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啸
(南京市南京大学附属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0)
在全新的教学形势与背景之下,翻转课堂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到我国各个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在翻转课堂的落实与开展下,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被打破,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转课堂中,教学的主动权与决定权从教师移交到了学生的手中,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而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还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课堂的主权应该是属于全体学生的,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优异、听话乖巧的学生。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深化认知,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关注并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做出分层教学的尝试,确保翻转课堂的实施成果能够惠及全体学生[1]。
在学生主体地位不断突出的翻转课堂中,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自由发展与表达空间,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显现。由于成长背景、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与个性特征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中历史教师要用正确的心态面对这种差异。为了使分层教学的过程更科学,教学成果更显著,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尽可能客观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例如,在实施历史课堂分层教学前,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历史成绩、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记忆与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因素作为考虑的因素,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后,将学生划分为A、B、C这三个不同的层级。A级为历史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强,学习态度佳的学生,B层为历史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中等,学习态度良好的学生,C层为学习成绩与能力较弱,学习态度有待发展的学生。在科学合理的层级划分基础上开展分层教学工作。
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是初中历史分层教学中最重要的主体部分,对最终的教学成效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初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前期划分的学生层级,将分层教学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选择与偏重,但又不能过于明显,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在隐形的分层中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堂问题,以此实现教学过程的分层,把“因材施教”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例如,讲解《秦统一中国》这一课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设计环节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课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班同学提出这几个问题,有选择性地邀请不同层级的学生来进行回答。对于“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是谁?”“秦是什么时候统一中国的,定都哪里?”这类通过阅读教材就能够找到答案的基础性问题主要邀请C层级的学生回答。对于“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为了巩固大一统的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这类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理解与整合才能得出答案的问题主要邀请B层级的学生进行回答。对于“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对政治与经济上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这类需要综合各种知识进行较为深度地思考的问题主要邀请能力较强的A层级学生进行回答。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了,且学生们都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一套全面且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与总结,也是对教师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检验。针对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教师在评价阶段也要对评价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可以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持续学习与进步的长远动力[2]。
例如,讲解完《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的内容后,进行学习成果的课堂检测时,对于C层级的学生,只需要他们能够较为准确的回答出各个历史事件的时间以及历史朝代的统治者、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等内容,就算回答不太流畅,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表扬,更多地给予正向的评价,激励他们继续努力。而对于基础中等偏上的B层级和A层级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流利度、对知识掌握与运用的熟练度上的要求就应该高一些。尤其是A层级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记忆与背诵上,面对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要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有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在评价过程中,面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可以适当指出其中的不足,敦促他们不断进步,并获得更高的发展。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的构建为分层教学的实施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分层教学的落实又能够进一步推进翻转课堂的有效构建。初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手段,才能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切实的发展。