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珊珊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构建生本课堂需要教师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小学语文是初级学习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小学语文的学科优势,构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在生本课堂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教学,而是轻讲解重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这样既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和求知欲成为学生积极展开知识探究的不竭内动力,进而全神贯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构建高效的生本课堂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能够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学习《观潮》这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课文中描绘的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壮观景象,使学生生动、直观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进而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从课文中领略作者笔下的壮观景象,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不仅知识内容丰富,而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教材,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深入揣摩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将相和》这课为例,这课讲述了历史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最终又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发挥想象,丰富其中的故事内容,将文章中隐含的心理活动表述出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深刻感知到一代名相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忍辱退让、心胸宽广的高尚品质,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以及文章内涵中蕴含的爱国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学会语文知识,更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塑造高尚的品格。以南宋爱国诗人《示儿》这课为例,诗人陆游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在学习这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课前结合古诗内容收集整理诗人的创作背景等资料,并引导学生在课上通过品读吟诵、合作探究来拓展思维、发挥想象,体会古诗中蕴含的诗人感情,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可以从传统的“先教后学”的填鸭式教学转向“先学后教”的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先对知识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对于未能理解和掌握的重难点知识内容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认知外部世界的能力,构建出高效的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比如,学习《掌声》这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中英子在掌声中前后的变化,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文章中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英子微妙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实现知识与素养的协同发展。
生本课堂摒弃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核心素养下构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需要教师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展开思考和探究,从而使学生知识与素养得到协调统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