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爽,张 旭,戴晓东,张广祥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6)
2019年1 月, 国务院关于印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 在此基础上, 2019 年 4 月, 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 《关于在院校实施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制度试点方案》, 此举是为将学历证书 (1) 和等级证书 (X) 进行有机结合, 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教育质量[2]。 启动 “1+X” 证书制度试点, 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对于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当前国内的职业教育现状, 探讨了 “1+X” 证书制度在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并且结合笔者自身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社会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 中国制造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产生了迫切需求。 装备制造业在中国制造的背景下依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 也是今后我国经济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的主战场。 我国制造业仍然受到传统工业模式的制约, 存在效益低下、 产能过剩、缺乏创新、 高端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 迫使我国传统制造业不得不向智能制造转变, 刻不容缓。
在全球产业升级的背景下, 为应对国际竞争挑战, 提高综合竞争力, 2015 年, 我国在德国 “工业4.0” 的背景下, 提出了 《中国制造 2025》行动纲领, 这一全新发展战略旨在推进建立 “制造强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制造业的驱动力在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输入, 职业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依然着眼于某一专业领域对学生或社会成员进行培养, 以获得某一专业领域的技能为主,考核方式也偏向这一专业领域的技能理论与实操的部分, 未能实现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目的。 为实现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增强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 应对国际化的竞争, 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以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已刻不容缓。
从工业发展角度来看, 机械行业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 未来机械行业与高职机械类专业不再会拘泥于单一的机械工程制造, 而是要与先进的电子控制技术、 软件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向新工科专业跨越。 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机械类专业技术的发展将实现真正的信息化、 智能化、 敏捷化, 把人类从繁重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 从而进行更高层次创造性劳动工作。 机械类专业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 需要采取行动, 以下逐条列出。
1) 摆脱机械类专业招生困难的困境。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 应具有更强的导向型, 旨在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然而由于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认知偏差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缓慢, 加剧了职业教育的生源困境。 社会、 家长、 考生3 个方面对职业教育的任职偏差进一步导致了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和生源数量不足的困境。 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放缓, 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内涵都难以实现。 如果在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中实行 “1+X” 证书制度, 便可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为机械行业培养出更多的优质复合型技术人才。
2) 改变机械类专业面设置狭隘的现状。 职业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具有 “职业性” 与 “跨界性”,以培养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但是如今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企业和社会对机械行业职工的需求差距太大, 专业设置陈旧, 教学内容落后, 与社会的发展脱节严重[1]。 高职类院校培养的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很难真正地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岗位中。 针对这一问题, 可在机械类专业的设置中推行 “1+X” 证书制度, 以解决制造业严重缺乏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与职业教育发展遭遇困境的现实问题, 2019 年国务院提出的 “1+X” 证书制度可为职业院校在机械类专业设置方面解决问题并摆脱困境寻求新的突破口。
3) 拓宽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面。 在机械类专业中, 学生对口职业大多是中小企业的一线操作职工, 工作环境较差, 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放弃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选择工作环境舒适、 薪资待遇较好的非机械类岗位, 但这些工作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缺乏引导性。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毕业后应走向机械行业对应的岗位, 发挥专业优势,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 储备人才力量。 并且, 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技能证书, 就会拓宽他们的专业技能,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拓宽专业面, 在其能力范围内, 学以致用, 选择更适合自己、 更优越的工作。
改革分两条路径实施: 一是学校方面的改革,包括教师、 教法、 教材的创新与改革; 二是学校与企业以及职教集团在教法教学方面协同创新, 保证“1+X” 证书制度在机械类专业的落地生根。
