,有些属于微观经济,有些则介于二者之间。经济矛盾的结构性告诉我们,分析和解决经济矛盾,绝对不能只看一个方面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时考虑。

(二)经济矛盾的客观性

市场是客观的,经济运行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经济矛盾也是客观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谓客观性,就是讲人的作用的有限性,人类可以认识客观规律,把握客观规律,适应客观规律,甚至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某些表象,但是,人类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最终方向,只能做些“微调”。作为政府来说,完全有能量调节控制经济运行状态,也完全有能量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特点,但是,如果政府的作为与市场机制的方向是一致的,就无所谓了,如果是相反的,则一定会受到客观规律的处罚。所以,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是尊重客观规律,主要是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

(三)经济矛盾的长期性

经济矛盾无处不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所以,经济矛盾是循环发展的。经济矛盾的长期性在我国表现尤其突出,从大的方面来说,改革开放已经40 年了,我们的许多体制机制还没有建设好,到2018 年,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只有65%左右,体制改革的时间太长了,改革的效率太低了。1870-1880 年的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只用了10年,日本的当时、过去和目前的发展从总根源上讲都是受利于明治维新。我们现在所大讲的体制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引领、人力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协调城乡关系、缩小东西差距等,这些战略和政策实际上在20 世纪80 年代就已经有了。

(四)经济矛盾的随机性

经济发展在其运行的全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意外的或者事前没有想到的事情,这就是随机事件。比如,大型自然灾害、国际经济运行秩序地变化、世界大国的政策调整、国家大政方针的大调整等,都会给经济发展和运行产生短期内想像不到的影响和后果。要处理好在随机性方面的经济矛盾。一定要坚持统筹原则,区别分析和对待。要看这些矛盾主要是由人的因素引起,还是由自然的因素引起。如果是由自然因素引起,那我们只能被动地适应,一方面,我们需要做好预期和预测研究工作,使我们的决策更加合理和科学,与客观规律更加合拍,防止发生类似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国家资源(财政和其他发展资源)的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如果是由人的因素引起的,从我们自身查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归于自然因素,把人类撇出去,不敢直面错误和现实。

猜你喜欢
矛盾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矛盾的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对矛盾说不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