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银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公路交通节能环保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安徽 合肥 230088)
对于钢板组合梁桥,混凝土桥面板在纵桥向与钢梁形成组合结构共同受力,同时在横桥向又要收到桥面板自重、二期铺装、车辆等荷载的横桥向作用,以及车辆偏载时纵梁挠度差产生的扭转作用。该扭转作用一般在跨中位置最大,原因是跨中位置支座约束效果最弱,纵梁挠度差值最大。
扭转作用难以准确计算而且在常规纵梁间距的情况下,扭转效应占比很小,在设计时通常留有富裕度,以考虑扭转的影响。
本文重点研究在恒载及车辆荷载作用下,桥面板的边界条件对横向计算结果的影响。计算时将桥面板支承处简单地按铰接处理会发现正弯矩较大,而最大正弯矩处截面没有加厚,一般只有25 cm左右,在双主梁间距达到6 m以上时,底部计算配筋往往很大。如若将桥面板支承处按固接处理会发现正弯矩很小,只有铰接的1/5左右。显然钢板组合梁对桥面板的支承达不到固接的程度,按固接计算结果不安全。我国《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在计算与梁肋整体连接的板的弯矩时支点截面偏安全地按固端考虑,跨中截面偏安全地按弹性半固结考虑。因此钢板组合梁桥面板也应该按照弹性半固结考虑,达到既经济又安全的效果。
本文通过12.65 m宽桥面板横向计算,研究桥面板边界条件对桥面板横向弯矩效应的影响。
混凝土桥面板采用C50混凝土,板宽12.65 m,上铺8 cm厚C40防水混凝土+10 cm厚沥青混凝土,支承于两道钢板梁上,钢板梁横向等间距6.65 m。钢板梁上设置剪力钉,桥面板通过剪力钉与钢梁相连形成整体。桥面板标准厚度25 cm,支承处加厚至40 cm;每隔60 cm布置一道BM15-4横向预应力。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模型示意图
选取跨中标准段1 m建立计算模型。为考虑钢梁对桥面板的弹性约束作用,用无重力混凝土竖向立柱模拟纵梁竖向加劲肋,无重力混凝土横梁模拟小横梁。模拟原则为每米截面惯性矩相同。
桥面板重度采用26.0 kN/m3,护栏自重取10.0 kN/m,二期铺装荷载取4.6 kN/m2。荷载加载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二期铺装荷载示意图
汽车的轮胎压力作用在桥面板上之后会沿着桥面板传递给钢梁,在横向传递过程中,应力发生扩散。假如轮胎的直接作用长度为1 m,那么传到钢梁上之后,承担该荷载的钢梁长度必然大于1 m,也就是说桥面板的有效宽度大于1 m。我们建立计算模型时如若将桥面板做成变宽的,建模过程就非常费时费力。因此我们在建立模型时一般将桥面板建成等宽的,反过来将荷载进行折减,该折减系数即为有效分布系数。
有效分布系数 =1/有效分布宽度
本文通过我国《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的规定计算桥面板有效分布宽度。有效分布系数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桥面板有效分布系数
(1)车辆荷载下弯矩:见表1。
表1 车辆荷载作用下桥面板弯矩表
(2)基本组合下弯矩:见表2。
表2 基本组合下桥面板内力表
通过表1、表2三个模型结果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
(1)负弯矩值不受边界条件影响。本案例悬臂3 m较大,因此最大负弯矩由悬臂部分的静定结构控制,不受边界条件影响。悬臂长度与双主梁间距比值为0.45,该比值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最大负弯矩将由双主梁之间的荷载控制,届时三个模型的结果将不会保持一致。
(2)最大正弯矩值相差较大,铰接模型与固接模型的值相差354%。最大正弯矩值对边界条件较为敏感,模拟弹性刚度模型的计算结果在两者之间,约为铰接模型的57%,小于公路混规的建议值(70%)。
表3 最大正弯矩-纵梁刚度表
由表3可以看出,纵梁刚度对最大正弯矩的影响随着刚度的增加,变化率越来越小,迅速衰减。最大正弯矩收敛于60 kN·m左右,约为固接模型的2倍。
表4 最大正弯矩-横梁刚度表
由表4可以看出,横梁刚度对最大正弯矩影响较小,影响值在5%以内。但是小横梁的存在与否对弯矩的影响不可忽视。
通过对12.65 m宽双主梁桥面板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的横向计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一般情况下,最大负弯矩由悬臂静定结构控制,不受边界条件影响。
(2) 铰接模型的最大正弯矩偏保守,计算配筋值偏大;固接模型最大正弯矩偏不安全。
(3) 加劲肋刚度及间距对最大正弯矩影响较大,但增加加劲肋刚度效果迅速衰减,最大正弯矩最终收敛值仍大于固接模型结果。
(4) 小横梁刚度对最大正弯矩影响很小,但是小横梁的存在与否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容忽视。
在工程应用中,采用铰接模型计算简便,安全度可以保证,但是配筋偏大,不经济。在纵梁间距较小时横向配筋为构造配筋,可采用铰接模型。在纵梁间距较大时,宜采用模拟弹性刚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