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贞爱
(长春市朝鲜族中学 吉林长春 130052)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依然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固守传统单项灌输的教学模式,务求将有限的课堂时间都用来进行知识讲解,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持续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出现教师课堂讲的热闹,学生早就将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事物上,未能积极跟随教师的思路对教学内容展开思考和探究,导致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虽然也会借助课堂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但在选择问题时往往随意性较强,难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导致课堂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难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在能力上有提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兴趣爱好出发,开展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构建出高效的历史课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导入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借助课堂导入快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1]。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课为例,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电影《孔子》的片段,强烈的视听效果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官刺激,快速集中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对本节知识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教师讲解本节知识内容做好了铺垫,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了知识探究上,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由于历史历经过时间的沉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较远的距离,学生对历史事件难以形成深刻的理解,进而容易出现历史事件、时间、地点的混淆,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印象更深刻,教师可以在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教学情境理解知识,唤醒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使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学习为动态探究,对知识展开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课为例,教师可借助董仲舒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运用资料分析法和阅读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原因及过程。在历史情境中学生能够了解到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人物资料,走进历史情境,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探究新儒学思想,在历史情境中加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高效掌握历史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发散思维,展开知识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比如,学习“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这课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赏析《雅典学院》这幅名画,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有哪些主张?为什么会有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由此开展了什么运动?引出文艺复兴后,教师再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文艺复兴始于哪个地方?为什么?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会在意大利产生而不是其他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带来了哪些变化?意大利除了政治和经济因素外,还有哪些有利条件?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借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来反封建呢?通过层层深入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学会展开自主学习和探究,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完成本课的学习,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贯彻生本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兴趣和求知欲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展开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