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博 吕 娜
([1]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辽宁·沈阳 110866;[2]沈阳慧思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866)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和生态保护已经逐渐得到了国家和人们应有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也将成为大学中的热门和朝阳专业之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加入了工程教育认证的行列,这对环境工程的教学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新、系统性思考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环境规划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专业骨干课,该课程包括的内容十分广阔,从环境法规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预警等相关知识到环境恢复方案的制定、规划方案的优化与实施等,几乎涵盖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1]学习这门课程能帮助学生们系统的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质与内涵,具有很好的启发性与综合应用性。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是一项复杂和需要长期探讨的工作。[1][2]本文通过分析该课程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并在课堂中开展了丰富和初步实践。
环境规划课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很强的课程,它相比其它传统的基础课程还非常年轻。在我国,该门课程在“七五”期间开始兴起建设;新千年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已经由环境学科的选修课程调整为必修课程;到2010 年环境规划课程已经成为环境学科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环境规划课程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增强与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与决心是密不可分的。
环境规划课程的包容性很强,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发散性等特点。课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容量、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主要讨论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技术方法等。课程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应具备的全面系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同时结合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等其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科研及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3]总的来说,环境规划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引性文件,其中几乎涵盖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部内容,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因此,学习好本门课程会对提升环境类专业学生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系统性认知,帮助同学们有效的将其它专业课程串联起来,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兴趣。与此同时,该门课程知识点很多,文本性内容也较多,所以教师要把课程讲得生动而有趣也是一个难题和挑战。
(1)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听课效率不高。目前,大部分高校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传统型教学,主要的方式为板书配合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为主,老师是课堂上的主要发声者,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被动,即使是被提问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的同学,有些时候还具有抵触情绪,这些都是传统式填鸭教学的弊端。与此同时,环境规划课程涉广泛,比如:有些章节要讲解国家、地方的环境政策和法规,在这样的章节可避免文字性陈述内容较多;还有部分章节的学习内容涉及环境系统和数学建模的学习,一旦涉及数学,很多同学都会望而生畏,因为数学模型较为抽象,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一看到公式和符号就觉得自己肯定学不会。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感和参与感不强的同时,也会使得一部分同学觉得课程难以理解而放弃学习。我们的课题组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持续观察还发现,由于课堂缺乏互动性,学生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学习效率较差等问题。[4]
(2)教学内容中案例内容较少、学生的代入感不强。由于环境规划课程的包容性很强,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环境的法律法规,也包括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建立、环境预测、环境评价、环境功能分区和环境方案优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发现环境规划课程无论是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或是教材中都是以大量的知识点的讲授为主,与此同时没有配合足够的案例教学,这使得课程内容枯燥,同学们阅读的教材或者听过课程之后仍然会比较茫然,这很不利于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也会减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综合来讲,缺少案例的环境规划教学是没有灵魂的,学生在没有建立兴趣的前提下学习的效果没办法保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办法保持持续的高效性。
(3)考核方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压力不足。目前,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以我校为例,环境规划课程的最终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30%,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为70%。平时成绩多由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构成。其中,课堂表现由纪律和课堂回答问题构成;期末成绩则是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这样的考核机制显然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甚至由于成绩考核相对简单,给了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机会,比如,有些学生平时的学习并不努力,在期末考试前夕临时抱佛脚,展开突击式复习,由于期末成绩占比70%,使得部分会复习、会考试的学生也能轻松过关,对课程实质内容却一知半解。
针对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在环境规划课程的本科教学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其中有属于学生的原因,也有属于教师的原因,有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在教学进程中新发现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不断的勇于改革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面我们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提出几点教学的改革方案并在课堂中加以实践。
(1)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针对课堂中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性不强的问题,结合环境规划课程的特点,我们提出以翻转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授课教师会在每学期开课之前为同学们准备若干课程相关的小话题,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老师会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5~7 人,每个小组将分配一个小的话题,课后由同学们自己通过查阅资料丰富和完善话题的内容,在堂课上,老师将针对课堂讲授内选择与之匹配的话题请一组同学上讲台讲解,同学们为该组同学提问,老师为讲解点评和打分,最终分数会计入总成绩。除此之外,学期内的其它考核和作业都以组为单位完成,因而,每个人都要对小组的成绩负责,这样会形成组内学习的相互监督机制。通过这样的小小改变,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这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也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性。
(2)增加案例教学和情景模式教学。授课教师应在平时多多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结合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不同的知识点,并深入理解知识点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与此同时,在学期末的课堂中设置一次情景式教学,不同小组的同学扮演环境规划的甲方和乙方,由一方提出规划需求,一方完成规划方案并进行答辩,由甲方提出修改建议,直至双方达成一致。之后两组相互交换角色,由老师进行点评和打分,最终成绩同样计入总成绩。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更是一次课程实践的过程。
(3)合理设置最终成绩考核模式。改变原有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这种相对单一的模式,减少期末考试的占比,增加平时成绩占比并丰富平时成绩构成。将期末考试的占比减少至40%,改平时成绩为翻转课堂讲述20%+情景模拟答辩20%+平时出勤表现10%+课堂回答问题10%。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的评判学生的课程表现,有效的避免了应试式教学。同时,由于考核模式的丰富,有利于同学们时刻保持对课程的关注度和兴趣的建立,会有效提升课堂的学习效果,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环境事业的不断重视,环境规划这门交叉学科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但由于这门科学仍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关键问题仍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之中,课程的本科教学也不例外。本文中针对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并在课堂中加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