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从根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南安小学 广州 511340)
“种子生”的话题是众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们常挂在嘴边的话题。这类学生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我们要关爱每位“种子生”,不放弃他们,并在分析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寻找正确的帮扶措施。在几年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我通过付真爱、换真心、动真情去取得他们的信任、走进他们的内心,并鼓励他们上进。
班主任能取得“种子生”的信任是培养的前提。一旦“种子生”信任了班主任,班主任与其交流就没有什么障碍了。这样,班主任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内心的想法,找到帮扶的办法。然而,在现实中,班主任要取得“种子生”的信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取得“种子生”的信任,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了解,进而相信班主任。然而,这些都要从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主体意识出发,关心和爱护他们,并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他们的身心才能健康发展。因此,关爱是基础。[1]
在所有老师中,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知道发生的事情也就最多。班主任要为“种子生”建立专门的档案,详细记录其日常表现。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每件事,班主任都要争取了解到。学生如果有困惑,班主任就要及时给予帮助;学生如果有烦恼,班主任就要耐心倾听;学生如果有进步,班主任就要及时表扬;学生如果有错误,班主任就要及时提出。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自己,自己没有被老师遗漏。
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当学生犯错被班干部或同学反映给老师后,心里会后悔自己的行为,更会埋怨打报告的同学,难免会生气。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若马上找学生谈话进行教育显然是不合适的,正逢学生闹情绪的时候,也不适合交谈。只有等双方情绪稳定下来后,班主任在选择正确的时间、选对合适的地点和选好恰当的时机进行交谈,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的。
当学生出现学习退步、表现不佳、做错事、违反纪律等这些情况时,肯定是有原因的。班主任就要通过谈话去了解学生发生变化的原因,没了解清楚千万不要下结论。在交谈的过程中,老师也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气势去压制学生。当感到被气势压制时,他们可能就把心给封闭起来了。慢慢地,他会觉得分辨是没用的。此时,班主任应用诸如“这件事你知道吗”“你上课没有遵守纪律,是这样吗”“今天没交作业,是忘记做了,还是忘了带了”等话语去开始交谈。如果学生承认了,“那这样做你认为对吗?”我就继续追问,这便在无形中让学生明白了一些简单的道理。
老师要理解学生的每个做法。它要求老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观察世界、思考问题,更要求其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以一种客观、设身处地的态度体验学生当时的所思所感。当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站在他的立场上为他着想,交谈、沟通、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就成为可能,教育也就会产生更大的效益。[2-4]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种子生”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班主任要努力做到“四多”: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真情感化,多一些表扬鼓励。班主任要付出父母对儿女一样的感情去了解、沟通、帮助和鼓励他们,要善于发现“种子生”的兴趣和个性特征,挖掘其闪光点,将其作为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力。
事物有真假,“种子生”的心理状态也是有真伪的,从他们表面看到的不一定是起真实的内心反应。他们的内心是复杂多变的,需要我们好好研究,并善于观察、分析“种子生”的心理状态。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工作,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教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要细心辨别他们的心理活动,善于从细微的变化中发现其真实的内心世界,才能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以扶持和帮助,引导他们转变不良行为习惯,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班主任工作只有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种子生”,亲近、鼓励和严格教育他们,给他们以无私、真诚的爱,用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尊重、理解学生,才能最终博得学生的信赖,为你打开他内心世界的门,从而赢得教育的契机,实现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