1) 在机械类专业中大力建设 “1+X” 证书制度的教学创新团队, 顺利实施 “1+X” 证书制度工作, 其中教学团队建设是重中之重。 加强双师型团队的创新建设, 选择校内外优势资源组建双师教学团队,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 根据现代机械行业要求, 增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课程开发与应用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保证教师的能力能够符合 “1+X” 证书制度的教学要求。 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对机械类专业课程进行细致规划, 制定适用于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课程与“X” 证书。 当然也要适当引入机械类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授课讲师进行专业授课, 弥补校内专业教师视角不足的现实问题[2]。 如在新工科的背景下, 在机械类专业开设机电一体化课程、 虚拟仿真技术、 软件编程、 工业机器人等相关课程, 并与相关企业探讨设置与机械行业相关的证书, 如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 机电设备装调与维修等证书。
2) 在机械类专业中创新 “1+X” 教法。 机械类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科专业, 为实现 “X”证书的顺利扩展, 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吸收知识并转化为专业技能。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改变教法, 教法又分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 机械类专业教师的教学手段除了传统的板书之外, 还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 如虚拟仿真设备、 多媒体展示设备、 教学模型等; 可以创新教学方法, 如机械设备需要直观观察, 应采用直观观察法, 很多课程章节以任务形式呈现知识内容, 应采用任务驱动法。 所有的教法创新最终目的都是要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法改革必须教法分离, 教学专业团队必须针对机械类专业课程的特点, 开发符合时代特征、 行业需求的教学资源、 视频资源、 信息化资源以及教材资源等, 并要与机械行业相关企业的职业标准、 岗位要求相对接, 实现学生向企业职工转变的无缝对接。
3) 在机械类专业中建立 “1+X” 证书的课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资源体系。 在 “1+X” 教学创新团队的指导下, 建立符合机械行业企业标准的新技术、 新标准、 新工艺的教学体系与教学资源。 对接企业职业标准, 制定机械类专业对应的 “1+X” 证书制度课程体系, 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内容融入到机械类专业的专业教学课程中, 组织团队研究制定机械类专业能力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X” 证书的培训标准以及考核标准, 研究 “X” 证书与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衔接融通、 “X” 证书的培训教材编写、 培训资源的统一化、 培训课程的专门制定化、 教师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从而保证其对接的职业素质技能教育可以在机械类专业的各模块教育教学环节中稳定实施, 真正实现课证融通, 促进书证融通, 保证学生在校所学知识能够真正地应用于未来工作岗位中。
本文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方向为例, 为响应国家号召, 学院已开展了工业机器人硬件设备的相关实训室建设。 因此, 学院已经积极参与到机械类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方向 “1+X” 证书制度试点建设中。
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作为机械制造领域的新方向, 其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越来越大, 为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大力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说明, 工业机器人技术属于装备制造大类, 主要对应的职业类别: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 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 面向的主要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 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机床、 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运行维护、 工业机器人销售与技术支持等。 通过多方调研发现, 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对应专业人才缺口大, 需快速培养对应的成熟应用技术人才。
根据相关企业需求, 将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3 类企业: 服务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本体制造类、 集成类和应用类; 主要从事4 类岗位类型: 操作编程、 系统集成、 安装调试、 运行维护。 通过以上对企业以及岗位的需求分析, 确定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证书制定的衡量标准, 分为3 个要素: 一是达到了什么水平; 二是需要什么条件; 三是能做什么。 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能力为主线, 确定3 个技能等级: 初级针对工业机器人本体; 中级针对工业机器人及外部系统; 高级针对带扩展轴的工业机器人系统。 由低至高实现对于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的逐步考核[3]。
制定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方向相关教学标准,设置相关专业核心课程, 以初级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为学习重点, 包括工业机器人参数设定、 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 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等内容; 中级证书形成补充、 强化、 扩展的知识网络, 学习内容包括现场编程、 离线编程、 系统集成、 外部设备编程、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 通信模块设置等; 高级证书进一步提升技能水平, 学习内容包括参数设定、 系统编程、 虚拟系统调试、 二次开发以及虚拟调试与PLC 的结合等[4]。
遵循 “书证融通、 育训结合” 基本思路, 以“1” 为基础, “X” 为补充、 强化、 扩展, 以教育部颁发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 培养工业机器人系统编程、 集成、 调试、 运行维护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
“1+X” 证书制度的推进, 是国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证书制度改革的创新之举, 还在试点和探索阶段, 只有每一个职业院校都去积极参与试点工作, 发挥市场机制优势, 与社会机构、 企业等建立发展命运共同体, 协同推动各项工作, 力争在试点、 双高建设、 “三教” 改革等方面取得成功经验, 为机械类专业中 “1+X” 证书制度的顺利执行奠定基础, 进而培养出更多、 更具实用性的复合型机械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